青玉獅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九章 投名狀,亂清,青玉獅子,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天京陷落之後,賴汶光率部和撚軍張宗禹合流,始成為撚軍首腦。撚軍分為東撚、西撚之後,他負責東撚,張宗禹負責西撚。

賴汶光流竄數省,以僧格林沁和曾國藩之能,都拿他無可奈何;反而一個回馬槍,刺死了威名素著的僧王,也實在算得一時之雄了。

賴汶光為人,也頗有擔當,頗見氣節。

曆史上的賴汶光,最後落於淮係將領吳毓蘭之手。但不是吳毓蘭擒住了賴汶光,而是賴汶光主動“投案”。

賴汶光“投案”,不是求生,而是求死。他的條件是:一,不受辱而死;二,死前可以讓他儘書胸臆。

之所以選擇吳毓蘭,是在賴汶光眼中,吳毓蘭清廉自持,是淮軍裡他唯一看得起的人物,也是唯一有可能滿足他的要求的人物。

事實證明賴汶光的眼力很好,他也因此能夠留下一份《賴汶光自述》。

關卓凡看過賴汶光的這份自述,對其中一些句子有很深的印象。

比如,“一路滔滔,攻無不取,戰無不克”,意氣昂揚,完全不是一個階下囚的口氣。

又比如,“惟一死以報國家,以全臣節”。——當然,賴汶光窮途末路“投案”,不同攜大軍來降,是不可能邀得僥幸的,這一點,賴汶光很清楚。但無論如何,就氣節而言,高了李秀成一籌。

原時空,賴汶光為自己人生畫的這個句號,非常漂亮。

這是否證明,賴汶光“愚忠”於洪楊,願意為那個“太平天國”陪葬呢?

關卓凡認為,剛好相反。

賴汶光“投案”及之後種種,證明這樣一個事實:他不是貪生怕死的人,但他不願意死得糊裡糊塗。他希望自己的死是“明白”的,是有“價值”的。說到底,骨子裡賴汶光還是中國典型的士人,愛惜羽毛,重視身後的名聲。

他向關卓凡提出的“隻身赴營”,以自己的一條性命,換千萬撚軍將士的性命,正是死得“明白”,死得有“價值”,死得其所。

撚軍降後是否會複叛?關卓凡認為可能性很低。

撚匪不是回匪,回到鄉裡就是和旁人無異的良善百姓。那個“太平天國”,自十三年前洪秀全點起第一把火起,迄今早已柴儘成灰。沒有新的柴火投進去,死灰是不能複燃的。

從曆史的記錄和發展看,不會有新的柴火投入了。

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李鴻章蘇州殺降,撚軍不敢輕易向官軍投降,恐怕西撚也好、東撚也罷,都未必能支持到現在。

所以,如果明天賴汶光真的“隻身赴營”,那麼證明他的投降,確有誠意,可以考慮接受。

當然,要談條件,不是賴汶光和關卓凡談——賴汶光沒有這個資格,是關卓凡跟賴汶光談。

打,當然數日之內就可以全殲撚軍,但除了為自己的勳名增加一點點血色外,已經沒有更多的意義。這些即將死去的人,說得“大義”一點,都是他的同胞;說得“實在”一點,都是將來工業化的勞動力。

能夠證明賴汶光誠意的,還有他的那份“稟帖”。

賴汶光在稟帖中大罵淮軍,固然是他對淮軍確有極深的怨念,趁著這個天賜良機大肆擴散;但關卓凡認為,更重要的原因,是賴汶光對政治形勢的揣摩,是他為關卓凡獻上的一份“禮物”。

這份“禮物”,關卓凡既叫文案當眾宣讀,就算是笑納了。

李鴻章還不知道,自己已挨了從賴汶光那裡遞過來的一記重重的悶棍。

知道了也怪不得關卓凡,因為軒軍會議時公文信件一向如此處理,憑什麼這一次就要例外呢?

賴汶光有這種見識手段,真是一個人才!可惜啊。

第二天一早,值星軍官來報:賴汶光來了。

果真“隻身赴營”。

賴汶光在關卓凡麵前跪下,關卓凡沒有馬上讓他起身,而是認真觀察這位曆史上、現實中都得享大名的撚軍首領。

賴汶光穿著一件看不出顏色的敝舊夾袍,麵容清瞿,遠不是關卓凡想象中那種飛揚豪邁的樣子。

這種“飛揚豪邁”的印象,全拜原時空看的那些有關太平天國的圖畫所賜。其實非止洪楊,中國古代“農民起義”領袖形象,在原時空裡,都是一個模子裡倒出來的。

賴汶光此時應該還不到四十歲,但形容憔悴,大半的須發都已花白,看上去五十好幾了。

隻是神情沉靜,雙目依然有神。

關卓凡說道:“你起來吧。”語氣溫和。

賴汶光說道:“謝大帥!”又磕了一個頭,才站起身來。

關卓凡說道:“你的部下,還有多少人?”

賴汶光沒有想到關卓凡先問的是這個,愣了一愣。

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重要性不在於從賴汶光嘴裡“打探敵情”——完全沒有那個必要,而是從賴汶光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到底有多少投降的誠意。

賴汶光答道:“回大帥,‘白旗’和‘藍旗’的殘部加起來,大致還有一萬幾千人。確切的數目我也不曉得,天天都有人開小差,天天都在死人,”他頓了一頓,神情變得慘然,“一天要從營裡抬出去一百幾十具屍體,太慘了!”

官軍和東撚的“白旗”還沒有大規模的交手,則這些人都是因為凍、餓、疾病而死,東撚確實窮途末路了。

關卓凡對賴汶光的這個回答非常滿意。如果賴汶光聲稱“還有五萬八萬,士氣完足,可堪一戰”,以此畫虎皮、講斤兩,那就什麼都不用談了。

關卓凡說道:“賴汶光,你的誠意,我是相信的。不知道你身邊的弟兄們,都是什麼意思?”

賴汶光說道:“李允是願意的……”

關卓凡冷冷地問道:“任三厭呢?牛喜子呢?”

任三厭是任柱的胞弟,牛喜子是任柱手下悍將,這兩人在小清河一役中僥幸逃出,成為“藍旗”殘部的主心骨,整天叫嚷著“斬關清妖、福洋妖狗頭,祭奠魯王英靈”。

任柱曾被洪秀全封為“魯王”。

賴汶光低下頭,不說話了。

關卓凡也不說話,很有耐心地等著。

半響,賴汶光抬起頭來,麵色慘白,說道:“我明白大帥的意思,我一定給大帥一個切實的交代。”

關卓凡點了點頭,說道:“我明白這兩個人都是你的生死弟兄,可餘下那一萬幾千人大約也是你的生死弟兄。孰輕孰重,你自有斤兩。賴汶光,小慈乃大慈之敵,這個道理,相信你是明白的。”

賴汶光低聲道:“是,大帥訓誨的是。”

關卓凡說道:“我給你兩天時間。兩天後這個時候,事情還沒辦妥,我可就要動手了。到時候什麼‘白旗’‘藍旗’,下場如何,你也曉得。”

他停了一停,又說道:“若這件事情果真能如期辦下來,撚軍投誠人員,我一個不殺;你嘛,我也總要在朝廷那裡,保下一條性命。”

賴汶光跪下磕頭,然後由近衛團的人帶出去了。

那封信,僅僅是一件小小的“禮物”,分量遠遠不夠,關卓凡還要“投名狀”。

第二天傍晚,賴汶光又來了,這次還有一個撚子跟著,用一根扁擔,挑著兩個筐。

把筐裡麵的東西倒出來,是十幾顆人頭。

叫了降人和俘虜過來點驗明白,裡麵一顆任三厭的,一顆牛喜子的,其餘的,是他們的親信,東撚“藍旗”剩下的骨乾,都在這裡了。

關卓凡很高興,說賴汶光擊斬梟獍,可以為他向朝廷請功。

賴汶光黯然回道:“謝大帥好意,隻是汶光萬不敢受。這些人,都是自殺的。”

*(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