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樣稀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3章 考察調研,大唐第一全能紈絝,樣樣稀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什麼叫國家支柱產業,什麼叫關係國計民生,什麼叫出口創彙,徐齊霖不說,唐朝人也不懂。

而能從一個小小的棉花,看到這麼廣大的前景,想得這麼深遠的,自然非他莫屬。

即便是李二陛下允準了他大種棉花,想到的也是老百姓冬天有棉衣,夏天有單衣。

三天的大采摘終於結束了,捆紮壓實的一車車棉花運往工坊,吃飽喝足又賺到錢的民工們也心滿意足地返家生活。

而種植棉花的當地百姓,卻還沒有閒下來。棉杆可以切碎堆肥,將是優質生物肥物;還能夠進行發酵,成為牲畜飼料;甚至可以製造工業用紙。

而桔杆、雜草堆肥技術恐怕是應用最廣的,從今年春天大盈庫大量印刷《實用農書》,到朝廷發放給地方官員,在唐朝的疆域內,已經有很多地方開始使用。

煤炭在各地也在逐漸推廣,這也大大減少了桔杆被當燒柴,這種利用值最低的使用。

變化在起初是不明顯的,使用的農戶少,操作還不成熟。但隨著應用的廣泛,大唐的糧食畝產量在三五年後,就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這還不算農書中涉及的其他新技術和多種經營,好好掌握運用的話,農民的收入則會更高。

棉花的采收,意味著徐齊霖在今年的大事又完成了一件。雖然他要隨軍去高昌轉轉,但那也將是明年的事情了。

李二陛下剛剛下旨,詔令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麾下將領包括牛進達、薛萬均,以及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爾和契苾何力,開始調動府兵,以及少數民族附庸軍。

聖旨雖然下達,但古代的運輸和動員能力不能高估,十五萬大軍,再加五六萬的民伕工匠,全部集結起來,並屯足糧草物資,至少需要數月時間。

也就是說,要正式出動征討,也是明年夏天的事情了。

徐齊霖算得是很清楚,可李二陛下的書信到達,又讓他的享受時光打了折扣。

甘州作為河西走廊的要地,征伐高昌的大軍必然要路經此地,一些準備工作是必須做的。比如糧草物資的調拔運輸屯儲等等。

李二陛下倒是沒有明確規定,隻是讓徐齊霖自己籌劃,為大軍準備相應的裝備和物資。

另外提到的則是河西其他地方的治理經營,如果都能象甘州這般發展,征伐高昌、掌控西域,將會更加順遂。

對此,徐齊霖是讚同的。之前答應赴任,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

但他官職在甘州,第一年的發展又至關重要,也脫不開身去管彆的地方。正巧李二陛下問到了,他倒也不吝自己的聰明才智。

甘州的西麵是肅州,後世的酒泉、敦煌、沙州、瓜州。是進入沙漠戈壁,討伐高昌的起點。

東麵是涼州,後世的武威地區,是進入關中的咽喉要道。

徐齊霖覺得攤子鋪得太大,管得太多,並不合適,見效也不會快。主要還是人口的關係,隻能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搞。

酒泉就不用說了,後世可是西北內陸著名的灌溉農業區,為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經濟作物集中產區。

隻要足夠的人力,糧食、棉花大量種植,就足夠這個地方致富發展了。

武威呢,作為拱衛長安和把控西域的門戶,在很長時間裡都是西北地區的軍政和文化中心,在漢朝一直是中西方商貿往來的重鎮。

這一點與張掖比較相似,但在後世,張掖有丹霞,酒泉有衛星,敦煌有莫高窟,可提到武威,卻想不起什麼耳孰能詳的東西。

當然,如果後世的武威還叫涼州的話,那首家喻戶曉的《涼州詞》或許能夠成為地名標簽。

但現在嘛,徐齊霖倒是想到了一個辦法,能讓肅州和涼州得到飛躍式的發展。當然,也包括甘州,自家的地方怎能不考慮?

沒錯,就是借征伐高昌的機會,請數萬府兵墾荒春耕。

操作起來也不難,讓府兵掐好時間,在春耕前趕到肅州、甘州、涼州,耕種後再出關向高昌進發。

數萬關中府兵啊,都是農戶出身,配以牛馬,幾天的時間就能耕種出幾十萬畝田地。

彆以為這幾十萬畝田地就是為地方做的貢獻,對征伐高昌的大軍也是極有好處的。

你想啊,征伐大軍至少要攜帶數月的糧草物資,不能老想著就糧於敵,那才保險才是。

夏天出動,結束戰爭大概是在秋後,這還是樂觀的估計。到時候,河西的糧食就能收獲,就近供給,豈不更加方便快捷,還能減少隨軍的運輸量。

徐齊霖相信李二陛下肯定能夠答應,但還是計算了一下,並列出了估測的數據。不僅能支應大軍在西域作戰,還能供應在西域的長期駐軍。

這就不僅僅是眼前的考慮,更涉及到唐軍在西域的攻略,不過是讓幾萬府兵早來些時日,乾十幾天農活兒而已。

如此簡單的投入產出比,李二陛下豈能看不懂?說不定,還會有意在戰爭打完後,在肅、甘、涼三州留下府兵就地安家呢!

至於再具體的對肅、涼州的經營發展,徐齊霖覺得甘州的經驗完全可以借鑒。再結合一些肅、涼二州的地方特點,也就算是很好的答卷了。

徐齊霖邊想邊寫,突然又停下了趣÷閣。他覺得這麼快就全部回複,顯得很不認真。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特色,你不去考察,不實地調查研究,是不是太過敷衍了?

雖然自己知道這些都是正確的,但彆人看來卻是閉門造車。

思索了一會兒,徐齊霖隻把要求府兵參與春耕的事情先奏報上去。其他的建議,則先留下,等過段時間再發。

趁著秋高氣爽,去肅州走一趟也不錯,權當是旅遊觀光了。

徐齊霖想到這裡,不禁麵露微笑,轉頭對斯嘉麗說道:“收拾收拾,趁著這天不冷不熱,某帶你去遊玩。”

斯嘉麗痛快地答應,就是這麼聽話。

阿佳妮眨巴眨巴眼睛,好象聽著不帶她的意思。過了一會兒,便逡巡著湊過來,送上打好皮的蘋果獻殷勤,陪著副笑臉問道:“阿郎,也帶上奴家可好?”

徐齊霖斜著眼睛瞅了瞅,說道:“在外麵吃東西注意點,彆給某丟臉。”

“一定,一定。阿郎自管放心。”阿佳妮連連點頭,可從來就是隻答應,轉身就忘的性子,弄得徐齊霖也是沒招兒沒招兒的。

……………

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屬於敦煌轄境。而另一重要關隘陽關,也在敦煌龍勒縣。

當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乃是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一個是“春風不度玉門關”,另一個則是“勸君更儘一杯酒”,隱喻著過了這兩個關隘,便是荒涼和苦寒。

而敦煌,又名沙洲,則很形象地說明了此地的特征:茫茫沙灘中的一片綠洲。

據說,意氣風發的霍去病擊敗匈奴,占領河西走廊,便是追擊到此才停步。由此,便有了一個極有意義的名字——盛大的輝煌,即敦煌。

但從古到今,即便是重要的關隘,也麵臨著一個重大的問題,那就是荒蕪,也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苦寒。

黃沙遍地,荒無人煙,連野生動物都很罕見。要不是王方翼的興趣盎然,徐齊霖還真懶得走這麼遠。

“明年,千軍萬馬便將由此出關,征伐高昌。”王方翼倒是有些興奮和激動,指著這漫漫沙海,似乎看到了大軍行進的遮天蔽日。

徐齊霖聳了聳肩膀,把遮擋風沙的帷帽整理了一下。形象有點銼,可不迷眼睛,不吃沙子呀!

其實,他到這裡還有一個目的,卻不是王方翼所知道的。

“看也看過了,咱們去玉門縣吧!”徐齊霖轉向肅州派來的官吏兼向導,說道:“現在還叫這個名字吧?”

“回徐丞。”官吏在馬上拱手答道:“玉門縣於貞觀元年廢,現稱為會稽縣。”

徐齊霖點了點頭,說道:“據說,那裡產石漆,也叫石脂水,可是真的?”

石漆,石脂水,也就是石油,最初發現的產地便是肅州玉門縣。據唐時縣誌記載:石漆,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

而從漢朝開始,一直到清朝,在玉門、酒泉等地,當地的百姓便一直用石油點燈照明。

到了宋代,石油甚至加工成了固態物質,名曰石燭,其點燃時間較長,一支石燭可頂蠟燭三支。

但由於石油燃燒所產生的煙比較濃,即“所沾幄幕皆黑”。因此,並未得到廣泛的使用。

當然了,古代的石油沒有什麼高技術含量的開采技術,老百姓基本上是“刮油”。就是用草或雞尾毛在水麵上撈,再裝入罐中。

徐齊霖沒想大規模地開采石油,也沒那個技術和工具。但收購一些,卻也大有用處。

“徐丞所說不差。”官吏說道:“縣南有山,石出泉水,燃之極明。”

水油混雜啊,徐齊霖摸了摸下巴,約略有了些想法。

王方翼終於領略了大漠風光,兜轉馬頭來到徐齊霖身邊,聽他提起石漆,好奇地問道:“徐丞,這石漆可有什麼奇異之處?”

徐齊霖笑了笑,夾了夾馬腹,邊走邊說道:“若是能大量開采,可謂妙用無窮。但現在看來,卻是不實際。某想著搜購一批,先研究研究。”

王方翼點了點頭,說道:“下官還未聽說,更未見過,正好開開眼界。”

前方的背風處,幾個護院的圍護下,兩個纖薄的女子騎在馬上,向著徐齊霖揮手。

沒錯,斯嘉麗和阿佳妮已經學會了騎馬。儘管馬匹稍微矮小,且比較溫馴,但徐齊霖對此卻是非常滿意。

……………

長安,千秋殿。

李二陛下正看著徐齊霖的奏報,對他提出的建議,已經是基本首肯。

大唐有待開墾的荒地很多很多,江南就有,遍利條件更甚是河西。而經營發展河西,卻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對攻略西域有著非同一般的價值。

所以,人力、物力才會向河西傾斜,卻不是因為徐齊霖受寵的緣故。

肅州、甘州發展糧棉,並采取相近的模式,李二陛下是比較讚同的。甘州的成功,已經證明經驗的正確,套用一下,也是正常。

何況,高昌若征伐順利,如何處置也與河西的發展有著較為緊密的聯係。

李二陛下此時還沒有透露內心的真實想法,那就是至少要把西域恢複到漢時的狀態。

所以,很多大臣都認為這是征伐不臣之國。由於道路太遠的關係,戰勝後多半還要象處置東突厥降眾那樣,複其國,換個人當王。

要是有了河西這個堅強的後盾和後勤供應基地,李二陛下便可滅其國建州郡,把高昌收入大唐疆圖。而臣工進諫時,他也有底氣,有理由來反駁。

而一旦把高昌並入疆域,就要在西域與西突厥展開長時間的對抗。駐兵少了是不行的,李二陛下還想著重建漢時的西域都護府呢!

而且,李二陛下已經想好了名字,打下高昌便設立安西都護府。

所以,徐齊霖的奏報毫無疑問地被允準了。至於徐齊霖所說的,動身去肅、涼二州考察調研,李二陛下更是十分讚賞。

這小子辦事還是挺上心的,說乾就乾,不懼西北的風沙和奔波跋涉的辛苦。

李二陛下在奏報上批複完畢,又拿起另一份奏折,沉吟起來。

這份奏折是肅州刺史陳方璧所寫,因病請求放歸。與班超久在西域,年老思念故土一樣,陳方璧希望在未死前,能活著回到家鄉。

遠去故國三十年,隻願生入玉門關。與班超相比,陳方璧差遠了。

但李二陛下卻並不如何生氣,這個陳方璧的上奏實在太是時候了。可謂是正愁沒有招兒,天上掉下個粘豆包。

甘州還離不開徐齊霖,再給他加個肅州刺史,官階資曆都將遭到群臣的異議。但陳方璧的放歸,空出的位置卻另有辦法把徐齊霖塞進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