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不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43章 孔明論政,漢道天下,莊不周,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諸葛亮話音未落,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包括劉協。 劉協看出了袁術的小心思,但他還沒想好應該如何應對。讓諸葛亮等人討論,本身就有兼聽則明的目的。 如果說袁術殺顏良、奪廬江隻是個人意氣,那他要在廬江推行度田,就沒那麼簡單了。 他這是納投名狀,想和朝廷牢牢的綁在一起,並求得朝廷的保護。 袁術要和袁紹死嗑到底,決不妥協,就等於和那些心向袁紹的袁氏門生故吏撕破了臉,難免遭到敵視和排斥。這是袁氏的私事,朝廷是不好直接出麵的,說不定還會坐山觀虎鬥,坐視袁氏內鬥。可若是他因度田而被山東大族敵視,那朝廷就不能不出麵了。 否則誰會把度田當回事?團結起來,一致反對就是了。 袁術故意把事態擴大化,實際上是扯虎皮,做大旗,逼朝廷表態。 我袁氏家門的私事你不管,度田你管不管? 劉協看破了這一點,所以才誇袁術大智若愚。 袁權也看破了這一點,知道袁術除了和袁紹鬥氣,更是以身赴火,為他們博一個前程,才會說袁術荒唐了一輩子,終於做了一件正經事。 但正如龐統擔心的那樣,度田的事急不得,急則生變,會將山東士大夫逼到袁紹的陣營裡去。不僅那些支持袁紹的人會死心塌地,原本支持朝廷的人都有可能變卦。 宗承、婁圭家也是有地的,曹操家也是有地的。 反對度田,或者說反對急於度田的人很多,剛剛趕到關中的王朗就強烈反對。作為楊氏的故吏,王朗無疑是忠於朝廷的,他實際上代表了絕大部分山東士大夫的共同心聲。 我家的土地雖多,卻沒有一畝是多餘的。 像袁術這種為了搞死袁紹,不惜玉石俱焚的奇葩畢竟是少數。 劉協也清楚這其中的分寸,理解王朗等人的看法,並沒有立刻在山東推行度田的計劃。 劉協誇袁術一聲機靈鬼,卻不代表他就願意被袁術裹脅。 某種程度上,龐統的建議更有可行性,可以化解袁術的逼迫。 隻是不那麼完美。 諸葛亮旗幟鮮明的反對,大出劉協的意外。 “孔明,說來聽聽。” “唯。”諸葛亮躬身施禮,不急不徐,從容說道:“度田是朝廷的既定政策,也是新政的基礎。目前已經推行度田的河東、漢陽、三輔進度不同,效果也各有區彆,已經能說明一些情況。請容臣一一說明。” “說。”劉協來了興趣。 “相比之下,河東未能對舉兵反叛的大族進行懲處,導致大量的土地還控製在大族手中。河東尹能控製的僅是屯田兵生產的糧食,雖然產量年年有所增長,但上限不高。初步估計,勉強能支撐幽燕都護府,再無餘力。” “漢陽的大族對朝廷的新政最為支持,但漢陽的耕地有限,糧食產出同樣不多。安定本郡之餘,能夠為其他諸郡提供少量支援。涼州要想安定,必須從關中或者益州調糧。” “關中耕地最多,度田的效果也相對更好。假以時日,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能為涼州提供糧食。” 諸葛亮停頓了片刻,讓所有人有個消化的時間,最後才總結道:“雖說三地的度田各有缺陷,但總體而言,度田有利於糧食供給,對邊疆安定作用甚大。堅持度田,並在耕地更多的關東推行度田,勢在必行。不如此,大漢舊弊難除。” 龐統忍不住說道:“孔明,我並非反對度田,隻是覺得不可急於求成。” “的確不可急於求成,但態度必須鮮明。”諸葛亮聲音不大,語氣卻非常堅定。“陛下也沒有下詔說要立刻在山東推行度田,但揚州牧要求在廬江推行度田,敢為天下先,朝廷卻不能模棱兩可,使山東士大夫心存僥幸。” 諸葛亮轉向劉協。“陛下,廬江在江淮之間,土地肥沃,水利優越,既能種稻,又能種麥。不僅遠超河東、漢陽,甚至比關中略勝一籌。如果在廬江推行度田成功,不僅收成更多,也更容易讓山東士大夫看到度田有利的一麵,減少抵觸情緒。這樣的機會,萬萬不可錯過。” 龐統忍不住笑道:“難道廬江度田之後,收成更多,山東士大夫就能支持度田?” “至少山東百姓會支持。”諸葛亮的嘴角露出一絲淺笑。“如果能得到山東百姓的支持,山東士大夫支持與否,還重要嗎?” “這……”龐統瞪圓了眼睛,剛要說話,又意識到不妥,連忙咽了回去。 他極度不認同諸葛亮這句話,但不能當著天子的麵說。 諸葛亮抬起手,輕輕一按,示意龐統不要著急。“山東士大夫反對度田,所爭者無非是利。陛下推行度田,也不是想與民爭利,相反,是要給他們更大的利。隻是世人大多短見,看到更大的利之前,不願意放棄手中的小利。等他們發現度田來帶來更大的利時,他們就不會拒絕了。” 龐統等人轉頭看向劉協。 劉協嘴角輕挑,卻不說話。 高下立判。 論軍事,龐統、法正都不弱。論治國,諸葛亮已經超出了絕大多數同齡人,站在了大氣層。 天才就是天才,一點就透。 龐統輕咳一聲。“孔明,誠如你所說,河東、漢陽、關中都在度田,可是你說的大利又在何處?難道是絲路之利?” “絲路之利雖大,卻遠非全部。”諸葛亮搖搖頭。“大亂之後,恢複為主,真正的大利要等到天下太平之後才能展現。民以食為天,當天下近半之人無立錐之地,淪為流民的時候,哪裡還有心思去生產?度田,正是解決無數人生存問題的辦法,也是天下太平的基礎,非行不可。” 諸葛亮舉起手,用力揮了揮。“度田不能急,但也不能猶豫,朝廷當態度鮮明地支持揚州牧在廬江試行度田,以示決心。若有人因此鋌而走險,不惜與朝廷為敵,那也不是朝廷的損失,而是他們不可救藥,自絕於天。” 龐統眉心微蹙,若有所思。 法正等人也低聲交換著意見,竊竊私語。 袁權眼中露出一絲淺笑,躬身向劉協施了一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陛下胸懷如海,英才如百川自彙。大漢如日,必能洗淨塵垢,重現大光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