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二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61章 我的患者,我負責,首席國醫,江門二爺,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陰虛陽亢,痰淤阻絡,這就是江飛對患者的辨證,就是患者的證候。江飛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辨證,尤其是在沒有脈診與舌診尤其是望診的情況之下,依舊敢如此判斷。就是因為問診,其實更多時候包括了很多隱藏的信息,隻需要找到這些信息,進行辨證逆推,就可以找準證候。然而為什麼很少有中醫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因為需要對中風有十分的了解,百分的把握,千分的分析,萬分的天賦。中風分兩種,脫證和閉證。閉證類似於腦梗塞,脫證類似於腦出血和腦淤血。這個王太行的老媽是類中風也就是腦出血的後遺症,她所有的症狀都是腦出血的後遺症,才會有的情況。為什麼判斷為陰虛陽亢,陰虛在於夏季患病,夏季原本就是陽盛的季節,再加上患者口渴,口渴是陰虛的典型反應,但口渴卻喜涼飲,說明患者陽亢熱極。陽亢熱極,會導致患者的陰虛損津液,損掉了津液就需要補啊,所以口渴喜飲,還是涼陰。但喝涼的隻會導致陰虛越來越嚴重,陽亢越來越盛,時間長了很危險。這是陰虛陽亢的證候,那麼痰淤阻絡更好判斷,本身中風的患者十個裡麵有八個都存在著痰瘀阻絡。痰淤是因為痰飲過多,而運化失利,阻絡是因為血氣不暢,或者血虛極致,導致經絡堵塞。經絡堵塞到了頭,就會造成腦出血,腦梗塞,腦溢血,腦中風,腦卒等一係列病。而且患者還有血壓過高,血壓過高最損傷的就是經絡,而且都彙聚到了大腦,而一旦經絡阻塞,可想而知就會崩的一聲腦出血。證候被江飛拿準了,那麼剩下的就是治法理念,以及開藥配伍。治法很簡單,根據辨證後的證候,來進行辨證施治。平肝陽,化痰熱,加上通靈慧,開竅和經。“彆緊張,我給你老媽開幾服藥,你拿回去讓你老媽服用。”“如果你老媽吞咽困難的話,求你們村裡,或者去你們鎮裡找個中醫,讓他用灌腸的方式幫你老媽服藥。”江飛囑托了王太行一句,之後拿起處方單,握著鋼筆寫起藥方。藥方這種東西,一個人一個方劑,這是中醫最複雜的原因。但所謂的一人一方,指的是同病不同方。可如果是證候一樣的話,那可不是一人一方,千人也會一方,萬人也會一方。在西醫或者平常人的思維裡麵,病一樣就應該一個方吧?你中醫同病不同方,所以你們沒有係統化方劑,不行不行!可實際上中醫隻要證候一樣,一萬個人都可以用一個方子。區彆在哪?區彆就在於不要看病,要看證候。這是區分中醫和西醫理念最基本的判斷角度。“小江,你要開藥啊?”趙承業又坐不住了,看到江飛拿著處方單的模樣,他立馬起身走過來,皺眉問道。江飛神色平和的點頭回答:“對啊,怎麼了院長?”“要不要在慎重一下?”“實在不行,你派一個內科的大夫,去賚鎮看看患者?把個脈,看個舌根,再開方?”趙承業發出提議,實際上他還是有些不相信江飛,或者不敢拿這樣的做法去賭醫院的名聲,江飛的未來。他的確是個好領導,更是一個好院長,所以才會如此做。江飛看到趙承業這樣謹慎,也不禁苦笑起來。“院長,放心吧,出了問題我負責。”“畢竟是我的患者,我負責!”江飛這麼說,就已經相當於立下軍令狀了。趙承業也當過兵,所以見江飛這麼說了之後,便知道這小子是真的有自信心啊,既然是這樣的話,那就隨他去吧。隻希望以後出事的時候,江飛彆怪他就好。畢竟這件事跟自己沒有任何關係,自己已經仁至義儘了,該勸的都勸了。江飛繼續低著頭,寫下方子。中風之名的由來,最早是《黃帝內經》裡麵,不過對於中風這個說法,在唐宋前以外風為理念。也就是說唐宋以前的名家,都認為中風來源於外風。而從宋朝以後尤其是金元四大家開始,便開始重視內因,也就是內風。江飛判斷王太行的老媽是類中風,而非真中風,區彆就在於真中風來源於外風,而類中風則是內蘊化風。這一點元代的名家王履在他的著作《醫經溯洄集》有說明。王太行的老媽這個類中風的成因也比較複雜,但也很但一。複雜在於類中風多樣,但主要就分為三種,一種為虛,一種為實,還有一種虛實摻雜。精血損耗,肝腎陰虛這個多數虛證,而肝陽亢熱,化火內風,夾著痰淤這是實證。所以王太極的老媽這就是實證。至於什麼中經絡,中臟腑的區分,說起來更加的複雜,更難以令人理解。對於這種中風,類中風的病,需要做的還是以蟲藥為主,進行抽風祛風除熱。鉤藤七錢,廣地龍五錢,菖蒲三錢,遠誌肉兩錢,生山楂十錢,懷牛膝三錢。豨薟草十錢,珍珠母三錢,石斛三錢,生地黃五錢。黛蛤散三錢,炙全蠍粉半錢,炙僵蠶三錢。江飛把這些藥開完了,之後望著趙承業,因為趙院長正盯著自己開的藥方。“院長,有何高見?”江飛笑著問他一句。趙承業可以算是中醫,也可以說是西醫。但趙承業更擅長治療的其實還是幼兒科,隻不過他是院長,所以很少看病。不過趙承業偶爾也會每個月固定有那麼一兩天,在兒科開診室看病。“沒啥高見,你說了算。”趙承業擺手搖頭。他哪裡有什麼高見?尤其是在江飛麵前,更沒有高見。他隻是覺得江飛開的藥,這一次溫和了不少,比起以前用藥七八十錢的石膏,幾十錢的附子,真的溫和太多。江飛又仔細的斟酌一遍自己開的藥方,這裡麵的君臣佐使,配伍是不能錯的。鉤藤,廣地龍以及珍珠母用來平肝潛陽,其中君藥鉤藤不能被搶風頭,所以三味藥裡麵它的劑量最多。全蠍,僵蠶用來息風定痙,開竅通絡,對語塞語障,偏癱,肢體發顫,都有積極意義。生地黃,石斛是養陰生津藥,滋養肝腎。石菖蒲用來開竅慧,化痰理氣,活血。黛蛤散,豨薟草,都用來請化痰熱,除燥除煩。這樣的一個方劑,是最合適的。“好了,先抓十劑藥,你來一趟縣城也不容易。”“回去每天三飲,早中晚各半碗,一劑藥一天。”“十天之後,如果覺得用藥有效果,你老媽情況有所改善,你就爭取把你老媽帶過來,當然也可以不帶。”“給,去抓藥吧。”江飛把處方單遞給王太行,讓他去抓藥。當然江飛手裡還保留著一份藥方,用來作為證據,以備後患。“謝謝江主任,謝謝您。”王太行再三感謝,之後小心翼翼的收好藥方,往外走。剛走到門口,他把藥方塞到大衣口袋裡麵,猛然挺住了。“哎呀!”他忽然驚乍,猛的一拍手,緊接著轉過身來,從兜裡麵取出一張紙。“我們鎮衛生所的大夫,把我老媽的脈診和舌診都寫在紙上了,我給忘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