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煙槍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百九十六章 針對性嚴令,三國小兵之霸途,一級煙槍王,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劉易開誠布公的跟劉繇說了這些,讓劉繇真的沒有辦法再回避。
畢竟,話都說到了這裡,如果劉繇再不出一個正麵回應的話,那麼就等於不給劉易麵子,讓劉易下不了台,與劉易公開決裂,完全站在與新漢朝的對立麵上。那麼,來日新漢軍的大軍就會兵臨城下。到時候,話就不會這麼好說了,劉繇真的是不能承受那大軍壓境之重。
當然,歸順了新漢朝,好處還是多多的,起碼,他們暫時還能保住現有的財富權力,還有,歸順了新漢朝之後,長江流域,可以任由他們自由往來,再也不用額外的向控製了長江流域的新漢軍交納過河稅,過關稅等等的種種關稅、商稅了,對於行商的人來說,這絕對是大大的有利的,對於他們這些掌權者,也是大大有利,起碼能維護住他們目前的既有利益。
還有,劉易也跟他們說了。他要看的,是建業方麵的人在歸順了新漢朝之後的表現,之前他們是如何的,劉易並不會再去追究。也就是說,將來隻要他們按新漢朝的基本國法行事,那麼他們也不會有什麼的後顧之憂。劉易也不會刻意的去打壓剝奪他們的利益。
可是,劉易也明說了,劉繇若宣布了歸順新漢朝之後,那麼他便是新漢朝的一個臣子,以後,一切利益,都得要以新漢朝為重,以百姓為重。
但話是這麼說,但建業方麵歸順了新漢朝之後,一些應該儘的義務。他們就必須要儘到的。如果到時候,他們不能按照新漢朝的規矩辦事。那麼他們也隨時會遭禍。好比,新漢朝需要更多的糧草。他們這些建業城的權臣土豪,必須要儘全力支持朝廷。朝廷或者不會白要他們的,也不會強迫性的向他們征取,隻是,絕對會是以較低的價格向他們收購,他們如果看不清楚形勢的話,那麼,那就不好意思了,可以隨便拿捏一個罪名。讓他們伏首。
那句話是怎麼說的?天下的一切,都是大漢的,大漢有需要的時候,他們這些地方諸侯勢力,土豪世族,不付出一點什麼來,那麼大漢還留他們有何用?這裡所指的有需要,也是相當廣泛的。新漢朝的新漢軍打仗,需要大量的錢糧。可以用這個借口征收,另外,某地受災,或某地方有什麼的大動。如開路,挖水利運河什麼的。這些,都是一些利國利民的舉措。他們這些早已經撈得盤滿缽滿的地方權官及土豪劣紳,如果這都不支持新漢朝的這些事。不慷慨解囊,不吐點血出來。那新漢朝就可以公然的抄沒了他們的家財以充軍。
其實,這事兒,也並非是隻針對建業劉繇,在彆的地方,哪怕是新漢朝原有的勢力地盤上那些權官土豪大地主大商賈也一樣要接受這樣的義務,做不到,他們也就沒有資格再享受現有的利益。
因為劉易在場震住場子,使得劉繇想與其下麵的一眾軍將謀臣及地方的世族家主商議商議都不太可能。
他暗暗給下麵的人打眼色,可是,誰都沒能給他任何的暗示,基本都是裝沒有看見,全都似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
就連他最為倚重的大將,樊能、於麋、張英、是儀、孫邵、笮融、薛禮等等,全都一個個呆若木雞,似是入了睡一般。很明顯,這些軍將,他們也沒有一點與新漢朝,與劉易,與新漢軍為敵的心思,甚至都沒有一點不服氣要與新漢軍一戰的念頭。軍將尚且如此,都已經懾於劉易的威淩,那麼更彆說那些文官謀臣了。
將帥都已經失去了銳氣,那還有什麼好想可說的?
劉繇沒有辦法,隻有低下頭,向劉易稱臣,明確表達,歸順於新漢朝。
劉易大喜,稱讚劉繇為賢能之士,並當即代新漢朝宣布,劉繇為新漢朝建業城太守,一切都暫且保持現狀,留待新漢軍派駐軍馬及派出官員前來重新製定建業城的各個官府部位的職能職責,向新漢朝的正式官府看齊。
但劉易也告訴劉繇,讓他也不用著急,不用公開宣布已經歸順了新漢朝的事,讓他暫時保密,等新漢軍正式向曹操宣戰之時,他再公開響應便可。倒是整編軍隊的事,可以秘密進行了。
建業的事了,劉易拒絕了劉繇挽留的好意,連夜離開了建業城,沿長江逆流而上。
不日,劉易回到了江夏。
素心與陰靈珊等女,她們還有洞庭湖新洲,不過劉易不打算再去洞庭湖了。隻是讓陰曉與祝融夫人、吳氏姐妹等女,帶著卑彌呼、月讀、徐敏、佐治櫻姬等等一眾倭國來的女人前往洞庭湖躍馬湖的劉家彆院安置。等過段時間,再把他們帶到洛陽洛水河旁的那新建的彆院。這些,劉易也不想去操心了。
荊州襄陽,關羽離開之後,是伊籍在主持著荊州的大局。同時,還有陳震、孫乾等謀臣相輔助,他們一眾荊州的臣子在一起,不但要守住荊州不失,得彆要提防曹操方麵的軍馬前來攻襲。最主要的,還要確保沿長江西進的張飛所部的軍馬的糧食補給的問題,以及,早前魏延所率,後來再增軍支援的關羽所部的軍馬的糧草供應。
這些天,這一眾荊州方麵的謀臣,幾乎儘快得散了架,個彆的,兩三天都沒能合上眼了。
支持一場戰爭,尤其是持久的戰爭,的確是不容易的。在要確保前線的數十萬將士的後勤補給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兒。一個地方出了點錯,就有可能會影響到全局。
如果不是另外從新漢朝派了許多文官前來協助他們治理好荊州的百姓,派了許多城鎮級彆的縣官縣尉到了下麵的城鎮去主持工,他們恐怕還真的一時難做得好荊州的方方麵麵的事務。
劉易回到襄陽。襄陽城內的文武,幾乎全都鬆了一口氣。如果劉易再不親來主持荊州的事務的話,他們怕就真的頂不住了。
不要小看了後勤工的事兒。那個做不好,可就是直接影響到前線新漢軍戰的勝負問題。
搞後勤的,絕對不會是為前線的軍隊籌好軍糧,送到前線給前方的將士使用那麼的簡單,還有軍備方麵的問題。除此之外,還有,要給前線的新漢軍打製運送大量的弓矢,兵器,穿著等等的問題。還有。如果將前線的傷兵送回來,如何救治,如何安置,如何弄到更多的山草藥,止血藥等等。
前方戰事打得激烈,傷兵無數,有些輕傷的,留在戰場上,有隨軍軍醫救治。而一些傷重的,怕就有點麻煩了。戰場上,更多的是戰場包紮一下,重傷的。得馬上送到那些醫術更高明的隨軍軍醫救治,還得要保證一下救治的環境,亂哄哄的。如何能讓傷者靜得下來?
而有些山草藥是非常稀缺的,軍隊當中。不可能隨時都會有,這些傷重的將士。就得送回到主城來醫治。
一眾襄陽文武,在參拜了劉易之後,就有如訴苦會,一個個把他們現在所麵臨的情況向劉易了說明。告訴劉易,現在,單靠荊州來支撐新漢軍大軍攻打益州及漢中兩個戰場上的大戰,他們已經慢慢顯得力有不逮。
荊州被收服了也沒有多久,不過就是一年的時間左右。如此大的一個大州,百姓當中成分複雜,地主豪強太多,還有就是荊州地區的百姓也好,豪強也好,都太過久安了。他們一開始對於新漢朝的施政不太適應,完全沒有當初新漢朝收複那些久經危害的大州的百姓那麼的勤懇踏實,也就是說,他們太過安逸了。官府不太好管,話也不太好使。總會有些人組繞新漢朝官方施政。
如此,各方麵的指標,其實都是勉強合格,種田的,不願多種,要納糧的,也不會太過爽快。說到底,除了一部份百姓對新漢朝的統治的確比較擁護之外,一般的原來就生活得不錯,處於百姓當中中上遊水平的人,他們似乎更願意過著以前的生活。
還有一個比較主要的因素,讓不少荊州地區的人,覺得不太公平的。
那就是關於土地的問題。一般的地主,他們的家族,都占有不少的良田,平時,就算是向傭戶收租,都可以確保他們世代衣良無憂。現在,要將他們的一部份良田分給他們原來的傭戶耕,卻再也不用向他們納糧的情況之下,他們的心裡,就多少都有點不太平衡。
因為新漢朝的明文規定,地方地主家的良田,是絕對不可以丟荒的。無論如何,都要種上糧食。可是,種上莊稼,須要人去耕,但新漢朝治理他們的時候,誰還願意去為他們耕?原本租種他們田地的百姓傭戶,現在都有權力向新漢朝官府申請獲得屬於他們自己的田地。其實也不用他們自己去申請了,隻須要他們登記在冊,成了新漢朝的正式子民,那麼,他們就已經能夠獲得他們所在官府的田地分派,能擁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田地。
還有,在新漢朝官府登記造冊之後,他們也同時能夠擺脫奴藉,成為新漢朝的正式子民,以後可以自豪的說,他們是堂堂正正的漢人,是大漢的子民。他們,從此隻需要向官府納稅,再也不用看那些地方的地方臉色過日,用不著再給那些地方地主層層剝削,真正的多勞多得。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地主豪門家中的奴藉,除了極個彆對他們家死忠的之外,一般的,都紛紛的離開了那些地方家的門庭,成為了新漢朝的大漢子民,擁有了他們應該擁有的權力及利益。
如此的話,那些地方土豪,家裡占有太多良田的地主家,他們的田地由誰來耕?靠他們家裡的家丁護衛?還是他們的家族子弟?或是個彆還對他們家死忠的那些奴籍傭戶?那麼多的田地,能耕得過來嗎?好,耕不過來,新漢朝的官府可不管,丟荒了良田,本來就已經犯了大漢的基本國法,而除了犯了法之外,還有,官府也不管他們是否有耕,一律按他們登記的田地畝數來收取糧銳。這樣,那些地主又如何敢再占著良田,不歸給新漢朝官府呢?
可這樣一來,不少荊州的地方豪族,就不太樂意了。
當然,不樂意歸不樂意,私下裡,還是有點小動的,大多都是想繼續占據著自己的田地。
有個彆的地方豪族,為了保住自己所擁有的那麼多田地,不得不阻止為自己家中耕的奴籍傭戶,想強行留下他們,來為他們的繼續耕那些無力耕的自家良田。傭戶與地方的地主發生衝突的事件,近年來,幾乎每天都在發生。打死人的案件,也不知道有了多少。
這些家夥,以前劉表還在世,治理著他們的時候,他們多多的錢糧都願意付出,隻因劉表可以確保他們現在的利益。可現在,已經行不通了,歸順了新漢朝之後,他們還想像以前那般的生活,那也是不太可能了。
他們一看到歸順了新漢朝之後,他們的利益大減,無一不怨聲四起,納糧也不痛快了。
現在關、張不在,伊籍等一眾文臣鎮不住他們,他們又在拖三拖四,開始拖新漢軍的後腿。
劉易一到,聽一眾荊州的文官謀臣訴了苦後,臉色冷峻。
劉易早就知道荊州之地太複雜。不是太過容易治理得好。這個情況,以後在益州也有可能會碰到,尤其是現在的漢中,哪怕收複了之後,要想讓那些已經被五鬥米教洗了腦的百姓真正順從大漢的統治,也需要時間。
因地製宜是可以,給予特定地區特定政策,也不是不可,劉易的心裡,也從來都沒有想過大漢的百姓永遠的循著一種模式生活下去。
劉易也深深的知道,當在洛陽司隸州,在巨鹿,在並州、雍州、涼州,哪怕是冀州、幽州。這些地區的百姓,已經深受戰火之苦,隻需要新漢朝給予那些地區的百姓一個生活的希望,給予一定的濟助,他們就會很快對大漢歸心。可是,荊州地區,富裕地區,隻有一部份的百姓,需要新漢朝濟助他們生活的。而一大部份,卻不用接受新漢朝的恩惠。如此一來,他們對新漢朝就不會那麼容易歸心,不會那麼的忠誠。也更加不會覺得,新漢朝的基本國法,對他們也同樣的適用。
對於這些,劉易也早有了指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儘可能的保持荊州的穩定。
但現在看來,有些家夥,恐怕還不知足。
當下,劉易馬上下命令。
不管新漢朝現在所管轄的哪一個地方,是否要朝廷官府救濟及支持,才能更好的生活著的百姓,地方商賈、地主等等。他們在享受完了新漢朝的免稅年限之後,必須要按規定,按時納足應上繳的錢糧。本來新漢朝官府,就是根據各地百姓的收入產出的情況,製定了一個相對較低的納稅比率,如果那些人,不按朝廷官府的基本國法,基本法規來辦事的,讓他們按他們的田地來征稅都拖三拖四的,新漢朝各地的官府,有權力抄沒那些地方地主的家業,一律發配充軍。
不能對某階級的某些人太過優渥了,越是對他們好,就越是狼心狗肺,不懂得一點感恩。
嚴重的,劉易還說明,可以滿門抄斬!
如此嚴令一下,荊州地區一寂,沒有人再敢給荊州官府麻煩了。(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