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不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11章所見略同,漢道天下,莊不周,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戀上你看書網,漢道天下 荀彧為劉協詳細解說了韓馥、袁紹對待冀州人的得失。 韓馥是潁川舞陽人,潁川四長之一的韓韶族子,故太仆韓融就是他的族兄。袁紹是汝南汝陽人,四世三公的袁氏後人。他們對待冀州人的態度幾乎就是汝潁人對待冀州人的態度,甚至可以說是中原人對待冀州人的態度的典型。 他們的態度看似不同,實則相似,隻是因為兩人的實力懸殊,心態上有所不同。 韓馥是典型的名士,對冀州人充滿偏見,也談不上信任。他最後將冀州讓給袁紹,就是這種心理的體現。 隻是他沒想到,他不信任的冀州人沒把他怎麼樣,他信任的袁紹卻要了他的命。 袁紹實力更強,也更自信,相信自己能夠掌握冀州。所以他入主冀州之後大量起用冀州人,也在一定程度上贏得了冀州人的擁護。 但袁紹本質上和韓馥一樣,並不信任冀州人。 他信任的還是汝潁人,如郭圖、許攸等。 而且他高估了自己的號召力,低估了冀州人的自尊心。 當他企圖剝奪冀州人的兵權,交給汝潁人時,雙方的分歧就暴露出來,最後演變成汝潁人支持袁譚,冀州人支持袁熙的局麵。 袁紹想用帝王術進行平衡,但是很顯然,他的手段沒有他想象的那麼高明,最後冀州人奪取了控製權,而汝潁人也擁立袁譚,軟禁了袁紹。 這裡麵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汝潁人空有智謀,卻沒有足夠的兵力。 袁譚麾下的將士大多來自於汝潁人的部曲,再加上一些慕名而來的遊俠,不足以與審配等人擁有的冀州兵抗衡,所以落了下風。 帝王術的前提是雙方實力相近,沒有一方可以獨大,才有平衡的空間。如果實力過於懸殊,這平衡是無法施展的。 但這個問題對天子並不存在。 天子手握並涼精銳,還可以調集山東州郡的精銳參戰,實力遠在冀州之上,並且對冀州形成了合圍之勢。以田豐、審配的見識,不可能看不出這一點,他們能做的隻是據城而守,拚消耗,比耐心,絕不敢正麵迎戰。 十幾萬大軍頓兵堅城之下,消耗是非常驚人的。天下剛剛太平,山東虛弱,一旦戰事膠著,人心必然浮動。 到了那時候,田豐、審配就有了討價還價的機會。 比如說,要求朝廷推延甚至取消度田。 這不僅是為冀州謀利,更是為天下士大夫謀利,很可能得到山東州郡的支持。就算沒人敢直接支持,暗地裡消極怠戰也是有可能的。 真到了那一步,天子可用的兵力就有限了,說不定還要防著山東州郡兵臨陣倒戈。 要想避免走到這一步,天子應該改變戰法,化解田豐、審配的希望,讓他們無力可借。 比如下詔明示,不會強行度田,又或者引冀州人入朝,增強冀州人在朝堂上的聲音,以示朝廷善意。 天子不僅有這樣的基礎,而且已經這麼做。 孝靈帝出於河間,靈思皇後出於趙國,天子身上流著冀州的血。 趙雲、夏侯蘭等入仕,成為天子近臣,更是明例。 如果能從冀州選幾個世家女子入宮,還有誰會相信朝廷排斥冀州人,誰會覺得天子所率大軍與秦軍一樣? 到時候,隻怕田豐、審配也會主動請降。 荀彧最後做出總結。“所以,城要圍,但不必急攻,以當攻心為先。” 劉協沒說話。 荀彧的方法不能說不好,但……太軟弱。 這未必是荀彧有意為之,而是一種集體潛意識。 讀書人嘛,習慣地想要以德服人,習慣地想避免武力,也習慣地鄙視所謂的雄主。 因為雄主往往意味著君權強而臣權弱,與儒家的理想背道而辭。 但是他卻認為,治理這麼大一個國家,一心想著以德服人是不行的,該強硬的時候一定要強硬。 沒能借機清洗一下山東州郡已經留了隱患,不能再讓冀州人心想事成,以為誰都可以和朝廷討價還價。 但荀彧所言也有一定的道理。 攻城、攻心都要有,恩威並施,不可偏廢。 之前甄宓也提過類似的意見。 示威,他有充足的準備。施恩,他準備不足,有必要予以重視,並加以補充。 兩人談了很久,有的意見一致,也有分歧,但總體而言,氣氛融洽,雙方都很滿意。 劉協最後問了荀彧一個問題:如何處置袁紹? 荀彧想了想,反問了劉協一個問題。“陛下以為,袁紹該殺嗎?” 劉協也不答反問。“令尹以為呢?” “臣以為該殺,但時機已過。如果他和李傕一樣,與陛下兩軍對壘,一決勝負,陛下大可像陣斬李傕一樣殺了他,以明典刑。可是如今他已經稱臣,稱臣之後又無不臣之舉,陛下以什麼理由殺他?” 劉協沉吟不語。 他也在想這件事。 不殺袁紹,意難平。殺袁紹,理難平。 如果稱臣之後還是隨時可能被殺,以後想稱臣的人不敢稱臣,已經稱臣的人也會不安,互相猜忌,在所難免。 可是就這麼放過袁紹,他又咽不下這口氣。 董卓可惡,袁紹更可惡。 因為袁紹曾經懷疑他的血脈,說他不是先帝的子嗣,甚至想滅漢,鼎立新朝。 這怎麼忍? “陛下,袁紹已經是階下之囚,生死係於陛下之手,殺與不殺,隻在陛下一念之間。如果殺了他,陛下能一吐心中怨氣,臣建議殺了他。如果不能,臣建議不必為他汙了寶刀。留著他,或許比殺了他更有價值。” “此話怎講?”劉協斜睨著荀彧。 荀彧撫著胡須,微微一笑。“以臣對袁紹的了解,此刻的他隻怕生不如死。之所以不死,一是擔心死後無法見袁氏列祖列宗,二是怕疼,下不了手。” “怕疼?”劉協覺得這個理由很有趣。 “袁紹雖是庶子,畢竟出於鐘鼎之家,從小又過繼到長房,衣食無憂,沒吃過苦。這樣的人看似無所畏懼,隻是因為他有恃無恐,知道自己不會受到傷害。等他真的麵對生死的時候,他可能比任何人都惜身。” 荀彧一聲歎息。“據我所知,袁紹此生唯一的一次直麵生死卻沒有後退,就是界橋之戰時迎戰公孫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