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石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百八十一章:不要給臉不要臉,掃明,崛起的石頭,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少詹事項煜不甘落後,叩首道: “大言於眾曰:大丈夫名節既不全,當立蓋世功名如管仲、魏征”。 聽這話的意思,是拿出降唐太宗的魏征來自比,並不以之前投闖為恥,反以為榮,自己可是忍辱負重,保全有用之身為國效命的大義之舉。 給事中時敏放言聲稱:“天下將一統矣!” 位於左側幕僚府文議之首的李岩見到麵前的奇情奇景也覺得很有意思,先是看了一眼坐在龍椅上的王爭,得到授意後才走到一個文官麵前,笑著道: “劉公發須皆白,想必是為朝廷辦事多了,依本官看,還是回府頤養天年吧,齊王仁義,基本的溫飽也可以保證。” “當然了,現如今礦場、鹽場、農莊在各地興起,齊公若實在閒的無聊,也可以” 功司郎中劉廷聽到這話,生怕自己被掃地出門,內心焦急難耐,連忙分辯道: “齊王用我,發須自然變黑,某未老也,當可為殿下效力。” 這話引得在場齊軍一係文武哈哈大笑起來,不少人都覺得這個劉廷真是愛官愛到了極點,年愈五十,竟然還想著做官撈銀子。 這滿堂哄笑的背後,實則是跟隨王爭一路打來的文臣武將對原本朝廷重臣的輕視和看低,有這樣一幫人占據朝廷,不亡才怪了。 王爭對這些人的斤兩和小心思都明白,但咱不能學李自成把他們一棍子打死,斷了北方朝廷官紳投效的路,在明麵上還是要好生相待。 話說白了,今後朝廷這六部,也不會再續用下去,因為王爭要開創一個新的官僚體係,逐漸取代舊有的明朝製度。 時代在進步,火器等各個方麵都在發展,王爭雖然不能一口吃個胖子,但也不能延續舊有的製度,寸步不行。 “諸位兢兢業業為我朝廷,就讓幕僚府吏務部去重新核實錄用吧。” 王爭話音剛落,群臣們一直選在心口的大石總算是落了地,連忙的山呼跪拜,不少人甚至在想,這麼一來,自己是不是也算開國功臣了。 不過很快,這些人的老毛病就犯了。 都給事中龔鼎孳等人拿出早就準備好的罪狀,厲聲指責內院大學士馮銓是前明閹黨,馮銓則反唇相譏,說龔鼎孳曾投李賊,眼下竟複任為北城禦史,實是不該。 王爭早就知道這些事,聽下麵群臣的吵吵鬨鬨,心中有些煩躁,不過還是象征性的問了一句此事實否。 “實。豈止鼎孳一人,北都諸臣,何人不曾歸順?再者言,魏征亦曾歸順唐太宗,吾歸齊王,實為順天而行!” 龔鼎見過許許多多遭受非議的人,自然知道厲害,急不擇言,把王爭比為唐太宗,想討好求全。 曆史上多爾袞進京後也曾遇到過這種事,當時他的辦法就是暫時穩住這幫前明臣子,給他們沒有實權的職位了事,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讓其餘的官紳安心。 等到真正安定了天下,這些人,還不是想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 原本寂靜的皇極殿上現在卻好像鬨市場一般,前明的臣子們或趴在地上瑟瑟發抖,或是唇齒相譏,互相厲聲喝罵。 許多人為了保全自身和敘用升官,都是口不擇言的將之前能說與不能說的事情全都漏出來,其實都是在演戲。 “李賊拷餉,攪的京城人心惶惶,雞犬不寧,諸公受苦了,李岩,命你與吏務部官員共同處理前朝官員敘用一事。” 聞言,左側大臣中出列二人。 這兩人正是如今齊王幕僚府首席幕僚長李岩,還有在去年因為獲罪而投奔山東的原朝廷禦史、巡撫施邦耀,現如今在吏務部擔任部長一職。 施邦耀不同於李岩,骨子裡的忠君為國揮之不去,最開始隻是看不過去才給王爭獻上幾策,在那之後,並不願意在山東軍做事。 可時間一長,人的心思也會改變,施邦耀整天在山東腹心之地專心農事,周圍的環境太平而安定,基本不會有什麼亂子。 那些時間,戰亂好像離施邦耀很遠,他到處走訪,但凡掛著王字大旗的地方,百姓們對王爭和山東軍的評價都很好。 山東軍部隊路過的時候,施邦耀甚至見到有許多百姓放下手中犁耙,自發的等在路邊,為將士們遞上甘甜的井水和驅寒保暖的衣物,直到隊伍走完後才會繼續耕田。 這種軍民一心的情形,施邦耀這輩子都沒見到過。 流民們起初無家可回,都可以在農莊內做事,做的越多獲得便越多,等到積攢了一定的銀錢後,自己可以外出定居,實則是保境安民最穩妥和高效的方法。 在山東的時候,施邦耀逐漸了解到山東軍上下森嚴的軍隊體係,還有農莊製度對當下環境的適宜,可他卻也發現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弊端——文官的缺乏。 起先這種弊端還不能顯現出來,但是隨著崇禎十五年開始,山東軍到處攻城略地,地盤在急劇擴大,雖然能有效保證地方的穩定和安定,但卻非常缺乏可以管理的人才。 施邦耀當時還沒下定決心,不知道該不該去向王爭提,可令他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沒過多久,王爭開始大批招募文人士子進入山東軍,還在曆城建立了軍校和書香堂用於培養人才。 這種種因時製宜的措施,讓施邦耀對王爭愈發敬佩和尊敬起來。 後來,王爭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和征戰,他率領的山東軍勢如破竹,趁著李闖北上的時間,在幾個月之內就橫掃了整個江南。 沒多久,又以雷霆的速度殲滅盤踞沿海多年的鄭氏集團,天下已經有五分之三的地方握在王爭手裡。 甲申國難,施邦耀痛心不已,幾度傷心的昏厥過去。 可京師陷落的消息傳來才一天,王爭受封齊王,擁立魯王朱以海在南京監國,控製了各地藩王的府宅,避免了可能的諸王割據情況,創造一片的大好形勢。 施邦耀正值壯年,優哉遊哉的田園生活對他來說並不適合,就是在魯監國朝廷成立後不久,他前往南京,憑借一身才學通過考校進入吏務部。 此刻,以幕僚府七部部長的身份再次站在這皇極殿上,施邦耀深感物是人非。 想到這裡,施邦耀不由得心猿意馬,接令後並沒有直接退下,拱手道: “漢高祖以亭長之身創漢,吾皇明太祖以討飯之身立大明,齊王實為第三人,以赤民之身,創立如今基業。” 施邦耀前半段對王爭的評價非常高,讚譽是自劉邦、朱元璋以來第三個白手起家的天下之主,可說著說著,他卻話鋒一轉: “然天下未定,雲貴、四川亂局未平,烽煙四起,關外蠻夷虎視眈眈,切望齊王勿學李闖,不改本色,中興華夏啊。” 話才說完,時敏便是出言斥道: “放肆!以齊王比李賊,施邦耀,你是何居心?” “是啊,是何居心?” 這話說的有些嚴重,就差把王爭以販私鹽起家一起說出來了,朝堂上前明的群臣們為了討好,紛紛出麵斥責。 施邦耀沒有理會,說完後靜靜站在最前列,似乎是等待著什麼。 “你們才是放肆!” 王爭動怒了,但卻不是向施邦耀,卻是起身指著方才說話的兵科時敏和群臣,他們不明所以,頓時惶恐的跪在地上。 “施先生以高祖、太祖相比,那是本王之福,哪裡輪得到你們這些人多嘴!”說到這裡,王爭走下禦階來到時敏身前,盯著他,一字一句的說道: “本王不是崇禎,打小聰明的,都該見好就收了,不要給臉不要臉,做好自己分內之事,你們演技拙劣的很,真當本王不敢動刀嗎?” 森寒的殺意彌漫在皇極殿上,群臣們沒有人上過戰場,王爭那可是砍過很多韃子的人,動怒之後,周身散發出的這種氣勢,完全不是身子單薄的崇禎皇帝可比。 時敏雙腿止不住的大臣打顫,渾身瑟瑟發抖,根本說不出話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