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雨江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章 滅門慘案 二,大唐魔術師,冰雨江山,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戴胄急忙勸阻道:“大人且慢,我還有證據,發現鷹爪王殺死於信、於媚兒、於飛虎並不是個人行為,而是有人指使。”

“有人指使?誰?那方勢力膽敢滅了關隴貴族最頂級的八大豪族之一的高陵於家滿門,還連隸屬於關隴貴族的關中於家滿門一起滅了?這不是和整個關隴貴族集團做對嗎?莫非是山東豪族、南方世族做的?不會的,真鬨到那一步,那會天下大亂的。以陛下的英明,絕對不會允許這種情況出現的,陛下會快刀斬亂麻,大開殺戒的。”大理寺卿自言自語的說道。

正在大理寺卿猜測的時候,戴胄讓人搬來了一支樹乾粗細,長約四米的弩箭,說道:“大人,這便是轟開高陵於家、關中於家大門的弩箭。”

“攻城利器八牛弩的箭?那可是八頭牛才能拉開的八牛弩啊。除了邊軍,連守衛帝都長安的左、右金吾衛和守衛太子東宮的東宮六衛率都不可能擁有。莫非是邊軍所為?可是邊軍的哪位大將軍又敢在陛下的眼皮子底下擅自調動邊軍,進入長安附近滅人滿門呢?如果是奉命所為,整個大唐帝國,能調動邊軍進入長安的,隻有三個人——陛下、太子、秦王。高陵於家、關中於家是太子的人,莫非是秦王等不及了,還是高陵於家、關中於家激怒了秦王,讓秦王不得不下此狠手?如果是秦王所為,這長安的天要變了,大風暴要來了呀。”大理寺卿推測道。

戴胄接話道:“大人,我也本來猜測是秦王所為,可是我想到了鷹爪王的身份,我才想到整個長安地區,是有一支部隊是配備有八牛弩的。那就是守衛皇宮,保護陛下的左、右千牛衛。我調查了為軍隊提供裝備的將作監,發現滅門慘案發生後不久,將作監就為左右千牛衛補充了一大批的八牛弩的箭。據將作監將作大匠回憶,是陛下下令為左、右千牛衛補充的。”

大理寺卿沉吟道:“鷹爪王?大內供奉?左、右千牛衛?你的意思是說陛下滅了高陵於家、關中於家滿門?可是陛下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戴胄回答道:“經過調查分析,我們判斷可能與一個人有關?”

大理寺卿急忙的問道:“誰?”

戴胄回答道:“李玄。”

“李玄?沒印象啊,他是誰啊?他怎麼值得陛下如此去做?難道高陵於家、關中於家兩大豪門還不如李玄一個人嗎?”大理寺卿疑問道。

戴胄回答道:“大人,我仔細詢問過高陵於家附近的百姓,他們說李玄和隴右趙家家主趙精忠的兒子——趙猛,在高陵於家滅門之前,進入了高陵於家,結果被於家家主於信和於飛虎打傷後,狼狽逃出。經過調查,我們發現這位李玄乃是大唐永安王李孝基的獨子。”

大理寺卿驚訝的站起來,說道:“誰?永安王李孝基?李孝基的獨子?他怎麼還活著?當年陛下為了永安王李孝基,那可是拒絕宋金剛十萬大軍投降,對介休城進行了屠城的。為了李玄,那也是連夜鷹統領都能撤換的。高陵於家、關中於家沒事招惹李玄乾什麼呀?這不是找死嗎?”

思索良久,大理寺卿說道:“這件事,既然是陛下做的,那咱們就不能再管了。這件事就此打住,警告手下人,千萬不要招惹李玄。”

戴胄恭敬的回答道:“是。”

大理寺卿命令下達後,高陵於家,關中於家被人滅門的事情便被徹底封存,無人再去調查,關隴貴族儘管一直催促,大理寺依然無動於衷。

大理寺對待高陵於家、關中於家滅門慘案的不管不問,這讓大唐官員很不滿,紛紛上表彈劾大理寺玩忽職守,可是皇帝李淵都放置在一旁,毫不搭理。

數日後,京兆尹和高陵縣令聯袂來到了大理寺,拜訪大理寺卿。

分賓主落座後,京兆尹便迫不及待的的問道:“寺卿大人,高陵於家、關中於家的滅門案,調查的如何?”

大理寺卿抿了口茶說道:“兩位和我都是出自關隴貴族,彼此關係親密。今日,我就給兩位透個底,這件案子沒法查,兩位最好也不要再問了。”

一聽這話,性子急躁的高陵縣令頓時就站了起來說道:“沒法查?不要再問?說得輕巧,我和京兆尹大人的境內都出現了滅門慘案,如果沒法查清,恐怕我和京兆尹大人丟的可不僅僅是烏紗帽,恐怕還有腦袋。”

京兆尹勸高陵縣令坐下來後,對著神清氣閒的大理寺卿問道:“沒法查,不要再問。莫非大人知道了些什麼隱情?大人可否告知我們。”

大理寺卿說道:“事情是他做的。”說著,用手指了指天空。

“天……”京兆府尹和高陵縣令頓時明白了,高陵縣令還用手捂住了嘴巴,沒有把天之後的那個字說出來。

京兆府尹往大理寺卿近前湊了湊,低聲的說道:“可有證據?”

大理寺卿低聲的說道:“這件案子動用了大內供奉和左、右千牛衛。”

“大內供奉?左、右千牛衛?那隻能是他做的了。可是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京兆尹問道。

大理寺卿回答道:“於信和於飛虎欺淩永安王李孝基的獨子——李玄。”

“啊。竟然是這樣。”京兆尹和高陵縣令驚訝的說道。

不久,京兆尹和高陵縣令就告辭離開了。高陵於家、關中於家被人滅門的真相,也逐漸的在大唐高層流傳開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