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江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比你夫君還冷靜,大明:哥,和尚沒前途,咱造反吧,墨色江南,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元璋目光一凝,麵無表情,緩緩問道:“此議,可有人附議?”

群臣一時靜默,但很快,王侍郎、曹給事先後出列,拱手附議。

緊接著,禮部尚書、兵部右侍郎亦附議。

皇帝目光遊走,片刻後輕聲道:“準。”

但這一準,卻如擂鼓驚雷。

滿朝皆知,太子開始親自伸手吏部、戶部,接掌最難理的一環——政務之根,錢糧之基。

羅文謹聞訊後,閉門三日未出。

有人笑他避鋒,有人說他老成。唯有朱瀚,在府中靜聽回報時,淡淡一句:

“他不是避鋒,是在想下一步。”

沈岩問:“那咱們需不需——?”

“不。”朱瀚抬手製止,語氣不急不緩,“讓他走一步。世人總說老狐狸擅藏身,但他忘了,大雪將至,藏得再深的狐狸,也得露頭覓食。”

而在此時,羅文謹確實在暗中調令。

他手下一位名叫周琯的小吏,原本籍籍無名,忽被任命為“魯南清倉司副使”,名義上是協助太子專署,實則是羅文謹埋下的一子。

周琯精於文理,擅掩痕跡,此去魯南,任務隻有一件——將證據燒儘,將人心擾亂,將清查之局引入泥沼。

此人年五十,粗服亂鬢,卻眼光如刀,一見周琯便笑道:

“周副使,倉賬已整,證物皆鎖,朱王爺有令:三日之內,你若查明為實,他自上書嘉賞;你若不明其事,四日之後,爾等皆赴詔獄,聽吏部參調。”

周琯臉色蒼白,剛要說話,卻見身後一排冷甲已立於帳外。

風吹倉門,一排排封簽在風中嘩啦作響,仿佛一封封無聲的控訴。

那一夜,羅文謹收到密報,失神而坐。

窗外夜風如潮,他忽然笑了。

“朱瀚,你逼得好緊。”

但笑聲漸止,他神情漸冷,唇角一抹彎,如刀鋒初現。

“我若不翻盤,也不配在這朝堂活了三十年。”

他提筆,寫下一道密信。

送往徽州,送往他沉寂十年的另一枚暗子——“該你出山了。”

翌日清晨,“律清司”在東宮西廂設署,三位官員出任主事:

曹廷玉(協理)

張允(原大理寺丞,年三十五,清介剛直)

李箴(刑部典吏,通律法精章,號“鐵筆”)

律清司首案,便選了一樁兩年前的“成德冤獄”。

案卷記載:成德府一戶糧商,被控私藏軍糧、賄賂守倉,三人家破人亡,主犯“自縊”,未審即結。

案牘其簡,疑點重重。

張允看完後,低聲對朱標道:“此案決之太急。證據兩頁,口供未核,一‘自縊’便結,是刑部為避責,敷衍斷案。”

朱標點頭:“查。由你親下成德,曹廷玉護送,限十日內回。”

張允抱卷而去,曹廷玉隨行。朱標站在廊下,目光深遠。

顧清萍問他:“你真的想動律?”

朱標緩緩開口:“皇叔曾說:若朝堂如舟,法度便是舟下的水。水不清,舟便偏。”

“我已插手政務、軍權、漕道,但若不敢觸‘律’,終究會被人用律反製。”

顧清萍凝視他,輕聲道:“你知道,若動錯一步,就不是清冤,而是開禍門。”

“我知道。”朱標看向遠方,“所以我必須,一步不退。”

此時,另一處密室內,羅文謹的舊部、吏部郎中祝茂陽正與一人密談。

那人身披長衫,麵容普通,卻眼光森冷。

祝茂陽低聲問:“你真要動‘律清司’的人?”

那人點頭:“動其副,不如動其輔。張允雖剛,卻是明槍,易避。那位李箴,鐵筆不斜,若讓他翻出三年前案底,咱們的人就都要‘從實招供’了。”

“所以……殺他。”

祝茂陽倒吸一口冷氣:“你瘋了?殺刑部官員?京師皆目,如何掩?”

那人笑了笑,取出一張黃紙:“這是大理寺轉押文書,李箴將於明日午後赴順天府調卷,中途需獨自入南市司庫取卷三冊。”

“……我們,隻需安排他‘路遇匪徒’。”

然而,他們沒想到。

當夜,李箴便收到了朱瀚親自遞來的一封手劄。

封口處僅書三個字:“小心狐。”

李箴拆開一看,眉頭緊皺。

第二日,他照常入庫取卷,卻暗中更改行程,由兩位東宮密衛隨行,另設一套空馬車走原路。

黃昏時,空車果然於東南巷口遭遇襲擊,馬夫中箭,卷宗被焚——但車內無人。

李箴已安全抵府。

消息傳至朱瀚處,他隻輕描淡寫一句:“果然要殺。”

沈岩問:“下一步怎麼辦?”

朱瀚低語:“讓他們以為殺了李箴,案便能停。接下來……要讓他們知道,這案子,不靠人辦,而靠‘紙’。”

“我們,要讓案卷自己說話。”

三日後,張允返京,帶回成德全案新證——

包括主犯屍檢未封、地痕新異、口供為假、證人失蹤、官倉改賬等證據一應俱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大明:哥,和尚沒前途,咱造反吧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大明:哥,和尚沒前途,咱造反吧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