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八十章 技術與戰略分歧,狩宋,鬱榕,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cpa300_4();在工部接收了江陵的冶煉廠和鑄造廠以後,楚國不再賣給江陵銅鐵,襄州和歸州,峽州出產很少的銅鐵礦。

這讓江陵的的冶煉和鑄造成本極高。

但是這也擋不住江陵的冶煉爐以及配套設施好啊。不再生產合金,但是工部調集來的工匠們開始用水力鍛打的設備鍛打百煉鋼,生產的百煉精鋼刀劍以及盔甲,非常精良。

楚國很快起了警覺之心,所以把與江陵的銅鐵被斷了。但是卻偷偷地給東布洲運送銅鐵錠。

火藥廠是工部從京城調集的工匠接受,他們受到了火藥廠布局的啟發,重現了各種原料分開炒製,然後混合以防止爆炸的流水線的工藝。這樣無論是生產有毒的火藥,還是生產爆炸性強的火藥,都非常方便。

至於火炮。他們也在嘗試如何鑄造炮管,不過是那種沉重的前裝火炮。

但是鑄造技術非常落後,中國的鑄造技術因為條件限製,已經轉向了鍛打,千錘百煉。

高保融因為沒時間,所以走向了合金鑄造,在鑄造過程本身下功夫。如何減少鑄造過程中的氣泡,如何控製金屬的融合,如何控製鑄造溫度的結晶,如何鑄造更加小,更加精致的部件。

中國的鑄造從一開始就不重要,因為還有後來的鍛打過程。鍛打出來的冷兵器,是鑄造出來沒有辦法比較的。任何時候都是如此,因為鑄造出來的就是物件,而鍛打出來的就有了靈魂。

其實高繼衝仍然保留了這種技術,有些需要很好的韌性,彈性的部件還是要采用鍛打技術,隻是實在沒有時間。

這是一個理念問題。也是一個需要的問題。

冷兵器的戰爭成就了鍛打技術。

可是因為鑄造技術的落後,讓火炮這種大部件成了非常大的問題。

高繼衝沒有給工部的工匠們太多意見,因為隻要這種鑄造開始成為一種需要的時候。技術就會慢慢改進,隻是快慢的問題。高繼衝需要這種技術優勢。

不過高繼衝對工部的工匠們的鍛打技藝的高超感到了驚訝。

“大錘和小錘的落點、次序、力量、力量的方向。決定了刀身上每一塊細小鱗片的分布。一把好劍,實際上是千萬片這種還連接在一起的鱗片組成的。你一彈這個劍身,裡麵的無數鱗片相互碰撞就會發生龍一樣的吟唱。”

“加在刀劍上的力量,會被無數的鱗片細微顫動消解掉。韌性強,彈性好,鋒利無比。”

一把好的劍胚,裡麵是有靈魂的,有著鑄劍師對於力量的深刻理解。

鑄劍師說的是北方話。王婉容聽不太懂,話經過高繼衝比較另類的翻譯,就變得通俗易懂了。

可是鑄劍師們卻非常驚訝,因為鑄劍師隻是說方法,並沒有說原理。

而高繼衝在解釋的過程加上這種原理。他的解釋讓鑄劍師也明白了為什麼會這樣。

“怎麼解決材質不均勻的問題?鍛打就是不停的揉練,反複折疊。這是直接澆築做不到的均勻。其中的力學分布會複雜得令人難以置信。鑄造是趨於簡單,而鍛打是趨於複雜。嚴格地講,鍛打更加符合天道。”

高繼衝笑著說:“唯一的缺點就是,這太耗時間和體力了。消耗和所得並不對等。”

李穀抓住了高繼衝最後一句話。

“王爺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王爺隻花了這麼短的時間,消耗的銅鐵聽說數不勝數。”

高繼衝笑了:“鑄造啊。我在鑄造上下了一點功夫。但是這是投機取巧的結果,我需要一次性的航行,李穀先生總不能像我一樣。把大量錢財消耗在短期行為上吧。”

李穀抹了一把汗,儘管外麵非常寒冷,但是兵器廠裡卻因為到處都是爐火而非常熱。

高繼衝問鑄劍師:“師傅,為什麼你們還是用木炭,而不是用石炭,用石炭也是零星往裡麵加一點?”

鑄劍師敬佩地看著高繼衝:“火力易控。”

高繼衝看著鑄劍師從小火到猛火地調控火焰和溫度。

“小火出鋒,猛火熔體。”

高繼衝點頭,歎了口氣:“對,並不是小火就沒有用。這裡的溫度區間要比我們那邊大得多。簡單有簡單的好處。複雜有複雜的好處。”

高繼衝被很禮貌地請除了鑄劍廠。

一個老匠師偷偷地對趙匡胤說:“將軍。您還是彆讓小王爺在裡麵逛了。這小王爺是神人啊,看一眼就能把老一輩子人幾十年的經驗給看透了。小王爺可能自己打造不了神兵利器。可是他手下的匠師可不少。好的鑄劍師和差的鑄劍師的相差其實很小。”

趙匡胤還對火藥和火炮感興趣。見幾個老鑄劍師都在他麵前跪了。連忙趕到了鑄劍廠。

他把李穀拉到了一邊。低聲說了老匠師們的請求。

李穀才從驚愕中清醒過來。

於是高繼衝沒有去看製造精煉甲的地方去看,就被請了出來。

這之後的幾天。都沒有再讓高繼衝去過那裡。

消息傳到郭榮那裡,郭榮也歎了口氣對王溥說:“你們這些人,渤海王把好東西都留給了你們,可是你們還要留一手。”

大雪紛飛。蘇逢吉和郭榮帶著一隻親軍走在回京城的路上。

越往北,人口越稀少,往往很遠的地方都見不到一個村莊。雪掩蓋了來往的路,不停地有探馬在前麵打探。以免走錯了方向。一些森林裡能夠聽到狼嚎和虎嘯聲。一群野鹿被軍隊驚擾,飛快逃竄。

這個時代,整個後晉不到一千萬人,經過了幾次大戰,到了現在,隻剩下了不到九百萬人口。而盛唐時,這裡有近三千萬。從一個時間跨度上來說,這是一次大規模的人口滅絕。北方尤其如此。

荊南說人口少,其實現在不算少了,荊襄合並之後,已經有近百萬人,是大漢最大的,實力最強的一個藩鎮。

蘇逢吉抹了一把臉上的雪道:“渤海王年紀小,他不知道到北方的難處。精忠報國的精神可嘉,但是作為朝中大臣,南方要比北方重要得多。今年要不是荊襄合並,這個冬天我們怎麼過?君貴,相對於燕雲十六州,淮南對於大漢來說生死攸關。你不能受渤海王的蠱惑。”

郭榮道:“契丹心腹大患,怎麼能夠不除。”

蘇逢吉道:“北方地廣人稀,契丹南下,一旬就到了黃河邊上。多少人為了抵禦外敵而死,我大漢難道就白白為了南邊那些蛀蟲犧牲?這麼多年,大漢在戰爭中消磨得筋疲力儘。如果不是先皇保存實力,華夏能保得住?可是大漢真的不能再打了,要打,也要拿下淮南才能打。”

王溥也道:“將軍,相爺說得對。”

郭榮歎了口氣:“正因為如此,渤海王以小小年紀,北上抗遼,才其誌可嘉。”

蘇逢吉道:“我不是說渤海王所做是錯的。如果他做的是錯的,那郭公,符公,折公,高行周王爺那不都錯了?可是作為一國,不能這麼想。”(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