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雨江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七十九章 房玄齡勸諫,大唐魔術師,冰雨江山,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貞觀十七年四月,大唐宰輔、禦史大夫魏征病逝於家中。

得知消息,大唐皇帝李世民默默的一個人走到了淩煙閣,走到了魏征的巨型畫像前,用手輕撫著畫像上魏征蒼老的容顏,留著淚,自言自語道:“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此去,朕失一鏡矣。”

言罷,放聲痛哭,幾近昏厥。

朝廷之上,房玄齡、魏征、侯君集是竭力反對大唐皇帝李世民廢掉太子承乾,改立魏王李泰為太子的。可是如今隨著房玄齡臥病在床,魏征病逝,侯君集因為刑部侍郎張亮的舉報,被革去了所有官職。太子承乾的處境頓時變得更加岌岌可危,整個朝廷官員都知道正有一把劍懸在了太子承乾的頭頂,隨時可能落下,所有人談論最多的就是大唐皇帝陛下和大唐朝廷什麼時候廢掉太子承乾,重新改立大唐儲君。

太子承乾的艱難處境,讓久病臥床的大唐尚書左仆射房玄齡憂心如焚。他讓人把自己抬到了大唐皇宮外,然後顫巍巍的走下胡床,讓自己的兩個兒子——房遺直、房遺愛把自己攙扶進了太極宮。

太極宮內,大唐皇帝李世民正在批閱奏折,看到房玄齡到來,急忙站起來,說道:“玄齡,你不是病著嗎?你不在家好好養病,你怎麼來了?”

房玄齡看著李世民,麵露悲切的說道:“陛下,老臣是為太子殿下求情的。太子殿下日子不好過呀。太子殿下能力是弱了些,可是品質卻是很好的。長孫皇後去的早,如果陛下都不喜歡太子殿下了,給太子殿下父愛了。太子殿下的心,會被涼透的啊。”

李世民感慨道:“玄齡啊,承乾是朕的第一個兒子,朕怎麼會不愛他呢?可朕除了是他的父親,還是整個大唐的天子啊。大唐的所有百姓都是朕的子民啊。天子之愛,如同太陽的光輝,普照大地,惠及子民;朕不能因為對太子承乾一個人的愛,而舍棄對天下百姓的愛啊。朕如果不狠下心來,廢掉太子承乾,改立我大唐儲君。那將是承乾和整個大唐共同的災難啊。多少帝王都是因為能力不足,最後弄得社稷崩塌。身死國滅啊。”

房玄齡老眼含淚的說道:“陛下,可是魏王李泰實在不是合適的儲君人選啊。太子殿下雖然能力……”

房玄齡話未說完,李世民打斷道:“誰說朕要改立魏王李泰為太子了?魏王李泰為人有才無德,朕從來就沒有考慮過立他為太子的。”

房玄齡頓時一愣,說不出一句話來。

李世民讓人拉開了太極宮內的一道帷幕。房玄齡看到晉王李治正在閱讀、揣摩大唐皇帝李世民剛剛批閱過的奏折。

看到帷幕拉開,晉王李治抬起頭,看到了大唐皇帝李世民和大唐尚書左仆射房玄齡。李治緩緩的站起身,對房玄齡躬身行禮道:“李治見過房相。”

房玄齡隨即醒悟,急忙對李治躬身行禮道:“房玄齡拜見晉王殿下。”

李世民對李治招了招手。李治乖巧的站在了李世民的身後。

看到站在一塊兒的李世民、李治父子,房玄齡恍然大悟道:“明白了,明白了啊。老臣真的沒有想到陛下竟然會早有準備?”

李世民讓王富貴拿來了禦史大夫魏征離世之前,保薦晉王李治為大唐儲君的奏折,遞給了房玄齡。

房玄齡打開奏折,閱讀完畢後,長歎一聲說道:“我和魏征共事多年。魏征的眼光、判斷,老臣是十分相信的。魏征既然保薦晉王殿下為我大唐儲君,魏征肯定是覺得晉王殿下是位優秀的大唐儲君,老臣相信魏征,老臣也願保薦晉王殿下為我大唐新的儲君。”

言罷,房玄齡感慨道:“自從貞觀十年以來。陛下允許晉王殿下參加朝廷內廷會議,老臣和晉王殿下也算是朝夕相處,一起共事了,老臣隻是覺得晉王殿下一直都是沉默不語,彬彬有禮,萬沒想到陛下當時就已經開始默默布局了,晉王殿下當時就被陛下當做我大唐儲君培養了。老臣糊塗啊。陛下和晉王殿下瞞的老臣好苦啊。太子承乾能力不足,魏王李泰有才無德,老臣也是為了我大唐儲君之事操碎了心啊,多少次都是夜不能寐,為之發愁不已啊。”

李世民安慰房玄齡道:“此事重大,朕也是不得不小心謹慎啊。太子承乾能力不足,魏王李泰又被人誘導著,成為了一個有才無德的人。其他諸皇子,更是被孔穎達、於世寧教導的隻知滿口仁義道德,卻毫無處事安邦能力。朕手中就剩下晉王李治一個人,可以成為我大唐新一任儲君,繼承我大唐這萬裡江山社稷了。朕真的是不得不小心謹慎,好好保護於他啊。”

房玄齡大驚失色道:“陛下的意思是說,有人在我大唐儲君之事上動手腳?何人,何人如此膽大妄為?”

李世民沒有回答。

沉默片刻後,房玄齡吐出了一個人的名字:“岑文本。南方士族主事、中書侍郎岑文本。

魏王李泰一直都有賢王美譽的,胸懷寬廣,禮賢下士,可是就是在岑文本、蕭禹投靠他之後,魏王李泰就逐漸變成了一個有才無德之人,雖然在岑文本、蕭禹等人的幫助下,魏王李泰在朝堂上是步步緊逼,屢屢勝利,但是他的人品道德,卻讓整個朝廷的官員們十分不喜,都認為魏王李泰是個有才無德之人。

而孔穎達、於世寧這些當世大儒,都是岑文本舉薦給陛下的。當時百官們都是同意的,畢竟當時,孔穎達、於世寧都是當世的學問大家,知識淵博。如果陛下不和老臣說,老臣也不會覺得孔穎達、於世寧他們隻會空談誤國,沒有治國安邦之良策啊。

如此精妙的謀劃,如此隱晦的手段,縱觀整個大唐朝堂,也隻有岑文本一人可以做到啊。”(未完待續。)

本書來源品&書@網www.vodtw.com/book/html/29/29459/index.html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