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石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零三章:圍大淩河,後金西侵,大明1629,崛起的石頭,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精彩小說無彈窗免費閱讀!崇禎四年六月,王嘉胤被曹文詔剿滅,其部眾共推王自用為領袖,自號“闖王”。

六月間,農民軍屢為曹文詔率領的官軍擊敗。

七月時,王自用與老回回、八金剛、掃地王、射塌天及高迎祥、張獻忠等共三十六營,二十餘萬人馬會聚於山西。

這其中有一人,還不是營主之一。

他名為李自成,跟隨高迎祥參與這次會聚,由於作戰‘勇猛’,被王子用稱讚為‘闖將’,聲威始露。

會軍後的農民軍聲勢大振,正巧七月份,大明湖廣、荊襄、澧州、承天府、德安府、辰州府、嶽州府等多處地震、蚊蟲鼠疫、乾旱等禍亂橫行。

以致黑氣障天,井泉泛濫,地裂孔穴,漿水湧出、橫屍遍地,倒塌榮府宮殿及城垣房屋無數。

震聲如雷,地裂沙隨水湧,房倒樹拔,又壓死人畜無數。

流民、流寇等再度泛濫於各州縣,用於圍剿農民軍的各省官軍被迫調回半數安撫局勢。

這也就造成了圍剿農民軍的力度下降,加上流民蜂擁加入,賊寇人數暴漲,在人數上官軍現在已無優勢。

各處官軍疲於奔命,往往百多人遇到的流民、賊寇卻足有數千,賊寇一路勢如破竹,大敗數路官軍。

計殺各府副將兩人,縣令等文員無算。

……

南方各省糜爛不可治的境況不光曹文詔清剿不及,蕭亦也是有心無力,不過他卻並不擔心,現在才是八月上旬。

按照曆史上來看,眼下農民軍之所以勢如破竹,幾乎全是南方各省的災情立了功。

到了崇禎五年,災情略有輕緩,曹文詔督七省官軍各方清剿,農民軍幾乎是一路潰敗,王子用憤恨病死,繼而各大首領相繼被殺。

此時蕭亦正帶著十幾個永安軍新招募的夜不收,在前往大同鎮城的路上。

就在大約半個時辰前,蕭亦接到了大同總兵韓世猛的公文,要自己去鎮城敘事,若是蕭亦所料不錯,應是遼東戰局的事。

……

事實正如蕭亦所料,就在七月上旬時,孫承宗督修大淩河城,動工才一個月都不到,崇禎又變了卦。

一改先前支持的態度,反而主張棄守,八月初崇禎下詔有言:“大淩荒遠,不當城,撤班軍赴薊。”

皇上既已下旨,總兵邱禾嘉等即率周圍防兵撤離,隻留祖大壽帶班軍萬人以守,當真成了孤軍荒城。

皇太極等人正連日商議要如何取下重兵駐防的大淩河城,因為如果不拔下這顆釘子,他們女真人的鐵騎將很難再如關劫掠,除非再繞道蒙古,但這就不可避免將會與林丹汗接觸。

當聞報明軍幾乎儘數撤離時,豪格等人簡直是欣喜若狂,皇太極當即下令,由貝勒阿濟格任大將軍,統領蒙古八旗、女真人數萬,分路進逼大淩河城。

大淩河城附近已成真空地帶,女真人幾乎是不費一兵一丁,輕易的就占據了大淩河附近的各堡各城,大掠後毀城而走。

四路合圍於剛剛建好的大淩河城外,掘濠樹柵、四麵圍合,另派阿巴泰率女真兵兩萬截錦州大道援軍,一副長久圍困的樣子。

八月三日,祖大壽率大淩河守軍萬餘出戰,與阿濟格軍激戰於城下,阿濟格先是使用蒙古八旗約八千人與其接戰。

待年均酣戰之時,阿濟格率八旗軍從後側殺出,祖大壽大敗,退於城內堅守不出。

後金突然出兵,遼東震動,總兵官吳襄、宋偉聞報合軍三萬赴援,阿巴泰率女真騎兵兩萬前往截擊。

吳宋的部下就沒有祖大壽的關寧軍那麼精銳了,三萬打兩萬,擁有人數優勢卻被後金打的潰不成軍。

戰時,後金馬隊突然漫山遍野的衝出來,士卒聞馬蹄聲四麵響起,未戰先懼,馬步爭逃,自相踐踏。

阿巴泰率女真兵追趕,斬首千餘,殺明總兵宋偉,吳襄僅帶數百親衛逃回。

八月四日,祖大樂率軍兩萬馳援大淩河城,至長山時夜深人靜,急切的祖大樂揮軍渡河。

大軍渡河到了一半,阿濟格率八旗蒙古、女真騎兵數萬四麵突然殺出。

祖大樂等死戰不退,然敵軍甚眾,夜裡造成的影響更甚,明軍大敗,四散奔逃。

監軍道張春、副將祖大樂被俘,總兵官張吉甫等將儘皆戰死,阿濟格全殲祖大樂所部援軍兩萬,凱歌而還。

同一日下午,逃回錦州的總兵吳襄,率軍萬餘誓師出援大淩河。

剛出城不到半日,遭遇阿巴泰率領的兩萬女真騎兵,總兵官吳奮勇當先,縱是麵中一刀,仍砍殺女真兵三人,力戰而死,所部萬餘被全殲。

崇禎四年八月五日,宣府總兵候世祿率入援軍四萬趕赴,剛至長山,遭遇阿濟格、阿巴泰合軍五萬。

邊軍都被殺的潰敗不堪,候世祿手下的官軍更加無法抵擋如狼似虎的女真韃子,一個衝鋒致使全軍儘潰,漫山遍野全是候世祿的潰兵。

此役宣府總兵候世祿戰死,所部宣府軍四萬被全殲。

期間祖大壽三次出城想要突圍,都被蒙古、女真人聯軍擊敗而回,又得報數路援軍皆潰,候世祿已經戰死,隻得堅守城池,再不敢戰。

……

聞之後金再度西侵,崇禎帝大驚失色。

先是詔令就近的宣府總兵候世祿與遼東各軍入援,卻沒有想到,不到三日就都被後金擊敗,四鎮總兵候世祿、吳襄、張吉甫、宋偉皆戰死在入援的路上,餘部幾乎都被全殲。

一時間京師四處人心惶惶,崇禎命京師各處戒嚴,同時急召大同總兵官韓世猛領兵馬入援大淩河,又賜孫承宗以尚方寶劍,領他統率遼東、大同各鎮軍馬馳援大淩河。

韓世猛接到聖旨後,立即傳檄大同各路參將、遊擊,讓他們一起到鎮城,商議入援之事。

其中三次大捷,崇禎親自讚譽‘勇冠諸邊’的蕭亦,韓世猛又怎麼會放過,親自為蕭亦寫了一份文書。

這時鎮城已經雲集了大同各路將官的兵馬,一個鎮城已經不能駐紮下如此多的兵馬,一個偌大的營盤沿著鎮城的城牆拔地而起。

這是蕭亦第二次見到成規模的大明兵馬,第一次是在快兩年前,京師保衛戰的城下,那個時候蕭亦滿心的驚懼,並沒有多注意細節。

蕭亦到達鎮城腳下時,隻見到眾多旗幟在大風中獵獵作響,這處營盤雖然紮的毫無章法,但卻仍是傳出一股軍伍之中獨有的肅殺之氣。

還未進入營盤,就見到營盤內外行走的官兵,皆是頂盔披甲,觸目所見儘是穿著皮甲、布麵甲、綿甲的來往軍士。

這其中也有少量身穿鐵甲鐵盔,滿身傲氣的士卒,那些是已經到來的參將、副將、遊擊將軍的親衛家丁。

蕭亦注意到,大多數人的盔甲幾乎都塗上了黃色,加之四處飄揚的黃底黑子旗,一片的黃色海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