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564【內亂與起義】,朕,王梓鈞,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沈陽,侯宅。  馮銓低聲說道:“若穀先生,偽清上下,滿朝漢官都等著你拿主意啊!”  “我能拿什麼主意?”侯恂反問。  “天下自古為漢人所有,豈有蠻夷能久居神位者?蒙元兵鋒再盛,亦不滿百年國運,女真韃奴偏安一隅竟還敢建國稱帝,”馮銓義憤填膺道,“此殊為可笑之事,直令人神共憤也。我等儒生讀聖賢書,自知聖人大道。之前降清,身在曹營心在漢而已,而今應當暗中起事迎接天兵!”  侯恂譏諷道:“攛掇多爾袞頒剃發令的,好像也是閣下吧?”  “那是孫之獬所為,與在下無關。”馮銓死不承認。  侯恂又說道:“中原大戰時,為韃子招降左良玉的也是你吧?”  馮銓連連搖頭:“奉命出使,不過是為取得韃子信任,方便今日在沈陽起事罷了。”  侯恂歎息:“你們這是想害死我啊!”  “先生為何如此說?”馮銓不解道,“先生的兄弟子侄,皆在大同新朝為官。。。若先生在沈陽起事反清,與族人遙相呼應,豈非我大同朝廷之忠臣也?此必為一段佳話!”  “唉,我就該早點逃走,不跟你們這些蠢貨挨上。”侯恂一臉沮喪。  馮銓正欲再說,街上突然傳來喧嘩聲,隨即侯宅也熱鬨起來。  朝鮮籍包衣新達理,帶著滿清內務府火器營,衝進宅子裡就開始抓人。  馮銓驚駭不已,連忙呼喊:“我是攝政王的人,沒有攝政王之令,你們這些奴才不得抓我!”  “我奉皇命而來,難道攝政王大得過陛下!”新達理輕蔑一笑,“抓緊大牢,好生拷打,定要讓他供出同夥!”  一代漢奸,主要是高級文官和豪紳巨賈。  二代漢奸,以高級武將為主。  三代漢奸,多為中高層文官,其中不乏多爾袞提拔的親信。  如今,二代漢奸在外打仗,而且還吃了敗仗。一代漢奸,趁機對三代漢奸下手,從此他們就能獨掌內政大權。  太後布木布泰,明顯與範文程、寧完我聯手奪權了!  多爾袞為了拉攏八旗貴族,不斷侵蝕兩黃旗的利益,拿出來分配給另外六旗。太後心裡很不開心,甚至害怕兒子被廢掉,如今終於被她抓住機會。  等多爾袞回到沈陽,就會發現自己的心腹文官,全都被抓進大牢嚴刑拷打,全都犯了裡通南京朝廷的大罪!  ……  皇宮。  石廷柱焦躁怒吼:“快快進去通報,我要立即見太後!”  石廷柱出自瓜爾佳氏,早在兩百年前,他的祖宗就做了大明邊將,而且從此改為“石”姓。之前統領漢軍鑲紅旗,如今又被劃到漢軍正白旗,自動變成多爾袞的嫡係親信。  多爾袞把石廷柱留在沈陽,就是為了防止後方生亂。  可太後大玉兒動手太快,石廷柱又不敢真的用兵,隻能硬著頭皮跑來求見。  “太後有詔,宣石廷柱覲見!”太監扯開嗓子喊道。  石廷柱跟著太監進去,大玉兒抱著七歲的福臨,正表情嚴肅的端坐在上方。側下方,左右各坐一漢臣,自是範文程、寧完我無疑。  “臣石廷柱,叩見陛下,叩見太後!”石廷柱當即跪下。  範文程冷笑:“見了陛下,都不自稱奴才嗎?石將軍也有點太見外了。”  寧完我陰陽怪氣道:“也有可能,石將軍的主子不是陛下。”  石廷柱感到頭皮發麻,這是逼著他站隊啊。  石廷柱壯著膽子說:“太後容稟,而今我大清內憂外患,切不可再自亂陣腳、自毀長城!”  寧完我還是陰陽怪氣的說:“誰是長城?若是多爾袞,那這道長城已經毀了。”  範文程說道:“石將軍可知?多爾袞的寵臣馮銓,竟然密謀串聯起事,想將這盛京獻給南蠻朝廷。將軍若是不信,可拿著供狀,親自去提問馮銓。”  石廷柱欲言又止,終於沒再說什麼,隻是趴那兒用額頭抵著地毯。  範文程朝大玉兒眨眨眼。  這位太後立即說道:“來人!”  一群侍衛提刀進來,整齊站在石廷柱身後。  石廷柱知道無法挽回,當即背棄多爾袞,跪直了重新磕頭:“奴才石廷柱,叩見主子!”  大玉兒微笑道:“給石將軍賜座。”  範文程是黃台吉的心腹,是滿清一係列改革的獻策者。順治繼位,多爾袞攝政,範文程成為文官之首。  但是,多爾袞重用剛林、馮銓、祈允格,範文程竟然失去了議政大權。多鐸霸占範文程的老婆,也多半是多爾袞授意的,目的無非就是敲打範文程。  至於寧完我,這廝獻策不少,但喜歡喝酒賭博,被黃台吉削爵罷職。  多爾袞攝政之後,重新啟用寧完我。當時寧完我還很感激,結果被扔去修史,一直在史館裡編書,完全就不給實權差事。  一直隱忍的範文程、寧完我,這次終於抓住機會,跟自覺朝不保夕的大玉兒聯手發力。  他們不知通過什麼手段,徹底掌控皇宮的軍事力量,現在又逼著石廷柱站隊。  馮銓、孫之獬這些大漢奸,已經被打得奄奄一息。侯恂雖不是多爾袞的心腹,但也被連累了,一番酷刑之下,被迫承認自己是南京派來的奸細。  剛林、祈允格等多爾袞的心腹,因為滿洲貴族的身份沒被打。  但是,當著他們的麵打漢奸,剛林、祈允格被嚇壞了,紛紛供述多爾袞的僭越罪行。  打了敗仗,失去軍隊,就等於失去一切。  ……  沈陽城早就不許任何人進出,但石廷柱留了一手,悄悄派人去遼陽給多爾袞報信。  大玉兒的信使也來得快,幾乎跟石廷柱的人同時抵達。  多爾袞看完密信,順治皇帝的使者就到了。  聖旨就一個意思:盛京危急,召攝政王立即回京!  多爾袞憋著一肚子怒火,安排使者先去吃東西,自己拿著聖旨去見代善。  一番說明情況,多爾袞道:“後宮婦人,就是這般短見,我回盛京必然被羈押。二哥,你說怎麼辦?”  代善也是頭大無比,都什麼時候了,太後居然還玩這手。  但他們也不想想,滿清地盤不斷縮小,多爾袞為了拉攏貴族,不斷侵蝕皇帝的利益。甚至還把黃台吉的心腹,一個個都排擠出決策圈,這讓太後和帝黨心裡怎麼想?  一時之間也沒辦法,代善安撫道:“你先回京,沒有八旗會議,太後不敢拿你怎樣。”  多爾袞要的就是這句話,跟著皇帝的使者一起走了。  可多爾袞前腳離開,又是一封聖旨過來,這次是頒給代善的,請代善主持大局做攝政王。  “這是範文程的手段啊。”代善感慨道。  沈陽城的駐軍,沈陽皇宮的侍衛,全都已經被大玉兒控製。代善如果翻臉,滿清就將分裂,以代善當初放棄皇位的舉動,他是絕對不可能這樣做的。  於是,就讓代善做攝政王,讓代善跟豪格互相牽製。  至於太後大玉兒,似乎想要垂簾聽政!  就在代善思慮之際,親衛突然奔來:“王爺,不好了,遼陽城外的漢民作亂!”  ……  遼陽城南六十裡,那一片山區叫千山。  一個穿著布衣的農家漢子,聚集六十多個農民說:“諸位鄉親,這日子咱過夠了。老酋努爾哈赤壞得很,縱兵擄咱漢人為奴,交不出糧食還要殺人。黃台吉算是個好人,給咱們分了土地耕種。可這多爾袞,又跟老奴一個樣子。先把咱們遷去關內分田,糧食沒種出來幾顆,又把咱們遷回遼陽。橫豎折騰,不乾人事,糧稅也越來越重。”  “這幾年,咱村裡餓死了多少人?凍死了多少人?還有那陳家,官府催糧,陳家就放印子錢(高利貸)。咱農民隻得在陳家借錢借糧,給官府交了糧賦,到頭來還不起,半個村的田都歸了陳家……”  一番訴說,農民們都頗為激憤,再不起事他們都得餓死。  遼陽一直比沈陽更發達,當初努爾哈赤為啥不定都遼陽?本來是要定都遼陽的,遼陽百姓也很擁護他。但漢民們漸漸發現,韃子比大明官府還壞,於是城內城外經常暴動。  努爾哈赤終於明白,遼陽發展程度太高,遼陽的漢民太多,一時之間無法消化。於是就把都城定在沈陽,做好了隨時滾回老家的準備。  農家漢子指著旁邊之人說:“這是南京趙皇帝派來的李先生,讓李先生給大夥說幾句。”  李先生叫李茂德,一嘴的東北口音,他在遼東已經潛伏三年,先後在八個村落發展出下線。  李茂德沒講什麼民族大義,而是給農民們講故事:“老鄉們可知,南京趙皇帝的老師姓龐,就是咱們遼東的漢人。龐先生是帝師,如今還做了宰相。可龐先生當年也遭了大難,韃子殺來,龐先生全家慘死。龐先生滾下山崖,眼睛半瞎,一夜白發。三十歲的人,老得像五十歲……”  “龐先生立誌報仇,不僅是給家人報仇,還是給遼東的漢人報仇,讓遼東的漢人都過上好日子。龐先生就收了一位學生,教學生讀書打仗。這個學生造了大明的反,自己做了皇帝,便是南京那位趙皇帝。趙皇帝是咱遼東漢人的學生,能不向著咱們遼東漢人?”  “我就來說說,趙皇帝是怎樣做皇帝的。他看到農民日子過得苦,就對農民好,帶著農民殺地主分田……”  這些漢人農民,聽故事都聽入神了。每次講到趙皇帝給窮人出頭,農民們都拍手叫好,覺得這個皇帝真是自己人。  李茂德最後說道:“韃子在耀州大敗,大同軍已經占了鞍山,離咱們這裡不遠。老鄉們,莫要再等了,咱們自己也學趙皇帝,殺了那地主分田起事!”  眾人轟然應諾。  他們舉著鋤頭木棍,衝進陳家大宅,殺死地主開倉放糧,迅速聚集數百人的起義部隊。  接著,又上山殺向祖越寺,打死住持等十多個僧人。繼續開倉放糧,不少底層僧眾入夥,旋即出山去找彆的地主和滿人農莊。  半個多月,農民起義隊伍,就壯大到三千餘人,席卷遼陽的南部和西部村落。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