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一念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十六章 紅薯和玉米,一人執宋,天道一念,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精彩小說無彈窗免費閱讀!海外來的先生就是同大宋本地人不一樣,雖然他們說話的口音怪異,可這並不妨礙陳本順理解他們說的話。

什麼生態農業、化肥節約型耕地、可持續發展,這些詞,陳本順曾經連聽都沒聽過,但是一旦當他理解了這些詞的意思,他卻對這些詞表示了高度的認同,他的心裡其實一直有這些想法,但是他不知道怎麼說出來,當聽了那些海外先生們說的,他才如靈智皆開,大徹大悟之感。

接下來的半月時間裡,陳本順吃住都與那些海外先生們在一起,交流和探討,知識和靈感的碰撞,陳本順對天時的掌握非同常人,海外先生們對地利的掌握也超乎陳本順的想象,二者聯手,陳本順覺得在農業一途上,他真是突飛猛進。

接下來的一個月農忙前的最後一個月的時間,陳本順便和整個農業部在新宋國的四州十六縣推廣皇帝陛下欽點的農作物。

紅薯和玉米,這兩樣作物陳本順曾經連聽都未曾聽說過,但是在那些海外先生的口中,那可是能改變新宋國糧食產業結構的偉大作物。

“畝產至少一千斤。”這是他們最常掛在嘴邊的話。

畝產一千斤,這種東西在陳本順眼裡簡直就是不可思議,這世上能在一畝地上種出五百斤的作物,陳本順可能都要驚歎了,畝產一千斤,這種話說出來也不怕閃著嘴巴。

但是那些海外先生們顯然都對陳本順的質疑不屑一顧,他們曾經喝酒的時候向陳本順透露,在他們海外,紅薯和玉米畝產三千斤的比比皆是,如果施肥勤快些的話,五千斤才是正常的產量。

畝產三千斤和五千斤,這種事情仿佛像是在癡人說夢一般,但是看到那些海外先生們一本正經的表情,陳本順又真的有些懷疑了,難道這世上真的有如此高產的作物?

就在這種懷疑中,陳本順和海外先生們開始向四周十六縣的百姓們推廣種植紅薯和玉米。

多虧了薑胤從現代運過來的數十萬噸糧食,滄州的糧食經過半年時間的發展不斷朝周邊的鄉縣溢出,使得青州、德州、棣州也都不再缺糧,米糧的價格也降得很多,在不缺糧的大環境下,農戶聽說官府要改種新糧,而且免費提供高產良種,便紛紛接受,開始轉種紅薯和玉米。

選擇雜草少、鹽堿輕的沙質土壤,春季精細平田整地,結合春翻每畝施秸稈,農戶們按照海外先生的要求開始種植紅薯和玉米。

海外先生們還贈送了農戶們一些化肥,他們要求農戶每家都單獨選出一畝使用他們提供的化肥種植,看到夏收的時候,這塊地上生產的紅薯和玉米會有什麼差距。

三月底,播種開始,根據海外先生的要求,苗床建造采用火炕育苗法,苗床麵積一般以一丈較適宜,也可根據用苗量確定苗床的大小。地點必須選擇在避風向陽的位置,苗床坐北向南。

種地上的事,陳本順憑借的是經驗,而海外先生們則有他們自己的一套名為‘科學種植’的方法。

播種、育種、護種,這套科學種植方法對每一個種植紅薯的步驟都有要求,播種時就要求將精選出的種薯豎立於床麵沙土上,播種量為三尺五十斤,平均一個正方尺內播十個個種薯,然後,把用沙子覆蓋在種薯上,沙土要高出種薯頂端三分尺,上麵蓋上農膜,保溫保濕。

對於玉米的種植更是講究,首先播種深度要合適,一尺左右的深度就可以,播種過深會造成出苗慢,苗弱,如果澆水太大,則會出現出苗很差,造成缺苗。

然後玉米還需要及時澆蒙頭水。播種後要及時澆蒙頭水。如果播肥量過大不及時澆水則極易造成化肥燒種,導致嚴重缺苗。澆水要適量,不能澆水太大,大水漫灌易形成田間積水導致出苗速度慢、苗黃、甚至會造成嚴重缺苗。尤其是播種偏深地塊,更要控製澆水量。

陳本順對這些育種新法也是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曾經他本以為自己在農業一途已經做到了極致,可是看到那些海外先生們種地的方法之後,他才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這些海外先生對於農業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們說這陳本順各種不懂的知識,討論著各種土地含量的問題,再對農戶們的種植方法評頭論足,從他們的語氣中,就能聽出他們心中的那股子不屑。

海外先生們是驕傲的,陳本順不知道他們的驕傲是哪裡來的,不過當事實沒有出來之前,他也不敢輕易否認他們的這種驕傲。

畝產一千斤,這是陳本順心中的一個結,如果在夏收的時候,真的能收貨這麼多的,他願意立馬向這些海外先生們拜師,他希望學習到更多的農業知識,為此他甚至願意下大決心學習寫字。

四十五歲的陳本順,又回到了二十歲時的渴望,他渴望著早日見到田地裡的產出,渴望著更多關於田地的知識,渴望著成為一名有著更高水平的農人。

於是在各個鄉縣種植過玉米和紅薯之後,陳本順每天都要下鄉查看這些作物的生長進程,紅薯發芽了,記錄;玉米莖長出來了,記錄;紅薯開始結出小馬鈴薯根莖了,記錄.....

總之,在田地上紅薯和玉米這兩種作物發生的任何變化,陳本順都一點一滴的記錄了下來,他也開始慢慢開始從識字到會寫字。

後來為了更方便的觀察和記錄高產農作物的生長變化,陳本順自己也包下了五畝田地,這五塊地也種滿了玉米和紅薯,他每日都到田間地頭去觀察這些作物的生長情況。

滄州作為中國典型的北方平均海拔城市,是種植紅薯的極好地點,在滄州各鄉縣,紅薯的生長情況也頗為喜人,僅僅半個多月,拳頭大的紅薯塊就已經基本長成,玉米的生長發育慢了一些,不過因為天氣不錯,長勢也還可以,整個新宋國的四個州縣,所種植的數十萬株高產作物都紛紛有了成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