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十五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五十二章 【棄還是守?】,放嘯大漢,寇十五郎,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精彩小說無彈窗免費閱讀!王鳳提出由張放出使,理由很充分。
一、張放是列侯、真二千石中郎將(原本二千石,高配真二千石),資格上完全符合,又是外戚。以他出使,必能讓夜郎王感受到漢家天子的重視。二、張放曾出使、循行西域諸國,是大漢最年輕同時具有豐富外交經驗的使臣。三、最重要的是,張放曾經成功調停過烏孫內亂,使大漢避免了一場勞師遠征的大戰。就這一點而言,滿朝文武,無出其右。以之出使,消弭南蠻之亂,實是不二人選。
王鳳這一條條理由擺出來,就算是最質疑其用心的人,也不得不承認,確實說得在理,無懈可擊。
劉驁更是半天作聲不得,目光四下掃視,偏偏沒人出列。
王鳳則老神在在,垂目不動,反正話已經說出來了,皇帝你看著辦。
劉驁把目光投注在唯一能與王鳳抗衡的王商身上。
結果,王商想了半天,也隻能苦笑搖頭。沒辦法,這三條理由實在太充分了。說白了,誰讓你張放那麼能乾?此次事件簡直就是為你量身訂製,這事還真非你莫屬。
劉驁猛然想起,昨日到長樂宮請安,太後就曾反複對他說,要他多聽元舅的建議。太後平時沒少說這樣的話,而且劉驁也確實一向對元舅言聽計從,自然唯唯而應。此時想來,似乎當時太後的語氣與平日不同,原來……劉驁後背開始出汗。
“此事需聽聽富平侯的意見。”劉驁定定神,吩咐監殿,“召五官中郎將入見。”
“陛下。”王鳳出聲提醒,“今日乃北軍每月一次的操演,富平侯到平樂監軍巡視去了。”
“那麼,就等他返回再說吧。”
王鳳合袖垂首:“正當如此。”
正要散朝之際,又有急報傳來。牂柯太守稱前往夜郞調停,深入煙瘴之地,不幸中瘴厲,回牂柯後一病不起,難以履職,請朝廷再派得力乾員前來接替。
這一封急報,將西南亂事推向更棘手的局麵。
劉驁不得不召集重臣齊聚宣室,商議對策。這次,除了派誰出使這老生常談之外,又多了一個派誰出任牂柯太守的傷腦筋議題。
王鳳依然堅持派張放出使,而劉驁則以剛才的急報為據,認為西南煙瘴之地,過於凶險,實不宜派大臣前往。張匡是蜀人,常居其地,方得以免。而張放是長安人,生平從未去過南蠻之地,不宜履險。
王鳳則舉例張放曾多次出塞,深入不毛,便是西極的寒冷亦無奈他何,又何況區區煙瘴乎?
宣室殿裡,不時回蕩著劉驁與王鳳的爭辯聲。侍守在殿門前的呂齊不禁擦了把汗,自陛下登基以來,可從沒見過他如此與大將軍意見相左啊……
“陛下,武庫令杜欽有奏本。”
“哦,讓他把奏本遞上來。”
“陛下,杜欽多智,見識廣博,常有獨到之論,何不讓他入見,聽其有何建言?”
劉驁哪會不知這杜欽是王鳳的智囊,他的奏本多半是支持王鳳,本不打算見,但王鳳這樣說,直接拒絕也不妥。也罷,見一見緩合一下吧。
“臣杜欽拜見陛下。”
杜欽說的拜,也隻是做揖而已,而劉驁還得頷首致意。這年頭的君臣,遠不似後世那般雲泥之彆。
杜欽呈上奏本,劉驁隻掃了一眼前麵幾個字,本想隨手丟在一邊,驀然眼睛一亮,緩緩放下奏本,道:“諸公卿皆在,杜君對夜郎之局有何見解,不妨直言。”
王鳳一直盯住劉驁臉色,一見此情形,心頭咯噔一下,暗道不好,難不成……目光如刺,轉射向杜欽。
杜欽神態自若,先謝過天子,再向諸臣環揖,從容開口:“夜郎之局,臣之陋見,宜早決斷不可拖延。太中大夫匡使和解蠻夷王侯,王侯受詔,已複相攻,輕易漢使,不憚國威,其效可見。即以為不毛之地,亡用之民,聖王不以勞中國,宜罷郡,放棄其民,絕其王侯勿複通。如以先帝所立累世之功不可墮壞,亦宜因其萌牙,早斷絕之,及已成形然後戰師,則萬姓被害。”
杜欽這話啥意思呢,說白了就是給出兩個選擇:一、假如認為那是不毛之地無用之民,天子不用因此煩勞中原,就應該停止設置郡國,放棄那裡的百姓,與那裡的王侯絕交而不再互通往來。二、如果認為先帝所建立的曆代之功不可毀壞,則應該在此事處於萌芽階段時,早點扼製住他們不讓其發展,到他們形成氣候之後再動用軍隊作戰,那麼百姓就要遭殃。
要麼放棄西南,要麼速戰速決。這就是杜欽的建言。至於派遣使者,杜欽以張匡之事說明,人家夜郎王根本不把大漢國威放在眼裡,不吃這一套。所以,沒必要懷柔了。要麼棄要麼打,陛下你看著辦。
劉驁望向王商:“丞相以為如何?”
王商撫髯沉吟一會,點頭:“杜君言之有理。”
劉驁再轉問王鳳:“大將軍以為如何?”
王鳳鄭重道:“棄地容易,守地難矣。兵者,國之大事,陛下不可不察。”
劉驁點點頭:“大將軍所言極是,待朕回宮,細細思慮,明日再議。”
諸臣魚貫出宮時,杜欽走近王鳳,揖禮告罪。
王鳳不鹹不淡道:“我倒是忘了,杜君是富平侯的外舅,看來杜君是挺在意這義女啊。”
杜欽深深長揖,無言。
劉驁回到後閣,卻發現太後王政君已在坐,皇後許氏正相陪閒話。
劉驁上前請安,母子沒閒聊幾句就扯到今日朝議。
王政君顯然已得到消息,對劉驁的表現很是不豫:“從公而言,大將軍老成謀國,所言所行,都是為了漢室江山;從私而言,他是你的元舅,一切都是為你著想……皇帝怎可與大將軍爭執?”
漢以孝治天下,太後不豫,天子再怎麼有理,也得請罪。
劉驁惶然賠罪:“母後,我……”
許氏忙打圓場:“陛下後來不是聽取杜君的意見了麼,大將軍、丞相也都認同……”
王政君冷冷道:“寧壞先帝所立累世之功,棄西南之土,亦不願派遣一能臣前往弭兵。這就是皇帝的決斷麼?”
劉驁大汗,再請罪:“兒並無此意,隻是蠻王桀驁,篤信武力,使臣難服其心。加之西南煙瘴之地,恐壞了大臣性命……”
皇帝都說出這樣的話了,王政君再堅持,那意圖也太明顯了,隻得悻悻道:“那皇帝是要動用國器了?”
劉驁長歎:“大將軍方才也告誡了,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
“大將軍此言可見忠誠,皇帝要好生斟酌。”王政君站起,敲打皇帝一番,目的眼見無望,也該回宮了。
宮外適時傳來一聲稟報:“陛下,富平侯在宣室殿求見。”
劉驁、王政君、許氏全愣住了。
富平侯!這個風口浪尖的時候彆人躲還躲不及,他卻求見,這是要乾什麼?(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