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不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83章 一拍即合,漢道天下,莊不周,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王朗一早就起身洗漱,連同才三歲的兒子王肅都穿戴整齊,以示鄭重。 如果劉備不肯明確態度,效忠朝廷,他就立刻起程,離開郯縣,免受池魚之災。 他不想和袁紹扯上任何關係。 得知劉備親自登門,王朗很滿意。彆的不說,至少劉備的態度還是誠懇的。 雙方一見麵,劉備就義正辭嚴地表明了態度。不論王朗是否肯屈尊相助,他絕不會向袁紹屈服,一定會奮戰到底,為朝廷儘忠。 王朗哈哈一笑。“久聞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果不其然。使君兵力雖少,意氣不衰,難怪陳元龍視你為英雄,願意為你而戰。” 劉備連忙謙虛了幾句。 他和陳登的私人關係不錯,但要說陳登視他為主,願意為他而戰,隻怕還是客氣居多。陳登背後站著下邳陳氏家族,首先要考慮家族的利益,不可能因為他們之間的私人關係而冒險的。 “聽說景興恩師是故太尉弘農楊公伯獻?” “正是。”王朗一聲歎息。“當然蒙先師不棄,收納門下,教我讀書做人。點點滴滴,至今難忘。我雖愚笨,學術不能承先師百一,道德更不敢望先師頂背,卻不敢違背先師教導,為不忠不孝之人。” “弘農楊氏與汝南袁氏俱為四世三公之門,卻一個為國儘忠,一個包藏禍心,真是令人唏噓。” “不然。”王朗搖搖手,嚴肅地說道:“袁紹雖是汝南袁氏子弟,但他隻是婢生子,並非嫡子,不能代表汝南袁氏。袁紹不臣,隻是他個人的事,與汝南袁氏無關。” 劉備有些詫異。王朗親口否認袁紹的家主身份,這可不是一件小事。以王朗的影響力,這是有可能影響整個徐州士林看法的。“那……誰才能代表汝南袁氏?總不會是袁公路吧?” “袁公路雖紈絝,大節不虧,又是故司空袁逢嫡子,如何不能代表汝南袁氏?” 劉備張了張嘴,不知道說什麼才好。 果然是時勢弄人。這才幾年時間?兩年前還被孔融視為塚中枯骨的袁術居然被王朗認為大節不虧,是名正言順的汝南袁氏家主。這話要是傳到袁紹耳中,袁紹怕不是要氣得吐血。 麋竺說是對,大漢天命未絕,朝廷中興有望,效忠朝廷是大勢所趨。袁紹再強,終究也隻是夢幻一場。夢醒之後,隻剩絕望和恥辱。 從這一點上來看,早早就將女兒、女婿送到行在的袁術的確是個聰明人,搶在很多人之前就看到了這一點,而且行事決絕,一點也不拖泥帶水。 相比之下,袁紹就有些猶豫了。 在心中將袁紹、袁術比較了一番後,劉備更加堅定了決心。 他拱手道:“景興高見,令我茅塞頓開。我雖有心與徐州共存亡,但袁紹勢大,我兵微將寡,還望景興助我一臂之力,籌措錢糧,招募將士,與袁紹決戰。” 銆愯璿嗗嶮騫寸殑鑰佷功鍙嬬粰鎴戞帹鑽愮殑榪戒功app锛屽挭鍜槄璿夥紒鐪熺壒涔堝ソ鐢紝寮杞︺佺潯鍓嶉兘闈犺繖涓湕璿誨惉涔墦鍙戞椂闂達紝榪欓噷鍙互涓嬭澆銆p “這是自然。”王朗撫著胡須,從容說道:“不知使君有何成計,不妨說出來,共相商討。” 劉備向麋竺使了個眼色。 麋竺會意,拱手道:“欲守徐州,首在錢糧與兵。我雖不才,願變賣家產,傾囊相助,招募將士。隻是倉促之間,怕是沒人接手。” 王朗眉心微蹙,歡喜的同時,又有些為難。 麋竺是東海巨富,家產自然不少。但他家緊臨大海,遠在朐縣。對做生意的人來說,麋家莊園很值錢。對不做生意的人來說,麋家莊園就太偏了。急切之間,的確很難賣出滿意的價格。 就算他出麵,也很難找到合適的買家。 “子仲毀家紆難,忠義難得,但東海義士豈隻有子仲?”王朗從容說道:“昨日我曾問你,為何最後見你,現在可以告訴你答案了。” 麋竺心頭一鬆,拱手施禮。 王朗說道:“我見了那麼多人,告訴了他們天下大勢,也問了他們的心意,並向他們轉告了張子布、張子綱的決定。他們都願意效忠朝廷,隻待使君一聲令下,要糧有糧,要人有人。” 劉備心中一動,隨即大喜。 這還真是意外之喜。 張昭、張紘都是徐州名士,張昭還是彭城人,他的影響力,劉備每天都能感受到。這兩個人現在是孫策的謀士,他們支持朝廷,那孫策肯定也向朝廷效忠了。 怪不得孫策放了王朗,而王朗又能如此及時的回到東海。 看來趙雲之計暫時可以不用了。有王朗出麵,得到東海大族的支持,錢糧充足,何必冒險。 他當然知道,徐州大族不會白幫忙,肯定會向朝廷要求回報。但那是朝廷要考慮的事,不是他要考慮的。他隻要守住徐州,恢複宗籍,將來是不是還在徐州都說不定。 “那就振托景興了。”劉備拱手致意。 雙方統一了意見,約定由王朗見麵,約郯縣的幾個大族家主,明日一起去州牧府議事。 劉備起身告辭,再三致謝,最後又送上了由騎士帶來的劉和書信。 得知劉和到了行在,王朗非常高興。 郯縣是劉虞、劉和的鄉梓,劉虞也是郯縣甚至整個東海官職最高的名士。劉和做出這樣的決定,對東海來說,顯然是個好消息。此戰過後,東海人大量入仕,以劉和為首的東海人在朝堂上的影響力更大。 親自將劉備送到門外,看著劉備登車遠去,王朗回到屋裡,取出劉和的書信細談。 書信還沒看完,王朗臉上的笑意就不見了,眉心蹙成了川字。 正忙著將打包好的行囊解開的楊氏見王朗臉色不對,關心的問道:“夫君,怎麼了?” 王朗抖了抖手中的書信,欲言又止,隻得耐著性子,繼續讀。 劉和的信很長,內容很多,而且說得有些隱晦,讓他深感不安,一時竟不知如何向妻子解釋。 楊氏拿起王朗已經讀完的部分,摸了摸紙張,突然說道:“這是弘農王夫人所造的紙吧?” 王朗一愣。“什麼弘農王夫人?” 楊氏笑了。“夫君有所不知,我這一路走來,聽不少人說過,弘農王夫人唐氏在河東建紙坊,造新紙,又建書坊,印行書籍,又快又好。更難得的是,她那紙坊、書坊裡不論是主事的,還是做活的,大半是女子,與天子身邊的女軍並稱奇觀。” 王朗眉頭皺得更緊。“女子拋頭露麵,不是貧賤之人,便是羌胡蠻夷,有何可喜?” “嗬嗬。”楊氏忍不住撇了撇嘴。“夫君這話可就說錯了。女軍固然多是羌胡蠻夷,弘農王夫人的紙坊、書坊裡卻不乏山東高門,她們都是當年被西涼軍擄走的苦命人。若非天子華陰一戰,斬殺李傕,她們遲早會成為西涼軍的口中之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