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笑笑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28 乾隆:江西的鄉試中額可增,團練絕不可開,大清話事人,憂鬱笑笑生,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329章乾隆:江西的鄉試中額可增,團練絕不可開 紫禁城,太和殿。 威嚴肅穆的氣氛中,乾隆身穿龍袍,昂首闊步的走上龍椅,端坐俯視底下的臣子們。 和僅僅是餘光一瞥, 就意識到了聖心喜悅,必定是有什麼好事。 南方大捷嗎?軍機處和兵部為何提前不知? 他一頭霧水, 隻能硬著頭皮出列: “啟奏皇上,撒克遜使團、尼德蘭使團、安道爾使團皆已到京數日,不知皇上準備安排何日接見?” 乾隆威嚴的點點頭: “海外蠻夷皆知我大清強盛,不遠萬裡來朝貢,有這份孝心是好的。但是,他們也需知道分寸。我天朝法度森嚴,單口通商乃是萬世不移之策。” “奴才明白。” 乾隆的這番話,就是告訴所有人對待一切蠻夷使團的態度。 “嗯。朕也這麼覺得。兵部派人去瞧瞧吧。” “臣聽說那撒克遜商人,想把睡帽和刀叉賣給咱大清的老百姓。” 和立即接過話頭: “想必這一兩日兵部就會收到了。王望的密折裡也說了,他這一次大捷有不少的運氣成分,吳軍第6軍團是新組建,戰場幼稚。又誤入山區,進入了官兵預設的伏擊圈。縱然如此,浙南官兵也死傷超過3000。還陣亡了1名知府,2個知縣,綠營副將以下軍官陣亡6人。慘烈啊” 殿內瞬間安靜。 “諸位臣工可知,這睡帽和刀叉是何物?” 殿外站崗的禦前侍衛都詫異的用眼神交換,征詢裡麵到底發生了什麼。 還有一部分人對此無感,與我無關,高高掛起。 …… 總管太監秦駟立馬以輕佻的語氣解釋道: “睡帽,是人睡覺的時候戴的棉布帽子。刀叉,是吃飯的鐵家夥,夷人不會用筷子,吃個飯又動刀又動叉的。” 就連和也開始犯嘀咕了,這老小子不會是真的瞎貓碰上死耗子打贏了吧。 乾隆這主子可不好騙,凡是忽悠他的臣子都死的很慘,比如金川張廣泗、訥親,比如雲南楊應據。 太和殿一片哄笑。 但沒必要質疑,沒必要戳穿。 充滿了快活的笑聲,從各個方麵狠狠的取笑了撒克遜人的野蠻愚昧。 “臣尚未收到正式軍報。” 你來朝貢,咱大清可很開心。十倍賞賜是沒問題的。 “奴才建議應王望之請,派欽差赴浙查驗。若屬實,則應大力褒獎。” 乾隆心情大好,突然說道: “朕昨日傍晚,接到了浙江巡撫王望的密折。浙南大捷,全殲偽吳第6軍團,斬首軍團匪首蘇十七,以及新兵5000餘人!” “皇上英明。” “衢州義民王小二,心懷朝廷,假意逢迎將吳匪誘入山穀。臣親自點炮,炮聲一響,巨石紛紛滾落,吳匪死傷慘重。從午時廝殺到太陽落山,山穀宛如修羅地獄,撫標官兵高呼殺賊,死戰不退。嚴州府吳軍第3軍團膽寒,後撤百裡避臣鋒芒。臣請朝廷派員赴浙查驗戰場屍首,以辯真偽。並隨折附上立功將士143人名單。” 乾隆輕蔑笑了: 乾隆略帶喜悅的聲音再次響起: “諸位愛卿怎麼看?” 說著,總管太監秦駟就從袖子裡掏出密折,開始大聲念: 居然敢要求朝廷派欽差下去查驗軍功? 難怪皇上信心十足,沒有往日的多疑。 你想通商,咱大清很不開心! …… 和欲言又止,忍住了。 幾秒之後,是山呼萬歲。 宮裡最新鮮的消息,除了吹牛獲得精神滿足之外,還可以獲得物質實惠。 於敏中出列,笑道: 乾隆笑道: …… 大臣們連忙搖頭,即使知道也要裝作不知道。 太和殿內沒有傻子。 待會下了差,出去喝酒可以吹一波。 於敏中老神在在,不知道在想什麼。 京城有很多人願意花錢打探一手消息。這種行為沒有諜探細作嫌疑,因為封疆大吏、晉商都會派人駐京,專事結交人脈,打聽消息。 太和殿鴉雀無聲。 很多人對此大捷保持懷疑態度,原因很簡單,王望是個什麼貨色,大家夥心裡還是有數的。 兵部尚書出列: 順著這件事,乾隆很自然的詢問道: “各地調兵進展如何?” 兵部尚書早有準備,立馬流利的稟報: “雲南廣西綠營2萬,土司蠻兵5000,已抵達湖南彬州。貴州綠營2萬,已抵達湖南常德府。厄魯特蒙古馬隊5000,喀爾喀蒙古馬隊3000,應於半個月後抵達湖北襄陽府。吉林八旗黑龍江八旗盛京八旗共計15000人,已行至直隸保定府。” “另揚州府儀征縣江北大營聚兵6萬,淮安府有淮西新軍5萬,驍騎營漢軍馬隊5000。” …… 乾隆聽的頻頻點頭,又追問道: “索倫兵呢?” “索倫兵2000和關外駐防八旗一起行軍,已至保定府。索倫首領請求朝廷先撥給弓箭盔甲,他們暫時拿不出銀子購買。” “朕非不通情理之人,先賒著吧。待凱旋後從軍功賞銀裡抵扣。兵部嚴令各部,抵達預定地點後絕不可輕易言戰,當修築深壕堅壘,無令出戰者,雖勝亦罪。此次必傾全國之兵,如泰山崩頂之勢掃平江南。” “皇上聖明。” 和兼著戶部尚書,此時不得不出列: “皇上,奴才請明確各部大軍的糧餉支應範疇。” 這話一出, 太和殿內騷動起來,要錢,這可是大事。 乾隆的說辭模棱兩可: “戶部支3成,其餘的各省協餉,再讓士紳商賈們積極捐輸,監生和候補缺可以放出部分。千難萬難,軍餉不可拖欠,否則國法不容。” …… 一名禦史突然出列,語出驚人: “臣鬥膽,請準江西福建各地士紳籌建團練,以鄉民守鄉土,協助官兵進剿。” 乾隆冷冷的看了他一眼: “胡言亂語,狂悖無狀,京城容不下你,到貴州改土歸流地區去做個知縣吧。” 此人麵如土色,跪地謝恩。 他望了一眼於敏中,隻見那道背影巋然不動。心中默歎了一口氣,黯然退出了太和殿,退出了紫禁城。 此生,已經注定了。 而老邁的於敏中,慢悠悠出列提了一個頗為意外的建議: “臣請增加江西鄉試中額。” 所有人的反應都很大,有詫異,有佩服,有煥然大悟,有若有所思。就連乾隆,也眼神複雜的瞅著這個老家夥。 …… 每個省鄉試能夠考中多少個舉人,朝廷是有明確規定的。這個名額就稱作“鄉試中額”。 就拿江西舉例,鄉試中額是94名。和浙江、福建的中額大致接近。 超過江蘇69個名額不少,更是雲南貴州的雙倍還不止。 此時的江西,確屬於科舉大省。 當然了,和順天府比起來都是弟弟。順天府以213名鄉試中額指標,一騎絕塵,遙遙領先。 清廷的解釋也很直接: 蓋順天,首善之地,培養宜優! 翻譯成人話就是,天下腳下的事,特事特辦。優待也是情理當中的。 但是如果從參考生員的中舉比例看, 順天、貴州、廣西、四川四省“不及百人而中一人”。 雲南、福建、山西、陝西四省,“百名中一”。 其他各省則為一百二十名,甚至一百五十名中一。 …… 乾隆打破了沉默: “若江西士紳確忠心朝廷,為剿賊協餉巨大。則鄉試中額可斟酌增加。” 翰林學士,紀昀,出列問道: “臣請皇上明示,江西的名額,是新增還是調撥?” 這是個很關鍵的問題, 無論新增還是調撥,日後都會固定成為定例。新增,則關係到日後蘿卜愈發多,坑不夠填的問題。調撥,是從其他省份摳出來,不存在增加蘿卜的問題。 茲事體大,哪怕是在幾百年後也一樣敏感。 乾隆手一揮: “既然江南從賊者眾,有負朝廷,那就把江南的名額勻給江西吧。” “皇上聖明。” 幾名江西籍的朝臣,激動的跪地磕頭。 這可不是虛偽的感動,是發自內心的感動愛戴。 意味著, 從此往後,本省籍貫的讀書人做官的概率就大了,進入仕途的人就多了。 數十年後,江西必大興。 …… 於敏中一下子就感受了多位江西籍同僚友好的眼神,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仿佛在說,從今往後,老於您就是精神江西人。 也有人心裡嘀咕, 老於一個江蘇人,這是抽的哪門子風。 將來朝廷平叛成功,他還回得去家鄉嗎?怕不是祖墳都要被人掘了。 得罪了讀書人,未來可期。 死了,也要編排你幾百年。潑不完的臟水,編不完的謠言。 不過, 乾隆望著於敏中,倒是眼神溫柔了許多。 他猛然覺得這個老家夥眉清目秀,忠誠度外溢。 削江南的名額,補江西的士子。 這招一出,江西尚在朝廷治下的士紳們一定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捐輸銀子、組織民夫、配合官兵。 因為,這意味著他們的家族或多或少都能增加一兩個紅纓帽。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讀書真的高人一等嗎?當然不是。 不是“讀書高”,而是“做官”高。 而能夠走讀書道路,脫穎而出,成功入仕的書生,必定是官紳家子弟占比最大。貧寒士子想在科舉彎道超車是很難的,除非是真正的天縱之才。 參考花旗國的教育體係就明白了。 所以,清廷給江西增加鄉試中額,就是給鄉紳們發放專屬福利。 有禦史當場慷慨激昂,表示朝廷如此厚待贛人,江西一定會成為抵禦吳匪的橋頭堡。 花花轎子眾人抬。 一時間殿內充斥著各路吹捧,分析。 最終, 由翰林院掌院學士,紀昀總結了朝廷有十必勝,偽吳有十必敗。 散朝後, 乾隆頭一次覺得京城的春日也如此美好。 正琢磨著去圓明園巡遊時,一名小太監踉蹌的奔跑過來,哽咽著說道: “太後駕鶴西去了” …… 朝廷以孝道治天下。 太後走了,自然是全民大事。 京城的白布全部脫銷,戲園子茶樓紛紛暫時歇業,配合這肅穆的氣氛。 一連半個月, 京城各大衙署都沒辦什麼正經事,全沉浸在悲痛當中。 當然了, 大家都是聰明人,看破不說破。即使是親生兒子弘曆,都未必是真悲傷,何況是臣子們呢。 太後他老人家活了86歲,已經是高壽中的高壽了。 而最為蹊蹺的是,身為皇帝的母親,居然姓氏都模糊不清。 有清宮檔案記錄她是個漢人,姓錢。 也有記錄說她是滿人,姓鈕祜祿氏。 內務府再混賬,也不至於把鈕祜祿筆誤抄寫成錢氏。 再參考清史檔案中,對於弘曆的誕生地一改再改,甚至道光帝親自下令,統一說法為“高宗誕於雍親王府”。 不難推測出一個結論: 乾隆的生母很可能是個地位低微的漢女,為尊者諱,故而一再塗抹曆史。 畢竟,八旗姑奶奶是出了名的壽不長。 …… 度過了近1個月高級囚徒生活的馬嘎爾尼以及隨員,終於耐不住性子了。 他強烈要求,儘快進京! 見他的態度如此堅決,理藩院尚書也不敢再等。 先和和彙報了一下,然後得到了乾隆的允許。 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初八, 在京城驍騎營2000騎兵,護軍營500騎兵,虎槍營500步兵、儀仗500人、夫役1000人的護送下,撒克遜使團30人分彆乘坐轎子開始了他們奇幻的進京之旅。 沿途,和早已布置完畢。 確保其看到的都是乾隆盛世,絕對不會栽麵兒。 從津門府到京城,這小三百裡路線提前規劃過了。直隸總督帶著禦前侍衛,來回溜溜的跑了2趟,確保沒有問題。 馬嘎爾尼和斯當東坐在一頂8人抬的綠呢大轎內,頗感新奇。 他不時掀開轎簾,張望周圍。 “想必擊敗準噶爾汗國的就是這些彩甲騎兵組成的強大騎兵軍團,法蘭克的月匈甲騎兵或許可以與其一敵。” “我對於那座紫禁城充滿了期待。” 斯當東沉默,突然拋出了一個問題: “副使閣下,你有沒有發現,沿途幾乎看不見樹木?” …… 馬嘎爾尼一愣,好像是這麼回事,於是皺眉問道: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這個帝國缺乏足夠的化石燃料,所以百姓們把一切能夠作為燃料的樹木全部砍光了。從空氣質量來看,這裡的百姓應該很少用煤。” 冷靜下來的馬嘎爾尼, 乾脆把轎簾固定到一側,開始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沿途所見所聞。 他很快發現了第二個問題。 沿途幾乎看不到百姓。無論是過路人,還是看熱鬨的。 “大清國的百姓似乎不歡迎我們?假如在倫敦,應該會有很多紳士沿途圍觀盛況,畢竟這是兩個偉大的帝國首次正式官方接觸。” 斯當東笑的很詭異: “副使閣下,待會休憩的時候,我和洪任輝調換一下吧。我想,或許隻有他能回答你的疑問。” 【5000均訂了。以兼職萌新作者拉胯的更新速度能夠達到這樣成績不容易了。感謝各位打賞評論的書友,以及更多的默默看書的書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