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一念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十六章 新宋的領土擴張(上),一人執宋,天道一念,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精彩小說無彈窗免費閱讀!新宋國一直盤踞著滄州,並以此為根據地,不斷的發展壯大。
滄州一處的經濟文化水平在短時間內就得到了飛躍,相比於周遭各州縣,滄州的變化就如同燕雀變鴻鵠,周圍州縣的螢火之光,根本不能與其皓月比肩。
這也產生了一個極為常見的現象,人口遷徙。
雖然按照大宋律例,各州各縣的人口不得擅自離開本地,違者將罰十杖刑,但是顯然在邊緣的州縣,大宋律例不是那麼的管用。
在看到從滄州回來的商人賺的體滿缽滿,在看到滄州的商品源源不斷的向周邊販賣,在聽到滄州的生活簡直如同天上一般,總有許多百姓會動心,一開始,他們也隻是少量的遷徙,甚至有很多隻不過是去滄州看看。
不過當他們來到新滄州城,見識到了那樣一座傳說中如同汴京一般的宏偉繁華的光鮮之城後,他們動心了,拖家帶口的來到滄州,然後第一個新年他們就收到了新宋國主賜予他們的禮物:一隻雞和一隻鴨,如果沒有土地,還附送三袋大米。
隻需要在衙門登記一下,那些普通人便可以擁有滄州的戶口,這種登記在冊的戶口冊比大宋的名冊要精致的多的多。
紅色的封皮,打開之後,裡麵是一頁頁厚實綠色的紙張,上麵用著蠅頭小楷記錄著家戶情況,而且還會發一種印著自己模樣的身法卡片,這種卡片被新宋官衙的人稱為‘身份證’摸上去感覺非常順滑,在見識到這種新宋居民身份證後,更是有許多人不顧路途遙遠,就為了得到這樣一張身份證明。
一時間,成為新宋國民已經是河北之地人人趨之若鶩之勢。
但是有人發財自然就有人眼紅。
大宋本地的官員就是眼紅的那樣一批人。
之前新宋國宣布建國之時,散布報紙,大宣天下,並且號召有誌之士前來滄州共謀大事,這把周圍州縣的知州和官員們嚇個半死,他們生怕突然有一天,這個新宋政權就率領著大軍攻打各處的官府,然後殺人放火鬨起義。
萬幸的是,這個新宋國建國之後,隻盤踞在滄州一處,絲毫沒有對外擴張的打算,周圍的州縣雖然畏懼其武力,但也不敢擅離職守,隻好觀望著滄州發生的變化。
但隨著薑胤朝滄州持續不斷的輸入現代物資,滄州的優勢便開始持續顯露出來。
先不說商業繁榮,也不說城市宏偉,單說糧食這一塊,就能讓周邊各縣的百姓眼饞不已。
大宋雖然建國了十幾年,這十幾年也算是風調雨順,但是百姓們的日子著實算不上富裕,在繳納了賦稅之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大多都是勉強糊口而已,溫飽都算不上。
但是薑胤從現代一下子運了三十萬噸糧食之後,滄州的糧價暴跌的程度比老百姓們的眼皮還快。
一天一跌的糧價讓很多老人都驚呼大同已至。
這些古代人哪裡能想象的到後世屯糧食的手段,後世僅江南一處一年生產的糧食,便夠大宋全部人口吃上三年。
後世囤積的糧食也古人是難以想象的,進入二十一世紀,僅中國屯糧的速度,每年即便朝國外出口上百萬噸,每年仍要銷毀數十萬噸陳糧。
這些陳糧或許都已經存放了十數年,實在是不能作為食物,最終會被統一銷毀,但是這一丁點的損失完全不會影響到後世糧食的生產情況。
因為後世生產的糧食實在是太多了,為了惠及農民,政府會統一以較高的價格收購農民手中的糧食,一部分作為儲備物資,另一部分作為市場流通。
僅僅那一部分儲備的糧食,每一座城市的周圍都會有這樣的一座糧倉,這樣的大型糧倉的規格是,即便是這個城市沒有任何生產糧食的途徑,這裡的糧食也都足夠這個城市中的百姓活上二十年。
如此手趣÷閣,在古人眼中已經是通天的手段。
因為便宜的糧價,越來越多的百姓前往滄州采購糧食,一開始僅僅是滄州周邊的幾個縣,隨後逐漸發展到了周邊各州的縣區,到了最後,連各州的州府都開始有百姓陸陸續續前往滄州買糧。
糧食的對於大宋百姓的誘惑是巨大的,新宋政權頒布的新宋國民書中說道,隻要成為新宋國民,便能永久享受這種低價購買糧食的特權。
而成為新宋國民,隻需要有一民滄州本地人做保,然後帶上家室在滄州選址定居,即可獲得滄州的身份證。
這下子,便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拖家帶口的朝滄州搬遷,還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每天在去往滄州的官道上,都有數不清的百姓,或騎著馬車,或推著推車,富裕點的有牛車,貧窮些的就背上個布包用腳走路。
短短三月的時間,滄州周圍的百姓人口激增,幾乎每一塊土地都被征用,就連一些山上的貧瘠土地都被人給占了當成居所。
還有許多百姓也想要去滄州,他們也想成為新宋國民,享受那種低價購買糧食的好處,可是他們卻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離開,就比如地主階級,他們在其他州縣已經有了大量土地,生活過的也還算是不錯,雖然低價的米糧很是誘人,但這並不能讓他們放棄一切前往滄州。
另一些人就是大宋的官員,這些人早就看不慣新宋國的手段,他們一邊羨慕著滄州低價的糧食,一邊不斷的責罰自己治下的百姓朝滄州投奔。
他們已經多次上書,請求朝廷派兵把這個偽朝給剿滅,以免周遭的州縣繼續遭到禍害,可是音信進入朝廷,就如同泥牛入海,一絲音信都沒有。
多次之後,他們也就放棄了,隻好更加嚴懲治下百姓私自前往滄州,就連做生意的商隊都收到了限製,這樣勉強減緩了一些百姓朝滄州遷徙的勢頭。
但是他們這麼做也徹底的激怒了那些希望過上好日子的老百姓,一時間周遭各州縣的官民矛盾都不斷激化,百姓看不慣這些不放行的大宋官員,大宋官員看不慣這些吃裡扒外的百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