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不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7章 更進一步(亂武三國打賞加更),漢道天下,莊不周,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漢道天下 賈詡沉默了片刻,轉頭看向張喜。 “司空可還記得故太傅馬翁叔?” 張喜眼神一黯。“自然記得。隻是……”他咂了咂嘴,欲言又止,神情極不自然。 劉協眉梢輕顫,不禁讚了一聲。 賈詡就是賈詡,油滑得讓人抓不住一點把柄,卻總能找到最佳的平衡點。 故太傅馬日磾是扶風茂陵人,不僅出身高貴,學問道德都無可挑剔。初平三年出使關東,被袁術軟禁,去年因忿發病而死,算是為國儘忠,以身殉職。 任何人在這時候說馬日磾的不是,都有悖於人情常理。 但馬日磾的名字卻來源於武帝朝的大臣金日磾,一個匈奴人。 張喜說匈奴人近於禽獸,置馬日磾於何處? 況且,金日磾的子孫還在,是關中大族,在朝為官的不乏其人。 可以說,金日磾就是朝廷教化匈奴人的成功案例,誰也無法否認。如果說時移事遷,金日磾事不可再現,那就等於說儒家的教化之功退化了,還不如孝武時。 這一點,以儒門自詡的官員是萬萬不肯承認的。 理就是這麼一個理,但賈詡不直接提金日磾,卻拉出馬日磾,直接堵死了所有想反駁他的人的嘴。 你們可以看不起金日磾——畢竟在場沒有金日磾的族人,關中人也未必會為金日磾出頭——你們還敢看不起馬日磾? 拉虎皮做大旗這種官場常規手段,卻在賈詡的手裡玩出了花,玩出了境界。 一群最擅長在打嘴炮的關東籍官員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直接啞火了。 關東人最引以為豪的學問也沒有用武之地,最富盛名的大儒鄭玄是馬融弟子,與馬日磾師出同門。 你罵馬日磾,怕不是想被人噴死。 最後悔的還是張喜。 一言不慎,被賈詡抓住了破綻,出師不利。 在無數目光的注視下,賈詡不急不躁。 “所謂教化,並不是要每個人都成為博學之士,而是要讓他們相信朝廷有接納包容之意。入我大漢,為我臣民。隻要忠君愛國,求學修身,便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如此,自然人人上進,欣然向慕。百年後,匈奴化為衣冠,草原儘為我大漢所有,又何來邊患可言?” 賈詡躬身再拜。“陛下富春秋,有壯誌。若能集眾臣智力,作百年大計,豈止中興可期。孝武征討四夷而不能撫,光武德撫四夷而不能化,更進一步者,唯待陛下。” 劉協不置可否,將詢問的目光投向群臣。 群臣再一次沉默。 他們都是聰明人,豈能聽不出賈詡的言外之意。 教化是表麵文章,仕途機會才是根本。 匈奴人是幌子,為涼州人爭取權利才是賈詡真正的目的。 連涼州人都無法接納,還談什麼教化匈奴人? 說一千,道一萬,最後歸於一途。 分享權力。 沒人主動發言,劉協便點將。“司徒以為如何?” 司徒趙溫避無可避。“臣以為司空所慮極是,侍中之計雖好,隻怕難解近渴。” 劉協又看向司空張喜。 張喜很鬱悶,狠狠瞪了趙溫一眼。陛下問你,你扯我乾啥? “臣以為侍中所言有理,隻是選舉事關重大,需司徒府牽頭,三府並議,集眾人之才力,或許有成。”不等趙溫反駁,張喜又道:“臣記得,故司徒黃瓊在尚書令任時,曾上書奏請改製。或許可由尚書台檢校文書,參以前賢舊義,庶可近乎完善。” 尚書令裴茂起身,不緊不慢地說道:“司空所言,大致不誤。隻不過黃公不僅在司徒、尚書令任上上書言事,任司空、太尉時同樣勇於任事,多有進諫。君子成人之美,不掩人之德,茂不得不言,還請司空見諒。” 張喜臊得滿臉通紅,訕訕地坐下了。 見又有混戰之兆,劉協當機立斷。“事有輕重緩急。詳細舉措,可由司徒府稍後主持再議,今日且論征討事宜。賈侍中有分而擊之之策,諸君以為可行否?” 話音未落,宋果起身表示支持。“陛下,臣以為可行。附議。” 劉協將目光轉向了司徒趙溫。 趙溫咳嗽了一聲,轉身衛尉士孫瑞。“衛尉以為可否?” 見此情景,司空張喜也不便發言,隻好將目光轉向士孫瑞。 士孫瑞起身,輕聲說道:“我亦以為可行。” 趙溫點點頭,轉向劉協。“陛下,臣不諳軍事。既然衛尉以為可行,臣附議。” 張喜也跟著表示附議。 緊接著,士孫瑞等人一一表態,算是通過了賈詡分化匈奴,各個擊破的方案。至於武力征服之後如何教化,又如何在匈奴人行選舉之策,那都是以後的事,不必急在一時。 方案通過,隨即便討論細節。 宋果再次出席,為劉協和眾臣講解匈奴內部的派係。 絕大部分人都不清楚這些細節,就連宋果也是一知半解,了解最多的反而是劉協。 他不僅知道匈奴人的過去和現在,還知道未來。 這也是他一心想將匈奴人逐出並州的原因。 匈奴人深入並州已久,有生根之勢,隻待中原生亂,他們就會趁虛而入。 亂華的五胡之首——匈奴人劉淵,就是不久之前剛死的於扶羅之孫。 這中間還虧得曹操手段強硬,拆分匈奴為五部,延緩了匈奴人作亂的時間。若無曹操,隻怕匈奴人在並州生根發芽還要再早幾十年。 袁紹對胡人的綏靖政策可是祖傳的,從袁安開始,就是堅定的鴿派。 當然,在他們的認知裡,撫胡是利國利民的德政,征討卻是有百害無一利,唯有武夫建功封侯,博取虛名。 也不能說他們的看法全是錯的。 如果中原王朝能夠一直保持強大,把匈奴人當看門狗,為漢守邊,的確是省事省力。 可是中原王朝不可能一直強大。 一旦中原王朝衰弱,這些看門狗立刻就成了入室狼。 大部分儒臣不承認這一點,反而一廂情願的振振有詞,隻要朝廷行德政,就可以一直強大。 如果不強大,那就是朝廷不行德政。 麵對這種形勢,劉協清楚,講道理是沒用的,但可以順水推舟。 既然你們要講德政,朕就將德政進行到底。 朕不僅要征服匈奴,還要教化匈奴,就像處理西涼軍一樣。 征服的事,朕來。 教化的事,你們來。 讓趙溫、張喜教化李式隻是一個開始,絕不是結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