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自江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七九章 越來越渾濁的曆史大潮,水滸求生記,他來自江湖,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彆說此時樂和在雲裡霧裡,就連前知五百年,後知一千載的王倫,對局勢都有靠猜了。畢竟,眼下發生的這一切,已經變得和原來越來越不一樣了。

就說田虎這廝,在原本軌跡中麵對被朝廷招安的梁山軍時,不知哪裡來的底氣,完全一副等君送菜的架勢。直到手下大將相續敗亡之際,田虎才回過神來想要北投,哪知最終還未成行,旋被梁山剿滅。

此時的偽晉國,說實在的,架子要比從前拉得大多了。雖說此世綠林道上崛起了一個王倫,讓水泊梁山的吸引力空前強大,強大到讓不少真正好漢都無法拒絕。

但其同樣也起到了一個反作用,那就是強硬起來的梁山同時也把綠林中的沉渣,間接給逼到其他三寇勢力之下。所以還在夢中的田虎並不知道他實際上撿了個大便宜,雖說失去了孫安、卞祥等梁柱,但被他網羅的小魚小蝦,比起從前,多出十萬都不止。

嘍囉多了,聲勢自然而然便大了。從前不過數州之地的偽晉,此時差占據了整個河東。當初在河東立國與宋國爭霸的北漢,最盛之時的地盤,也沒他田虎大。

是以,即便西軍摧枯拉朽,收複失地的速度完勝當年招安後的梁山泊,但還是給田虎留下了足夠多的反應時間,於是一支不曾在河東曆史上出現過的番人騎兵,就這麼神秘的出現了。

至於這支番騎的出現。未來會給大宋的國策帶來甚麼樣的變化,王倫也有些拿不準。是以,連樂和都毫不知情的情報人員“驚蟄”被緊急啟用。足以映襯王倫此時內心的警覺。

隻可惜,他現在能做的,唯有等待。等待更多、更真實的情報,來支撐他的判斷,以求為梁山泊的將來,把準脈搏。

幾乎與此同時,離曲院街口遇仙樓直線距離並不遙遠的東京皇宮內的。大宋帝國的最高領導層,也在就河東戰事進行緊急磋商。

“朕知道他能!”

“哐當”一聲。一塊品相不凡的硯台被狠狠砸向禦階之上,藝術家皇帝趙佶還是很少有如此失態的時候。當然,這種極端情緒的根源明顯不是因為朝廷將官劉延慶的戰死。

“事到如今,還跟朕說甚麼遼騎不可怕。旦夕便可聚而殲之!這是幾千騎兵的事兒嗎?!說到底,這是宋遼兩國到底能不能維持現狀的問題!”

這是一場小規模的密室會議,參與之人隻有身為百官之首的權相蔡京、因高俅“殉國”而上位的原步軍太尉段常,還有同知樞密院事的王襄,和這三位朝中重臣相比,在場某個小人物的出現,就顯得有些突兀了。他就是被趙佶賜予國姓的秘書丞趙良嗣。

這麼個不相乾的人物和在場三位重臣同列,著實顯得有些怪異。雖說此人在大宋朝堂算不上甚麼大人物,但他絕不簡單。說來他曾經還有一個身份。便是遼國的光祿卿,說明他曾經的起不低,畢竟混到了三品的俸祿。不過身為漢人的他好像對遼國並沒有歸屬感。趁著童貫出使遼國的時候,秘獻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可行性計劃,遂深得童貫信賴,秘密將他帶會大宋,並將名字“馬植”改為李良嗣,後來趙佶“嘉納之”。賜姓趙氏,便有了現在的趙良嗣。

由此人抵宋後儘心儘力給遼國挖坑來看。他絕對不屬於契丹人的間諜,所以趙佶今日在涉及宋遼關係重新定調之時,特意也把他也叫來了。

剛才趙佶一發火,在場的幾個老狐狸居然沒有煽風火。太尉段常是替高俅上位的禁軍殿帥,其天然立場便與樞密院有些分庭抗禮的趨勢,不然他這個位置坐兩天就會不穩,趙佶絕對不會容忍自己手下帶兵的和管印的搞到一起。就連八麵玲瓏的高俅在世之時,對於媼相大人,同樣會時不時表現出自己一極的矜持來。

同知樞密院事的王襄是童貫的副手,雖在軍機重地當差,卻是個徹徹底底的文臣,他調來此處之前的職務是吏部尚書,一看就是手腕不凡的老宦海,趙佶把他調到樞密院,一來擠入宰輔行列,二來未嘗沒有仿製童貫獨大的想法。由此可見,此人也不大可能是童貫的黨羽。

蔡京就不說了,和童貫這些年是又拉又打好不熱鬨,這一公(公相)一母(媼相)兩相之間的恩怨情仇已經不能簡單的歸結到“奸臣都是一夥的”簡單概念中來。往小裡說,畢竟都是各自黨羽心目中的神像,為了爭奪有限的朝廷資源而培植勢力,不可能不碰撞。往大裡說,你管民,我管軍,同得官家信賴,都是強勢慣了的人,就算小事相忍,但執政理念也不可能沒有分歧。

所以,這三人都不可能是童貫的死黨。

但就在官家大發雷霆時,他們卻都沒有上來痛打落水狗,而是眼觀鼻鼻觀心入定一般,隻見趙佶發泄一番後,語氣有些緩和:“三千遼國騎兵是不在話下,朕也相信他童貫不會欺騙朕!可三千之後會不會又三千,遼國會不會再繼續派兵前來?我們在河東的仗,會不會最後演變成和遼國的國戰?諸位愛卿,都說說你們的看法罷!”

“遼國出兵河東,此舉深藏禍心。老臣以為,契丹人無非是想在逆賊田虎身上,重現當年夏賊自立的舊事,以圖牽製、消耗我國,茲事體大,還望陛下慎重對待!”王襄最先奏道,“契丹人既懷如此險惡用心,又不顧兩國百年邦交,切不能讓其偵知京東地界還有一巨寇強過田虎,不然京師無寧日矣!”

王襄的話,讓趙佶不知聯想到了甚麼,剛剛有所緩和的臉色又扭曲起來,好在並沒有繼續砸硯撒氣,隻是十分厭惡的望向禦案上的地圖,雙眼直視那個被禦筆朱紅打了多少遍叉叉的京東大泊。

“陛下,與遼國開戰之事,還請慎重!朝廷近幾年用兵過於頻繁,軍資雖然尚且充沛,然士卒累積損失甚巨,已漸不敷使用。”段常硬著頭皮奏道,都說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從前有高俅在前麵著,還不怎麼覺得,現在輪到他當家了,才知道這個底子已經是千瘡百孔。

“朝廷連連對夏國用兵,種師道和劉法各領軍十萬,從東西兩線威壓夏賊已有年餘,目前處於拉鋸態勢。前番朝廷征討田虎,從前線抽調數萬西軍東進,兩位將軍已經開始叫苦,再要調兵,隻怕影響西線戰事。若河東戰事擴大,陛下勢必要對夏國戰事做出調整,不然我大宋將會陷入兩線甚至三線作戰的窘迫境地!”

“西軍雖為夏賊拖住,難道河北、京東、京西調不出兵馬來?京畿還有數十萬兵馬,難道都不能為國分憂!?”趙佶這個甩手掌櫃絕對是王倫的偶像,連自己還剩多少家底都不清不楚。

段常身為新晉殿帥太尉,覺得很有必要跟官家交一次底,不然將來無兵可用導致釀成大禍,這板子還不是要落到他的身上?替死鬼高俅背鍋,這無疑是最蠢最冤的事情。

“三年來,朝廷屢次調派河北、河東、京畿之禁軍征討梁山,鮮有勝績不說,損兵折將屢墜天威!光梁山賊寇,就壞我不下二十萬官兵。京東、河北許多州府,有將無兵,已成空設……”

“夠了!”趙佶一聲厲喝,打斷了段常的叫苦,儘管對方的數字已經是保守得不能再保守了,但還是刺激到了生平以聖君自詡的趙佶,以至於素來寬和的他,此時一而再的失態。

在場之人都是老狐狸了,知道段常是不得已才實言相稟,但他們卻不必背死人的黑鍋,是以都不願在這個時候去觸失了風度的官家的黴頭,頓時現場氣氛陷入一陣冷寂之中。

真是不盤底不知道情況已經嚴重到這個地步,光區區一個梁山,居然就能讓朝廷拿他無處下嘴,即便天子之怒,好像也起不到甚麼實際效果。

除此之外的西線戰場,更是個絞肉機。宋、夏雙方長期是你建一個寨子我來打,我釘一個釘子你來拔,一場小規模戰役下來幾千幾千的傷亡是常有的事情。而雙方打的又是消耗戰,並非決戰,長期下來,注定了損耗不會是小數目。

再加上田虎這個草寇也跳出來自稱甚麼天命所歸,脅迫降卒、百姓數十萬為匪盜,朝廷官軍就是再怎麼一路高奏凱歌,損失也不可能忽略不計,就說劉延慶帶領四千西軍齊齊中伏,便是一場屈辱的大敗。

那可是西軍啊!

連趙佶都知道,比起其他各路的禁軍來,這個群體可以說至少是能一個兩、一個仨的精銳存在,四千人就這麼全軍覆沒了,叫他如何不肉痛?

“征兵!招安!”

從趙佶的嘴中,最終迸出四個字來。前麵兩個字並沒有什麼特殊含義,兵源缺乏便行征兵之事,常理而已。但後麵兩個字,卻讓許多人的命運隨即因此而改變。其中,就有一個叫綠林道上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大人物趁機洗白。(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