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不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6章 原本是交易,漢道天下,莊不周,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發現自己可能被老臣們聯手擺了一道,劉協心情不太好。 道阻且長,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啊。 劉協想了一會兒,突然說道:“先生,楊公走得很放心,看來對先生很有信心。” 賈詡的嘴角抽了抽,幽幽地回道:“太尉是對陛下有信心。”向前走了兩步,他又補充道:“陛下論道,臣論術。唯道正而後術明,無往而不利。” “哈哈。”劉協笑了兩聲。 “嘿嘿。”賈詡也笑了。 劉協緩緩向前走去。“依先生之見,當如何用兵,方能一戰而振朝廷士氣?” “出奇方能製勝。” “如何出奇?” 賈詡並不急著回答,等兩人上了馬,並肩而行,才接著說道:“涼州苦寒,牧場多而耕地少,是以多牛馬而少五穀,多遷徙而少定居。困窘時無人救助必死,人眾時又無以自給,弱肉強食在所難免,故人多貧而慷慨,輕生死而寡氣節……” 劉協靜靜地聽著。 他向賈詡問計,賈詡卻說起涼州風土人情,自然不是一時感慨,而是希望他從源頭了解涼州,了解涼州人。 想安定涼州,首先要搞清楚涼州為什麼會亂。 根本原因之一,窮。 涼州耕地少,環境惡劣,地廣人稀。在以人口為主要衡量標準的漢代,涼州各方麵都很吃虧。 以官員為例,對普通人來說的主要途徑——舉孝廉,即使是優待邊郡,滿十萬口即可每年舉薦一人,涼州的孝廉數量依然不到中原人的零頭。 這就造成一個惡劣的效果,涼州人在朝堂上接近失聲,涉及到涼州的政策大多由關東人製定。 涼州本來還有一個有利條件:以軍功入仕。 關東出相,關西出將,民風剽悍的涼州多名將,將星層出不窮,六郡良家子曾是禁軍主力,精銳的代名詞。 可是本朝自光武以來重文輕武,儒生得勢,對武人的壓製到了近乎苛責的地步。 涼州三明就是涼州武人悲劇的縮影。 沒有發聲機會,不僅在政治上被關東人打壓,在經濟上同樣被盤剝,涼州的經濟越發惡化。當無法靠勤勞生存時,就隻剩下一條路,不擇手段,隻要能活下去。 對個人而言,就是不講仁義道德,偷盜、搶劫都可以接受,甚至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對團體而言,弱食強食,強者為王,內訌、背叛屢見不鮮,誰也不覺得丟臉。 “李傕多疑,郭汜等人也不例外,沒有人可以信任,也沒有人會真正信任彆人。他們手裡永遠握著兩口刀,一口對準麵前的敵人,一口防備身邊的朋友。若陛下隻想擊而走之,毋須陛下用武,臣數行簡書,就能令他們分崩離析,甚至互相殘殺。” 賈詡長長的籲了一口氣,神情落寞,帶著說不出的哀傷。 “但涼州依舊,數年之後,叛亂必然死灰複燃,卷土重來。” 劉協品味著賈詡的話,心中感慨。 擊退李傕、郭汜,對賈詡來說根本不是問題,如何讓涼州長治久安才是。 殺戳永遠是揚湯止沸,隻會激化矛盾,卻解決不了問題。 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 要安定涼州,必須從根本上解決涼州的貧困,給涼州人一條活路。 這就是賈詡對他的期望。 他要恩澤萬民,涼州人也是萬民的一部分,賈詡想搶先上車也是很自然的事。 劉協抬起頭,看向遠處。 在他視線的儘頭,就是雪山之下的涼州。 “先生,你希望涼州人內遷嗎,比如關中?” 賈詡轉頭看著劉協,劉協也轉頭看著他,微微一笑,意味深長。 賈詡收回目光,撫著胡須,沉吟了片刻。 從他內心而言,他當然希望一部分涼州人能進入關中定居。關中已經荒蕪,人口流失嚴重,用來安置涼州人再好不過,甚至是兩全其美的辦法。 但他更清楚,大批內遷必然會帶來衝突,再加上李傕、郭汜等人在關中殺戳帶來的影響,在很長一時段時間內,涼州人都無法真正融入關中。 “如果先生一時無法決定,不妨暫時擱置。”劉協說道:“等到了並州,先生或許就有決定了。” 賈詡點點頭。 雖然他不明白劉協為什麼會這麼說,但他聽得出,劉協並不希望他現在做決定,甚至不希望涼州人內遷關中。 並州的胡化問題,一直是他們最近討論的焦點。 如果不是相信劉協會有解決這個問題的必要,他幾乎懷疑劉協在敷衍他。 劉協隨著戰馬的前進,輕搖手中馬鞭。 “此戰眾寡懸殊,即使李傕、郭汜貌合神離,也不可輕與。弱敵之策,先生考慮。自強之責,朕自當之。如何?當然,臨陣用兵,還需要先生多多指點。” 賈詡含笑點頭。“臣必以赤心,報陛下知遇之恩。” 劉協笑笑。 他清楚賈詡的言外之意。這本來就是一個交易,而不是一腔熱血的君臣大義。如果他不能解決涼州長治久安的問題,賈詡有的是辦法讓他付出代價。 於他而言,即使不考慮賈詡,涼州也是他必須考慮的問題。 往小了說,這關係個人安危。 往大了說,這關係到大漢存亡,甚至是華夏文明前進的方向。 “回禦營!” “唯!”王越應了一聲,舉手示意,史阿策馬而去,吩咐在路邊等候的羽林、虎賁起程。 虎賁起身,羽林上馬,展開旌旗,護著劉協、賈詡,向禦營方向緩緩而去。 段煨站在路邊,看著天子並不算長,卻不失肅穆莊嚴的儀仗從眼前經過,忽然濕了眼眶。 “不意今日,又見漢家風儀。” 隨侍一旁的從子段義翻了個白眼,神情不屑。“就這麼幾個人,也能稱漢家風儀?” “豎子,你懂甚?”段煨抬手就是一下。“想當年會宗公定烏孫,班超定西域,豈憑人多?漢家但當有英主,信用我武人,征服四夷如反掌爾。天子雖年少,有英主之風,大漢中興可期。” “天子是英主?真沒看出來。”段義摸著腦袋,盯著遠處天子的背影,將信將疑。 “若非英主,豈得賈文和稱臣?”段煨撫著花白胡須,得意一笑。“以後朝中有人,可優遊而至卿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