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一章有些不近人情
墨色江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零二十一章有些不近人情,大明:哥,和尚沒前途,咱造反吧,墨色江南,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眾人聽罷,紛紛點頭稱是,目光中透著敬畏。 李英低聲問道:“殿下,那若是太子真的解決了這些問題,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朱棣站起身,走到窗前,眺望著夜色中的京城,聲音低沉卻透著篤定:“他解決不了。他手下的人能力有限,而地方事務的複雜遠超他的想象。隻要我們稍加推動,他的計劃便會一敗塗地。等到那時,京城的百姓自然會知 道,他這個太子,並沒有他們想象中那般能耐。” 房間內一片靜默,隻有燭火跳動的聲音在空氣中回蕩。 片刻後,朱棣轉過身,緩緩說道:“你們記住,這場博弈,不在於我們如何出手,而在於如何利用他的每一個失誤。他越是急於求成,我們便越有機會。” 眾人齊聲答道:“屬下明白!” 通州,一名被派下來的士子陳清正站在縣衙門前,臉上滿是躊躇。他剛接到任務,要協助當地官府整頓糧倉,但迎接他的卻是滿臉冷漠的縣令。 “陳大人是吧?”縣令冷冷地看著他,“京裡的命令我們自然會執行,隻是這裡事務繁忙,怕是沒空照顧陳大人了。” 陳清拱手行禮,語氣恭敬:“大人言重了,下官此來,隻是協助,並非添麻煩。” 縣令不以為然地冷哼一聲:“既然如此,那陳大人請自便吧。” 陳清心中一沉,暗道:“難道真如傳言所說,這些地方官員對太子心存不滿?” 與此同時,南郊的一名士子劉庭鬆則遇到了更大的麻煩。 他奉命清點鄉間田畝,卻被當地士紳冷言拒絕:“劉大人,這田畝之事本就是地方事務,怎勞煩您親自過問?難不成京裡的太子信不過我們?” 劉庭鬆強壓怒火,溫和地說道:“鄉紳先生誤會了,下官隻是例行公事。” 那士紳卻冷笑道:“公事歸公事,但若真要清點,怕是會擾民生啊。” 劉庭鬆知道,這是對方在刁難,但他沒有退縮,依舊耐心勸解:“若不清點,又如何保證賦稅公平?先生若真為百姓著想,便請協助下官完成此事。” 幾日後,朱標收到了一封封來自地方的急報,內容不一,但都提到了一些阻力。他召集手下商議,臉色凝重:“看來,四弟果然沒有閒著。 朱瀚坐在一旁,淡然說道:“標兒,這些人是你的試金石,若連這些小麻煩都應付不了,那就說明他們不堪大用。” 朱標神情凝重地坐在一旁,雙手緊握成拳,額上布滿了細汗。他剛從地方收到急報,內心正陷入複雜的情緒之中。 “皇叔,已經儘力挑選才俊,派遣他們處理地方事務,可為什麼還是會遇到這麼多阻力?”朱標的聲音透著壓抑,他的眼神充滿了不解與焦慮。 朱瀚沒有立刻回答,而是緩緩將一杯茶推到朱標麵前:“標兒,喝口茶,靜下心來。你要明白,這並非你用人不當,而是棋局中難免的波折。” 朱標捧起茶盞,卻沒有喝,目光依然盯著地圖:“皇叔,四弟確實精於權謀,他利用地方士紳製造麻煩,顯然是想削弱的威信。若這些士子因此失敗,不僅會損傷了聲望,還會給百姓留下朝廷無能的印象。” 朱瀚微微一笑,語氣卻帶著幾分深意:“你說得沒錯,但你可曾想過,這些挫折,也未嘗不是一次機會?” 朱標愣了一下,目光轉向朱瀚:“機會?” 朱瀚放下茶盞,坐直了身子:“標兒,這些士子是你精心挑選的,他們雖缺乏經驗,但才華橫溢。眼下的麻煩,正是對他們的試煉,也是你證明自己的機會。若能讓他們在困難中嶄露頭角,你的聲望隻會更上一層樓。” 朱標若有所思,輕聲問道:“皇叔的意思是,任由地方士紳為難,不去乾預?” 朱瀚搖頭,語氣中多了一分堅定:“當然不是。你的乾預必須適時且精準。給士子們機會自己解決問題,但關鍵時刻,你要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和保障。這樣,他們既能鍛煉能力,又能感受到你的倚重與信任。” 朱標沉思片刻,點了點頭:“皇叔所言極是。明白了,我會針對每一份急報,製定相應的對策。” 朱瀚笑了笑,目光透著鼓勵:“很好。不過,這還不夠。你要主動出擊,借助這些麻煩,將四弟的布局反過來利用,讓他明白,你不是可以隨意拿捏的對手。” 朱標的眉頭舒展開來,他看向朱瀚,眼中多了一分信心:“皇叔,您說得對。不能總是被動應對,這場棋局,我也要主動走出自己的步伐。’ 翌日,朱標派出特使前往通州,帶去了一封親筆信。陳清接到信後,站在縣衙的後堂,臉色複雜。他的手緊緊握著信紙,目光掠過上麵的字跡。 “陳清,地方事務雖難,但隻要你始終以百姓為念,終能化解難關。本宮在京中,時刻關注你的努力。如有需要,可隨時稟報。”??朱標 縣令坐在一旁,斜睨著陳清,嘴角掛著一抹冷笑:“陳大人,太子的親筆信是給你撐腰來了?” 陳清抬起頭,直視縣令,眼神中透著一股堅定:“大人,下官並非來與您爭權奪利。太子殿下的用意,是讓我們同心協力,共治通州。百姓的糧倉,關係到他們的生死大事,還請大人協助。 縣令冷哼一聲,語氣不屑:“哼,你說得好聽,可這糧倉問題牽扯甚廣,稍有不慎便會得罪許多人。你真的有這個膽量?” 陳清沉默片刻,隨即露出一抹苦笑:“大人,下官沒有什麼膽量,但下官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百姓的溫飽比我的仕途重要。” 這句話讓縣令的表情僵住了。他盯著陳清看了許久,最終緩緩站起身,語氣中多了一絲遲疑:“既然你這麼說,那本官便陪你走這一遭。隻不過,你要做好承擔後果的準備。” 陳清拱手行禮,目光中滿是感激:“下官謝大人支持。” 與此同時,南郊的劉庭鬆也收到了朱標的密信。他站在田埂邊,看著腳下的土地,思索著信中的話:“民為根本,凡事需以誠待人,以理服人。” 那名先前刁難他的士紳再次出現,語氣中帶著幾分譏諷:“劉大人,還沒放棄嗎?這田畝之事,恐怕沒那麼容易吧?” 劉庭鬆抬起頭,露出一抹淡然的微笑:“先生,若我真的放棄,那就太對不起太子殿下的信任了。今日下官特地備了些茶水和點心,邀請鄉紳們一起商議此事。您若願意,還請賞臉一聚。” 士紳有些意外,眯著眼問道:“你就不怕我又挑你的刺?” 劉庭鬆輕笑一聲:“若先生所言在理,下官一定虛心接受。若有不對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這一番話讓士紳有些動容,他最終點了點頭:“好,那我便去看看你劉大人能玩出什麼花樣。 “ 朱棣站在府邸的後院,看著天空中的一輪彎月,目光深沉。他的親信李英走上前,低聲說道:“殿下,聽說太子派人前往地方支援那些士子了。他的動作雖快,但未必能完全挽回局勢。’ 朱棣冷笑一聲:“哼,他越是急於穩住局勢,越會露出破綻。地方事務錯綜複雜,這些士子根基不穩,隻要稍加挑撥,便會自亂陣腳。” 李英附和道:“殿下所言極是。不過,據屬下觀察,那些士子似乎有些棘手,他們並沒有完全陷入困境。” 朱棣轉過身,目光如電:“那就繼續加大力度。本王要讓朱標明白,這天下之局,不是他能輕易掌控的。 清晨的陽光灑在通州縣衙的紅漆大門上,陳清站在後堂內,麵前的桌案上擺滿了堆積如山的糧倉賬簿。他目光微凝,仔細翻閱著一頁頁記錄,眉頭逐漸皺起。 縣令劉仲文坐在堂內另一側,神色不耐。他端起茶盞抿了一口,冷哼道:“陳大人,您從京城遠道而來,勞心費力,不如稍事休息,這糧倉的事,本縣自有辦法處理。 陳清抬起頭,目光清亮而堅定:“劉大人,下官感念您的好意,但糧倉賬目與百姓生計息息相關,不能有半點馬虎。如今賬目不清,糧倉虧損嚴重,若不立刻整頓,恐怕會影響百姓的秋糧。” 劉仲文放下茶盞,語氣帶著幾分嘲諷:“陳大人初到地方,可能不知這通州的難處。這裡士紳勢力盤根錯節,糧倉問題並非一日之功。您要整頓,可以,但本縣勸一句,莫要強出頭。 陳清心中一沉,但麵上依舊平靜。他微微一笑,拱手道:“劉大人所言極是,下官正是因為知道此事非同小可,才希望能與您同心協力。畢竟,糧倉問題不是下官一個人能解決的。” 劉仲文看著他,眉頭微皺,終究沒有再說什麼。 陳清帶著幾名衙役和賬房先生來到通州最大的糧倉。糧倉門口堆放著幾袋破舊的麻布口袋,空氣中隱約飄散著一股黴味。陳清撿起一袋,打開檢查,果然發現裡麵的糧食已經發黴。 一旁的賬房先生連忙解釋:“陳大人,這些隻是陳糧,平日裡並不流通使用,您不必擔憂。” 陳清搖了搖頭,麵色凝重:“不流通?若是災年,這些糧食救濟百姓,又怎能不擔憂?而且賬目上未曾提及陳糧的數量,為何這批糧食會存在於此?” 賬房先生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 陳清轉身看向隨行的幾名衙役,語氣堅定:“封倉!從今日起,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入。所有糧食都需逐一清點登記,絕不能有任何遺漏!” 這話一出,隨行的士紳代表滿臉不悅,其中一名身材發福的士紳站了出來,冷笑道:“陳大人,您這也太過了吧?我們這些通州士紳平日裡可是出了不少力氣維持糧倉運轉,怎能因為一點小問題就對我們下封令?” 陳清微微一笑,語氣不卑不亢:“各位的辛勞,下官深表感謝。但這糧倉關係到通州百姓的性命,任何問題都不可輕忽。若無不妥之處,下官自然會向朝廷說明,給諸位一個公道。” 士紳臉色變得難看,冷哼一聲,不再多言。 經過幾日徹查,陳清發現賬簿中的糧食數據與實際庫存存在明顯差異。為防止更多問題,陳清召集了幾位主要士紳到縣衙議事。 議事堂內,士紳們麵帶疑惑地落座。陳清手持一份整理過的賬目,開門見山道:“諸位,下官這幾日查閱糧倉賬目,發現不少問題。部分糧食去向不明,還有陳糧未及時清理。這些問題若不儘快解決,恐怕會殃及百姓。” 一名年長的士紳摸著胡須,緩緩說道:“陳大人,您年輕氣盛,儘職儘責,我們都很佩服。但糧倉問題複雜,未必是幾日內就能解決的。” 陳清走到堂前,語氣鏗鏘:“諸位,糧倉的確複雜,但解決問題需要一個開始。下官已經提出了一套詳細的整頓方案,還請諸位過目。若有不足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他的話剛說完,一名士紳起身翻閱方案,驚訝地說道:“這此方案確實細致周全,甚至考慮到了如何調撥陳糧、清理庫存。陳大人果然用心。” 另一名士紳點了點頭:“既然如此,我們便配合陳大人,將糧倉徹底整頓一番。” 陳清鬆了口氣,拱手道:“多謝諸位鼎力相助。隻要大家同心協力,通州的糧倉一定能恢複正常。” 劉庭鬆按照計劃,邀請南郊的主要鄉紳參加了一場田畝議事會議事廳內,十幾位鄉紳圍坐在長案兩旁,目光或戒備,或疑惑地看著劉庭鬆。 劉庭鬆麵帶微笑,先是拱手行禮:“諸位鄉紳,下官初到南郊,多有不熟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一名身材瘦削的鄉紳冷哼一聲,語氣中滿是挑釁:“劉大人初來乍到,就要查清田畝,這未免有些不近人情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