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不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65章投桃報李,漢道天下,莊不周,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楊彪與趙溫相見,同樣感慨萬千。 他現在知道趙溫為什麼遲遲不肯回來,又派張鬆先行,勸他不要多事了。 以趙溫現在的身體和心態,根本擔不起司徒的重任。 那不是維護他的榮譽,而是要他的命。 “文先,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但我真的難任其重。與其勉力而強,誤國誤己,不如就此隱退,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楊彪默默地點了點頭,算是接受了這個現實。 “你準備做些什麼?” “我準備找些人,編一部關於益州的書。”趙溫的神情輕鬆了些。“益州地方千裡,上應觜參二宿,為古九州之一,卻沒有一部通史,致使中原人以蠻夷視之,豈不荒謬?我老了,無力承擔政務,就召集一些讀書人,搜羅史料,編一部益州通史,也算是給後人留點東西。” 楊彪撫須而笑。“你這野心不小啊。益州第一部通史,想想都令人神往。” 趙溫也笑了。“除了這部通史,我還想寫點東西。” 楊彪打量著趙溫,漸漸收起笑容。“你想寫什麼?” “自傳。” “自傳?”楊彪眼神微閃。“這麼急嗎?” 趙溫搖遙頭。“不是你想的那樣。我這自傳,不是為了給自己傅粉,而是想回顧自己這一生的得失。我雖然德薄才疏,卻也在仕途上掙紮了近三十年,經曆過不少人和事。成績不多,教訓不少,寫出來供後人參考,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也是好的。” 楊彪想了想,微微頜首。“這是個不錯的想法。子柔,你先來,為我們這些老臣闖一條路。” “榮幸之至。” —— 遼東,襄平。 劉備站在岸邊,看著客船緩緩靠岸,撩開大氅,快步趕了過去。 船還沒停穩,他就縱身一躍,上了船,來到艙門前,伸手輕推。 艙門打開,孔融從裡麵走了出來,看到劉備,他愣了一會,才反應過來,不禁啞然失笑。 “原來是征東大將軍,彆來無恙?你來迎我,我可怎麼好意思。” 劉備哈哈大笑,熱情的挽著孔融的手臂。“文舉兄,你遠征漠北這樣的大事,遼東人都已經知道了,人人景仰,都等著為你接風。我若不早點來,屆時連末席都坐不上。” 孔融愣了一下,看向岸上的人群,有點懵。 “他們……是來迎我的?” “當然。”劉備伸手一指,報出一連串響亮的名字,都是孔融熟悉的青徐大儒。“他們都是來為你接風的,其中不乏想和你同行的。” 孔融深吸了一口氣,想說點什麼,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說。 對遠赴漠北,尋找商朝遺民之事,他一直很委屈,覺得自己說是尋找商朝遺民、儒家舊典的偉大事業,其實就是變相的流放。若不是迫於無奈,他根本不想去。 萬萬沒想到,還有這麼多人佩服他,還想和他一起去。 他們不知道漠北有多冷嗎? 沒等孔融回過神來,劉備又歎了一口氣。“我雖是征東大將軍,即將奉命征討三韓、倭國,裂土封國,藩衛大漢,卻沒幾個人願意跟著我。相比之下,我真是羨慕你啊。” 孔融終於反應過來了,瞅了劉備一眼,哈哈大笑。 劉備來迎他,就是想讓他作說客,勸一些人跟著他去征伐海外。 這倒是好事。 將來從漠北回來後,他也想換個地方養老。渤海是不行的,他看得出來,張昭搞不定,德政就是個笑話,渤海最後必然歸於朝廷。 如果能在劉備的封國裡做官,想必會很自在。 劉備對他的仰慕,可是寫在臉上,刻在心裡的。 “大將軍放心,隻要你施仁義,行德政,自然會有人依附。”孔融胸有成竹的拍拍劉備的手臂。“三韓、倭國雖遠離中原,還能比漠北更遠嗎?” 劉備心領神會。這一趟沒白跑,至少孔融是答應了。 兩人一起上了岸,諸葛瑾、陳琳先迎了上來,一陣寒暄。接著又有管寧、王烈等人過來相見。正如劉備所說,他們對孔融的漠北之行都充滿了積極的情緒。 當然,他們最看重的還是可能存在的典籍。 對聖人曾經看過的典籍,他們充滿了向往。 從他們的眼中,孔融看到了熟悉的神采。 這樣的神采,在很多地方已經看不到了。那些人雖然還自稱儒門子弟,卻對聖賢不敬,對儒門經學橫加指責,淺陋而可恥。 可是對漠北之行,他還是有點擔心。 畢竟自己不再年輕,還能不能承受長途跋涉,能不能承受漠北苦寒,都是一個未知數。他這次來遼東,並不是打算立刻起程,還要等周瑜。 周瑜還在益州戰場,什麼時候能起程,尚未可知。 他先來遼東,就是想在遼東適應了一下氣候。 對孔融言語間流露出的擔心,眾人哈哈大笑。 他們告訴孔融,漠北的確冷,但也不是不能克服。 往遠了說,商朝遺民當時蒙敗亡國之難,條件那麼差,都能在漠北活下去,你有朝廷支持,還怕什麼? 往近了說,周瑜已經從漠北回來了,有抵抗寒冷的經驗。有他同行,絕對不會有問題。 然後,他們又說了一堆防寒的手段,比如多穿皮襖,多吃肉之類,還有人一本正經的向孔融推薦導引術,說是堅持練習,就能抗凍防寒,還能延年益壽。 孔融聽了,哭笑不得之餘,又有些醒悟。 這些人雖然在遼東,但他們畢竟是書生,平時養尊處優,根本沒有接受過真正的考驗。 遼東雖冷,能和漠北比嗎? 如果說漠北之寒是山頂,遼東之寒還在山腳下呢。 咦,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比喻? 與儒生們單純的精神支持不同,劉備給了孔融更實在的物質支持。 他送給孔融幾套保暖效果極佳的冬衣。 這些冬衣是他重金收購來的,裡麵填充的不是絲絮,而是木棉,據說來自遙遠的天竺。 孔融有些狐疑。據說天竺極熱,怎麼會出產防寒之物? 話雖如此,他還是接受了劉備的饋贈。稍微一試之後,就知道劉備所言不虛,這木棉比絲絮暖和多了,輕便也足以和上等的絲綿媲美。 孔融投桃報李,趁著接受宴請的機會,多次表示,自己希望從漠北返回時,劉備已經建國。他甚至想在劉備的封國裡完成對舊典的整理和研究。 天子在中原推行新政,對儒家經義大加改動,固然有益於民生,卻對經典傷害太大。他想求一方樂土,保存最精純的先聖遺學。 他在儒生中的影響力不小,不少人因此改變了主意,決定投奔劉備,隨劉備征伐海外。 遼東雖然暫時還沒受到影響,但作為朝廷控製的一郡,遲早會也波及。 要想保留自我,跟著劉備出征三韓,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五月中,劉備上書,請求出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