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一念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十四章 陳農頭的喜悅(上),一人執宋,天道一念,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精彩小說無彈窗免費閱讀!陳農頭本名陳本順,滄州海興縣人氏,陳本順祖上六代皆是農民,種田的本事一代代傳下來,到了陳本順這裡,對於天氣,農時,作物的種植環境等等因素都已經十分了解。

所以陳本順從小他們家的地每年產糧都是整個鄉縣最高的,陳家會種地的名頭在海興縣十裡八鄉也是出了名的。

甚至海興縣周邊的農戶都跟著陳家學習如何種植作物,他家什麼時候開始播種,那麼海興縣的百姓就什麼時候開始播種,他家何時開始施肥除蟲,海興縣的百姓便何時開始施肥除蟲。

還彆說,就這麼照葫蘆畫瓢,海興縣農戶們種植糧食的產量都比往年提升了兩到四成。

陳本順天生聰穎,小時後,唐末之時中原戰火四起,家中也無錢供他讀書,因此他從小就開始跟著父親和爺爺學習祖祖輩輩傳下的種地知識,子承父業,繼續做一名農民。

等到他二十五歲的時候,他不僅全部掌握了祖上傳下來的種地知識,而且還通過許多自己的觀察,總結出了許多祖輩都不曾發現過的提高作物產量的方法。

他年輕時,正值五代十國群雄割據的大動亂,滄州本地經常遭遇戰火,因此陳本順便拖家帶口,四處逃亡。

萬幸的是,他一家五口逃亡的過程中,一路有貴人相助,陳本順一家人才沒有因戰亂而有人死去。

在滄州,德州,棣州一代兜兜轉轉,最終,在趙點檢趙匡胤登基之後,陳本順二十九歲時又重新回到了故鄉滄州海興縣,成為了大宋的子民。

不得不說,趙匡胤的治國能力還是非常不錯的,他知道經曆了五代十國的戰亂紛爭,所以他製定了安富於民,休養生息的國策。

趙匡胤在位十六年的時間,他也確實做到了堅持這項基本國策不動搖,老百姓們也總算是從戰亂中走了出來,經過十六年的休養生息後,社會安定程度漸漸增加,整個大宋社會的經濟也在穩定增長。

似乎連上天都在眷顧苦難已久的百姓,因此大宋開國的十六年間,全國竟沒有發生過什麼太大的自然災害,每年都是天合季清,風調雨順。

這十六年的安穩時光,也讓陳本順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年輕時對農業的掌握,再加上多年來四處奔走所積澱的閱曆,讓陳本順對農業有著超出常人的理解,他種小麥,種果樹,種葫蘆,種大豆,總之在他的一畝三分地上,他種植任何北方農民應該種的作物。

十六年的時間裡,他不斷的研究和改進自己在農業種植上的方法,同時對天氣進行預測,而且還對施肥的肥料土地的肥養提出了更多改進方案。

這些最終造就了他畝產三百斤的奇跡。

他所在的海興縣,人人都認識了這位種田博士,遠近十裡八鄉的農戶紛紛到陳本順家中求教,陳本順也不私藏,紛紛把自己總結出的那些農業技巧教給鄉親們。

不僅本事高,而且人也好,因此鄉親們也是親切的把陳本順稱為陳農頭,平時對他也是尊敬有加。

在滄州海興縣種了十六年的地,陳農頭也從一個二十九歲的壯年小夥長成了一名四十五歲的中年漢子。

他在滄州海興縣蓋了一棟房子,娶了一房媳婦,陸陸續續的生了四個大胖小子,現在最大的已經十七歲,最小的才六歲。

本以為日子就會這麼一直的平靜的過下去,可是半年前,滄州卻發生了一件大事。

有一名叢汴京來的駐軍將軍突然宣布滄州獨立。

隨即便是滄州官員體係的大動亂,那個時候滄州本地的官員除了知州程封閣留下之外,其他官員幾乎是跑了個遍。

上至州府監察,下至衙門師爺,隻要是個當官的,基本上都跑了,那個時候,整個滄州上下官員上麵幾乎全部陷入了癱瘓。

到處人心惶惶,老百姓當中四處傳著各種版本的謠言,什麼叛軍,什麼政變,總是是徹底亂了。

陳農頭也很惶恐,每天到處打探消息,他已經打包好了行李,把這些年種地賺的錢全部換成了銀兩,做好了隨時帶著老婆孩子跑路的準備。

不過幾日之後,滄州那邊並沒有征兵,也沒有出兵,反倒是開始向滄州各個鄉縣招人修建城牆。

本來修城這事可是一件苦差事,不僅耽誤農時,而且隻有極少的報酬,沒有人願意參與修城。

但是在滄州拉起大旗的這個政權居然願意支付三天一袋大米的酬勞,並且隻要去,就當麵先預付一袋大米。

這一下子倒是吸引了不少滄州年輕人,許多鄉裡平日的混混和無業人士,抱著看熱鬨的心態前去滄州城試試。

結果三天之後他們回鄉果真帶著一袋袋白花花的大米,他們喜不自勝,奔走相告,他們效力的新政府告訴他們,隻要他們能一個人能拉過來十個人到滄州城修城,那麼他們每一個人還能再獲得一袋大米作為獎勵。

一開始去修城的人還是很少,因為那些無業遊民的口碑比較差,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去修城,然後帶回了越來越多的大米,這就開始讓很多人人眼紅了。

生活不易,雖然風調雨順,但是韃子多年打草,加上官府收的糧稅,滄州周圍鄉縣有許多人家中還是非常缺糧的,一袋白花花的大米,隻要乾上三天就行,就算是三天受苦受累也值了,於是更多的男人前往滄州修建新城。

陳農頭那時候也去看了那些人帶回來新政權分發的大米,那是實打實雪白的南方稻米,晶瑩雪白,脫粒精致,那樣一袋大米,少說也要賣個上千文,但是居然乾上三天就能得到一袋。

陳農頭也心動了,他約上了十幾個同鄉農戶,然後一同結伴前去了滄州,他們決定先乾個三天,領一袋大米再說。

。。。。

多年之後,陳農頭回想起這件事的時候,仍然認為這是自己人生中做的最正確的選擇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