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不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73章推心置腹,漢道天下,莊不周,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飲宴過後,荀或告辭,到驛舍住宿。 劉協在荀文倩的房裡坐了一會兒。 荀文倩懷孕了,不能侍寢,隻能說說話。 在鳥鳥的茶香中,劉協與荀文倩說了幾句家常話,讓她這些天將手頭的事放一放,陪一陪父母。荀或這一年很辛苦,再加上西域那麼的消息時好時壞,心理負擔也很重,身體狀況並不能讓人滿意。 劉協對他寄予厚望,可不希望他英年早逝。 南陽有本草堂,名醫、良藥都不缺,借著這個機會,讓荀或好好調養調養。 荀文倩求之不得,一口答應。 第二天,荀文倩先向皇後伏壽請安,順便請了假。 伏壽之前已經收到劉協的通知,很爽快的答應了。 伏壽生子之後,織坊的事就暫時放下了,主要由荀文倩負責。如今荀文倩也懷孕了,本來也負責不了太久,提前幾天卸任也沒什麼問題,可以讓其他人先頂上。 荀文倩隨即去驛舍和父母彙合,傳達了天子的恩詔。 唐氏自然求之不得,連連感謝天子鴻恩。 荀或要冷靜得多,謝恩之餘,又問了荀文倩一些問題,看看天子有沒有說其他的事。 昨天與天子討論河南戶口的時候,他其實隻說了一半意思,並沒有說全。 荀文倩莞爾一笑。“阿翁,你就彆擔心了。天子何許人也?你的那點心思,他早就知道。就算你一句不提,他也有數的。” “那你說說,我的心思是什麼?” “還能是什麼,不就是看天子是否要還都洛陽,然後趁著洛陽戶口不足的機會,遷一部分汝潁人到河南?可是你又怕提得太早了,弄巧成拙,天子有所忌憚,索性不在洛陽立都,你白忙一場。” 荀或很尷尬,撫著胡須,說不出話來。 唐氏瞅瞅女兒,又看看丈夫,半晌才道:“原來你糾結了這一路,想的就是這件事?” 荀或有些掛不住臉,沒好氣的說道:“這豈是我一個人的得失?這是涉及到汝潁無數人的利益……” 荀文倩抬手示意荀或不要激動。“阿翁,說到汝潁人,現在有一個真正的麻煩。” 《諸界第一因》 “什麼麻煩?” “你還記得陳逸嗎?” 荀或的臉色有些難看。“陳太傅子,我豈能記不得。” “那他參與王芬謀逆之事,你知道嗎?” 荀或眉頭緊蹙,沉默半晌,一聲歎息。“我就知道,隻要天子追究黨事,這件事就瞞不住,隻是沒想到來得這麼快。” “這麼說,確有此事?” “有,參與其事的不僅有陳逸,還有不少黨人。” 荀文倩有點不高興。“這就是你當初極力反對天子深究黨事的原因?” 荀或一聲長歎。“文倩,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當年黨人有多絕望。但凡有一點其他辦法,又何必出此下策?而且這也隻是王芬等人的想法,支持他的人並不多,否則……” “否則這事也許就成了,對吧?” 荀或看著麵帶慍色的荀文倩,一時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 “王芬不能成事,袁紹呢?”荀文倩追問道:“他也不一樣一敗塗地?” 荀或沉默良久,無奈地點點頭。“你說得對,就算王芬有乾才,這事……也成不了。大漢天命未絕,是黨人自作聰明,一意孤行。” 荀文倩麵色稍緩。“事情已經過去了,天子也收到了不少線索,這事瞞是瞞不住的。如果天子再和你說起這件事,你還是實事求是,有一說一吧。天子以赤心待你,你不要辜負了他。” “好……的。” —— 由荀文倩陪著,在宛城附近轉了幾天,荀或見識了南陽的新氣象,大為驚歎。 度田帶來的影響,他已經見識過,但南陽的變化之大,還是讓他大開眼界。 他不禁想到河東。 如果當初他在河東不是行綏靖政策,而是堅決的推行度田,河東會不會出現南陽這樣的盛況? 可能性是存在的。 要論推行度田的難度,河東遠遠不能和南陽相比。河東有大族,南陽卻多封君,而且是隨光武皇帝複興大漢的功臣之後,實力比河東大族強多了。 但天子不像他那麼糾結,一到南陽,就乾淨利落的罷免了幾十個封君,掃除了度田最主要的障礙。 如此雷厲風行,帶著一股壓抑已久的怨氣,而這怨氣有大半來自於他在河東的不堅決。 河東本該成為第一個標杆,而他應該成為天子最堅決定的支持者。 天子曾對他寄予厚望,主動要求結婚姻,並給了荀文倩除了皇後之位以外的最大恩寵。 但他卻辜負了天子。 荀或很慚愧。 幾天之後,當天子召見,向他谘詢都城方案時,他提出了一個讓天子都有些意外的建議。 以大漢疆域之廣,僅靠一地,恐怕難以覆蓋天下,有必要對都城製度進行一些改革。 其中之一,就是東西京並列,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不分高下主次。天子往來於兩京之間,居無定所。 其次,在東西京之外,選擇重點城市立陪都,天子四時巡幸。 比如太原、邯鄲、涿、臨淄、彭城、南昌、長沙、成都、金城等地,都可以作為備選地點。 這些地點都是戰略要地,天子應每隔幾年就要巡幸一次,讓當地的臣民知曉天子的存在。 天子巡幸四方,古已有之,隻是一直沒能形成正式的製度。 現在正是最合適的時候。 當然,要將巡幸四方形成製度,就要對馳道進行修繕,這將涉及大量人力、物力的調配,不能急於求成,要從長計議。 劉協聽荀或說完,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桉,隻是答應可以討論一下。荀或可以先和三公通氣,看看有沒有這個可能,然後再提交朝會討論。 然後,劉協拿出了一份文書,遞給荀或。 荀或接過一看,正是荀文倩提及過的那件事:冀州刺史王芬意圖謀反,故太傅陳蕃子陳逸曾參與其事。 “有這事嗎?” 荀或放下文書。“有。臣知之甚悉,可為陛下陳其本末。” 劉協笑了笑。“好,正要聽荀君高論。” “陳逸乃陳蕃子。陳蕃是黨人,位列三君之末。王芬亦為黨人,乃八廚之一。欲明原委,自然要從陳蕃說起。前後三十年,涉及人物甚多,還請陛下安坐,聽臣一一道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