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五十章 步步驚心,狩宋,鬱榕,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cpa300_4();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讓孫睿永在開封苦苦掙紮。這些問題再荊襄也會遇到,但是在荊襄的壓力要比在開封小的多。

孫睿永突然理解了高繼衝為什麼要跑到遼東,因為遼東一切都是新的,他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渤海城裡了北方事務臨時總理府,很快與東丹的談判結果也報到了開封。渤海的強勢,簡直就是完全不平等的條約,可是渤海就能不管不顧地逼著遼國答應了。這件事在開封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曆年來對遼國的談判從來都是相互妥協的結果,很多時候都是中原妥協較多。而且遼國想翻臉就翻臉。

可是這次的談判,遼國委曲求全不說,東丹國的國民實際上隻是處於二等國民的待遇。

孫睿永忍不住潑了冷水:“渤海王對待我們也是二等國民待遇。太學生有幾個能夠考入渤海郡?”

趙延義嘿嘿笑道:“那不一樣,王樸和趙挺一大批太學生都在渤海,渤海王要彙百科之學,這是好事。”

趙延義自然得意,因為侄子趙挺雖說隻是一個參謀,但是在渤海王的手下職位可不低。

王溥笑道:“所說這次渤海自立總理府,不過實際管轄並未突破渤海郡。渤海郡一心治學,也就少了很多心思,皇上也才放心。”

孫睿永現在對渤海王確實有些看不懂,隻是下意思地感覺渤海具有很深的威脅:“科學,可不是什麼百科之學,渤海王還是走錯了方向,他想調和百科。這怎麼可能?科學是隻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係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他不是大雜燴,更加不是神仙之學。”

孫睿永不屑地道:“渤海王太小,就算是聰明,也還是會被身邊的人給帶偏了。”

王溥笑著說:“這也不能這麼說。大唐以來,就在將儒佛道三教合一,渤海王倡導的暗合此理。不過因為年紀小,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影響也是對的,沒有誰生而知之。當初渤海王跟著南平王和南平王妃就學的是實用之學,看的也不是典籍而是文書。是齊民要術這些農典。之後跟著耿先生學黃白之術和變化之學。其後又有陳陶天文與堪輿之術,吳夏承襲高鬱之經世之學,餘老懸壺之方。據說吳夏的夫人錢湄線描之畫惟妙惟肖。至於渤海王妃的音律詩文也是雄渾奇峭。墨家機關術,道家養身內丹說,陳摶呂岩白真人都是當今聲名顯赫。渤海所缺者。不過是行軍布陣而已。再說了要真是精通行軍布陣,眾位恐怕會食不安寢。”

孫睿永對於中國的文化以及金融以外的知識實在是太少,最近為了彌補這方麵的缺陷,也在努力讀書。他也知道這之前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導致自己再開封寸步難行。所以孫睿永對王溥隨意說出來的這些學問,總算是有了一些大致的概念。

以前他懷疑渤海王和王妃可能有一個是穿越者,但是現在越來越看不清了。

渤海王確實走在了世界的前麵,水泥和玻璃不敢說。但是輪船和火槍無疑是後來的科技。但是真要了解之後,發現這些東西的技術儲備似乎在百年前中國就已經具備了,隻是因為工匠受人歧視。道士們敝帚自珍,人們的思想觀念落後而沒有得到運用和發展。所以說渤海王這些看起來有些科幻的東西,竟然沒有引起趙延義等人的吃驚。

同時他還發現趙延義等人的算學和天文知識絕對要遠超歐洲文藝複興時期。他們建立的渾天說其實已經很接近後世的宇宙模型。而最近渤海王提出的日心說與三千世界說是在渾天說的基礎上改進,並混入了佛家的哲學思想而提出的一種假說。而這種假說包括了地心說,日心說,銀河星係說。往下又提出天道說和元素說。

這已經與後世的學說非常接近。隻是以一種類似於相對論的奇怪哲學理論為基礎構建的。這不是沒有缺陷,就是他這個完全的商業人才也能憑借後世的基礎教育所獲取的知識指出其不合理的地方。但是這是什麼年代?這至少是千年一千啊!

他對古中國的先進產生了敬畏。

傳說古中國一直領先於世界。看來不是虛假。孫睿永對中國曆史不是太熟悉,但是唐宋元明清的大體脈絡是知道的。對每一代開國之君也是知道的。這就是為什麼他瞧不起郭威和郭榮,瞧不起高繼衝,而對現在隻是一個安邊戰將的趙匡胤情有獨鐘的原因。

因為他知道這個天下最後是趙匡胤得去了,其他人不過是過眼雲煙。

“那是因為渤海王太小,他也才不到十歲,人總會長大的。”

孫睿永拱手與相處較好的幾位大臣告彆。

北方事務臨時總理府確實給朝廷帶來了震動。但是真要說震動,那還是孫睿永帶來的崇商和新稅製的革新。孫睿永現在打出了名聲,但是也是站在刀尖上跳舞,因為他需要在給世家利益,但是又要在世家的嘴裡摳出到嘴的肥肉,增加國家稅收。同時還要減免農業稅賦,讓農民能夠修生養息。

中國人,也許在沒有當官的時候,奸詐也好,私心也好,都好把握。但是奇怪地說,隻要當了官,都莫名其妙地把自己站在了一個救萬民與亂世的聖人的角度。即便他以前是個大奸商,草菅人命的惡人,到了這個層麵,也免不了虛偽起來。

這是一種同樣古怪的文化。嚴格說來,蘇逢吉、史弘肇、楊邠、王峻甚至郭威其實都是殺人不眨眼的角色,冤死在他們手裡的人難以計數。郭威名聲好聽,可是河中府五六十萬人死亡,千萬人流離失所。河中人成群結隊逃難一直逃到了楚國。要是在歐洲,這就是巨大的人權危機。可是郭威他們眼睛都不眨地就做了。

而他們這麼做的出發點居然是如何讓天下以最快的速度安定下來。

所以孫睿永提出的新稅製確實會傷及官員和世家們的利益,可是他們不管願不願意都舉手讚成。可是不能出事,不能天下大亂。到時候,這些人肯定會把孫睿永推到前麵一殺以堵悠悠之口,而該運行的政策照樣運行。管仲、商鞅、王莽、王叔文等人都是如此。就是倡導改革的漢武帝、隋文帝的評價也都毀譽參半。何況是孫睿永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卒子?

孫睿永每當看見李穀眼中的寒光就顫抖不已。他也隻能在朝上朝下儘力與王溥等於荊襄勢力有點關係的人多打點幾句而已。(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