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楊天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9章 站在巨龍身上騰飛,醫色夜香,明楊天下,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眾人直接傻了。 肖愛民感歎:“柏油路的價格和價值比水泥路高太多了。” “要修就修最好的,把價值發揮到最大,一勞永逸。” “可是這錢,村裡麵……” 楊夏笑了一下。“沒事,我來想辦法。” 眾人再次驚愕。 楊夏的雄心,是他們無法想象的。 當他們站在第二層的時候,人家已然站在大氣層。 再往上走,爬到山嶺村最高的那座峰。 雖然是山嶺村最高,但其實不到百米便可俯視山嶺村全景。 老書記肖江河伸出手指,從東邊的山嶺指向西邊的山麓,然又從北邊的山野指向南邊的田地,他看向眾人問道:“你看出什麼了沒有?” 肖愛民四眼會計和安保隊長四寶看了過去。 四寶:“雜草叢生,一片荒蕪?” 肖江河搖搖頭。 四眼會計:“資源匱乏,難成氣候?” 肖江河還是搖搖頭。 肖愛民想了想,說道:“一脈相連?” 肖江河點點頭。 “接近了。” 隨後看向楊夏。 “你覺得呢?” 楊夏看著眼前的景象,回應道:“不僅僅一脈相連,而且高度基本一致,雜草雖多,但樹木很少,沒有陡峭懸崖,沒有地勢差,整體坡麵緩衝麵很好,開發起來難度比一般的山要小。” 肖江河滿意的點點頭,揮了揮他那有些陳舊的衣袖說道: “如果你們認真看的話,整個山嶺村就像是一條盤踞在平鎮上的巨龍,東北是龍頭,西邊是龍尾,南北兩邊是四肢,就這樣矗立在平鎮的大地上,等待騰飛。” 大家又重新看了過去,逐漸驚喜。 “還真是。” “莫不是說我們山嶺村是龍脈?” “好一條大氣滂沱的巨龍!” “……” 楊夏不由的有些激動。 “那我們就是站在巨龍身上騰飛!” 眾人一陣會意,驚喜看向楊夏。 楊夏指著村西口說道:“我忽然有一個主意。” “嗯??” 所有人看向楊夏。 楊夏說道:“沿著整個山脈,修建一條盤龍公路,把整個山脈的連接起來。” 肖江河和肖愛民重新看向眼前的巨龍,開始在腦海中刻畫出盤龍公路的樣子,而後兩人震蕩無比的看向楊夏。 “你這是倒是徹底把我點醒了!!” 肖江河眼睛炙熱的說道:“隻要盤龍公路一修,山嶺村一脈,就算是盤活了!” 肖愛民環視了“巨龍”一眼,點頭如搗蒜的說: “太意外,太驚喜,太震撼了!” “原來問題出在這裡。” “我早該想到山嶺村的命脈在這裡的才是……” 喃喃了好幾句,一旁的四眼和四寶都笑了起來。 肖江河拍了拍肖愛民的肩膀,感歎世事變遷,感歎能力不及,感歎後知後覺,歎而無憾的安慰了一句。“愛民啊,你不得不承認,後浪的崛起!” 而這個後浪,指的就是楊夏。 “不服不行啊。” 再次看向楊夏的時候,肖愛民的目光中充滿了崇敬之意。 圍著山嶺一脈又走了一個多小時,大家這才下了山。 第二天早上八點。 楊夏讓肖愛民把留在村裡麵沒有外出務工的村民們都集結到了村委的大門口。 肖愛民對著村裡麵的大喇叭喊了起來: “各位父老鄉親注意了,十四歲以上六十五歲以下,沒有工作,不在讀書的男女老少速速來村委集合報道,有重要事情宣布。” “各位父老鄉親……” 連續重複了三遍。 肖愛民呷了一口茶水。 然而村民們沒到齊,楊夏讓陸瑤在縣城裡麵聯係的路麵施工隊的經理和路麵設計師卻先到了。 昨天四眼會計跟著他們上了一趟山,知道修路的詳情。 所以楊夏讓四眼會計帶著經理和設計師上了山。 把他們昨天計劃修建的山路和經理設計師們說道說道。 楊夏的計劃是先修好山路再修公路…… 修路的間隙,帶領村民先把這山嶺村一萬畝的土地修整好,這樣才能繼續把工作施展下去。 成為一家企業,或者說生產一種藥,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 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權利,甚至是人心,每一層每一麵都要周全,但凡有紕漏,就很難行得通。 在城市如此。 在農村更是!! 早上八點半的時候,全村符合條件的人都趕了過來。 要說山嶺村大,越大越窮人越多。 平時走親訪友翻山越嶺的不見人多,村委這麼一召喚啊,幾千人紛湧而至,村委的門口站不下,一個個的跑到了馬路上以及馬路旁的泥田裡。 “都來齊了沒有?” 看著眼前烏泱泱的一片,每個人的臉上帶著表麵的質樸,身著樸素,大多數四五十歲的人不管男女頭發都亂糟糟的,不修邊幅,當然也無關緊要。 “來齊了沒有?” “各小組的組長點一下,看看有沒有什麼遺漏,今天要宣布的事情有些重大,如果錯過了,沒有提醒到,我找你們小組長算賬。” 聽肖愛民這麼一說,各小組組長紛紛走出來點人頭。 “肖胖子去哪了?” “女兒離家出走,去找女兒了。” “那叫她媳婦過來。” “老馬,老馬呢?” “喝大酒去了。” “喝他個娘,大早上的,咋不喝死他去?” “肖大爺,你都八十了,還來湊什麼熱鬨?” “我好歹也是一個老兵,我身子骨硬朗著呢,我能行。” 身旁的人不由肅然起敬…… 又過了十多分鐘,人也差不多到齊了。。 楊夏和肖愛民站在村委大門口的兩塊石柱上,居高臨下,看了大家夥一眼。 山嶺村實際登記人口一萬一百一十二人。 常住人口九千多。 大部分年輕人外出打工,逢年過節才回…… 所以剩下的,大多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少部分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再者就是輟學在家務農十四歲以上的少男少女。 乍一眼看過去,輟學務農的少女更多。 “怎麼樣點了沒有,多少人?” 楊夏看向肖愛民。 肖愛民看了一眼文書。 文書在手機計算機上麵摁下了一個數字。 “三千五百多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