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不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章 匡扶大漢,從我做起,漢道天下,莊不周,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時不我待,隻爭朝夕。 劉協當即召見了皇甫酈。 皇甫酈中等身材,麵色微黑,雖然穿著文官服飾,動靜依禮,不失將門子弟的爽烈。 皇甫酈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相信郭汜一定會追來,至於會不會與李傕聯手,他不敢斷言。 但可能性無疑是存在的。 李傕是個記仇的人。楊奉曾是李傕舊部,他背叛了李傕,李傕不可能就這麼放過他。 之前沒追,是因為郭汜、楊定、楊奉等人合兵一處,護衛天子東行,實力不弱,李傕孤掌難鳴。現在郭汜翻了臉,雙方力量發生了重大變化,李傕不會坐視大好機會溜走。 如此,李傕、郭汜聯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能勸阻李傕的,隻有賈詡。”皇甫酈最後說道。 劉協的臉頰抽了抽,心情很複雜,說不清楚是慶幸還是惋惜。 “賈詡很可能已經離開了李傕,現在段煨營中。” 皇甫酈愣了一下,臉色微變,半晌後長歎一聲。 “如此,李傕旦夕可至。”他又掐著手指算了算。“陛下當留意張濟動向。李傕、郭汜在明,尚可防備。張濟在暗,防不勝防。若是突然出現,對士氣挫傷極大。” 聽了皇甫酈的分析,結合自己的兩世記憶,劉協深以為然。 張濟心懷鬼胎,不可不防。萬一兩軍交戰之時,張濟突然出現在戰場上,以為他是援軍,結果被他背刺,大敗幾乎是必然。 劉協想了想。“你去一趟陝縣吧。” 皇甫酈微怔,疑惑地看著劉協。 “你去陝縣傳朕口諭,朕不日將巡幸陝縣,請張濟做好接駕的準備。” 皇甫酈恍然,躬身領命。 劉協又道:“朕聽說張濟從子張繡英武,是難得的勇士,朕想拜他為羽林中郎將。如果他能帶上十騎士,補充羽林之不足,那就更好了。” 皇甫酈愕然。“陛下,羽林可是陛下親近,由張繡掌羽林騎,是不是……” 劉協打量著皇甫酈,神色凝重。“你覺得張濟會讓張繡來嗎?” 皇甫酈搖搖頭。“可能性不大。”他頓了頓,又道:“若是陛下到了陝縣,倒是有可能。” 劉協深以為然,心裡有點苦。 很顯然,即使同為涼州人,皇甫酈也不覺得張濟可以為朝廷所用。 他隻是另外一個李傕、郭汜罷了。 不過他不會給張濟這個機會,他打算跳出這個包圍圈,直接去河東。 劉協定了定神,又道:“涼州多名將,三明雖逝,來者可待。張繡能來,朕當用之。張繡不能來,朝廷也願既往不咎,以禮待之。” 聽到劉協提及三明,皇甫酈不禁動容。 涼州三明之首的皇甫規就是他的祖父。 他沉吟片刻,慨然道:“陛下聖明,臣明白了,即刻起程,前往陝縣。縱使不能拖住張濟,臣也一定設法為陛下傳遞消息,以防不測。” 劉協鄭重其事的向皇甫酈點頭致意。 皇甫酈深深地看了劉協一眼,深施一禮,轉身出帳。 —— 劉協脫下外衣,伏壽上前接住,卻被撲麵而來的汗味薰得幾乎窒息,下意識地掩住了口鼻。 劉協看了她一眼,自己將外衣掛在一旁的衣闌上。 伏壽神情微變,曲膝欲跪,卻被劉協伸手托住。 “取水來吧。” 伏壽低低地應了,轉身出去,安排兩個宮女取了水和布來。宮女濡濕了布,正準備為劉協擦洗,卻被伏壽接過。伏壽卷起衣袖,露出纖細的胳膊,緊緊地抿著唇,為劉協擦洗。 勉強擦完了後背,她的手臂便酸軟無力,氣息也粗了起來。 劉協聽得清楚,伸手接過,自己擦洗胸口、脖子。 伏壽怯怯地站在一旁,麵紅耳赤。 宮女們也麵色煞白,畏畏縮縮地站著,連大氣都不敢喘。 劉協擦洗完,將布巾放在水盆邊上,揮了揮手。 宮女們退下,伏壽站在一旁,神情窘迫,淚水在眼眶裡打轉。 “累嗎?”劉協輕聲說道。 伏壽微怔,隨即拭去眼淚,微微欠身。“陛下為中興不辭勞苦,臣妾豈敢言累。” “累就休息吧,不用勉強。中興之路漫漫,絕非一蹴可就。” “臣妾侍候陛下就寢。” “不了,我還想讀一會兒書。” “陛下想讀什麼書,臣妾侍候筆墨。” 劉協轉頭看看伏壽,見伏壽神情倔強,不由得一笑。伏壽今天穿著皇後的華服站了一天,累得幾乎脫了力,卻還是不肯讓步,這份毅力倒是難得。 “你猜。”劉協忽然來了興趣,逗伏壽道。 伏壽一時茫然,過了一會兒,強笑道:“陛下欲中興大漢,自然當從聖人經籍中求索。至於是哪一部經籍,臣妾卻猜不出來。” 劉協搖搖頭。 儒家經典能救國嗎?懸!就算不像後世一樣將所有責任都推到儒家文化頭上,至少有一點可以確認,儒家文化不能治亂。 讀《孝經》退敵終究隻是狂士之言,連儒生都不信的。 伏壽又道:“亂世當用兵,陛下莫非欲讀孫吳兵法?” 劉協思索片刻,還是搖了搖頭。 兵法的確要讀,但現在卻不是讀兵法的時候。捧著兵法讀一遍就能克敵製勝,那隻是小說裡的橋段,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與其讀兵法,不如走訪各營,與諸將商討戰術方案來得實在。 伏壽不知所措。這兩個答案是她能想得出來的最好答案,除此之外,她真不知道此時此刻,劉協想讀什麼書。 劉協沉思片刻,忽然說道:“你是琅琊人,可曾聽說過於吉?” “自然聽說過,於吉可是活神仙。”伏壽靈機一動,恍然大悟。“陛下欲讀《太平經》?” “聰明。”劉協笑了。 “可《太平經》是朝廷禁絕之書,宮裡沒有,民間也沒有流傳。”伏壽皺著眉,想了一會兒。“臣妾以為,陛下與其讀《太平經》,不如讀《老子》。據說蛾賊、米賊都以老子為宗,大同而小異。” 劉協詫異地看著伏壽。“蛾賊?” 伏壽吐吐舌頭。“平時習慣了,臣妾一時口滑,請陛下恕罪。” 劉協暗自歎了一口氣,沒有多說什麼。稱黃巾為蛾賊不是伏壽一個人的習慣,朝廷中比比皆是,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看不起楊奉更甚至李傕、郭汜。 想以黃巾為中興之本,這個觀念必須改變。 “皇後,過來坐。”劉協招招手,示意伏壽坐近些。“朕和你說說話。” 伏壽受寵若驚,小心翼翼地在劉協身邊坐下,雖然剛剛擦洗過,劉協身上依然散發著充滿荷爾蒙的汗味。伏壽小臉通紅,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劉協伸手,輕輕攬住伏壽的肩膀。“皇後,你說,黃巾真是大漢傾覆的罪魁禍首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