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08節 禮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孔子說:國君在祭祀的前十天內,頭七天散齋,後三天致齋;又侍奉一人作為屍(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大夫、士遇到他都要回避。這是教導人們要對神恭敬。醴(lǐ)酒放在室內,醍(tí)酒放在堂上,澄酒放在堂下,味薄的放在上麵,味厚的放在下麵,這是教育人們要知道尊卑。接著祭祀剩下的酒肉,聚集全族的人會餐,這是教育人們要和睦相處。所以堂上的人把室內的人作為楷模,堂下的人又以堂上的人作為楷模。《詩經》上說:禮儀都合乎法度,談笑也很有分寸。

孔子說:行賓禮時,每逢進門、升堂都要互相謙讓;而行喪禮時,每一個儀式的完成,都意味著死者離家更加遙遠。人死以後,首先是在室中浴屍,接著是在南窗之下飯含,然後在門內舉行小斂,在東階舉行大斂,在西階停殯,把靈柩遷到家廟之中舉行祖奠,最後葬在墓穴,借以表示死者離開生者愈來愈遠了。殷人在墓地上吊慰死者家屬,周人是在死者家屬從墓地返回家中以後才進行吊慰問,這是教育人們不要忘記死者。孔子說:死是人生的最後一件大事,周人的送死之禮比較完備,所以我讚成周人的辦法。用這種辦法來規範人們,諸侯還有死了以後不能如期下葬的。

孔子說:葬畢回家以後,孝子還堅持從西階升堂,在賓位受吊。這是教育人們不要馬上忘記親人。所以,魯國的《春秋》在記載晉國的喪事時說:晉國大臣裡克殺死了晉國國君的兒子奚齊,及其國君卓。用這種方法教育人們,還有兒子殺死他父親的。

孔子說:用孝道來侍奉國君,用悌道來侍奉尊長,這是教育人們對上不要懷有二心。所以,國君之子在國君健在時不謀求任何官職,隻有在代替國君占卜時才可以自稱國君的副手。父親死了守喪三年,國君死了也守喪三年,這是向百姓表示,國君的尊嚴和父親完全一樣,毋庸置疑。

父親健在之時,做兒子的就不敢認為身體是自己的,也不敢置備私產,這是教育人們要知道上下尊卑。所以天子在四海沒有作客的禮儀,因為沒有哪個人敢當他的主人。所以國君到了臣下家裡,升自主階,在堂上即位,這是教育百姓不要把家就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健在,向彆人贈送東西,小件東西還可以,像車馬那樣的大件就不可以,這是教育百姓不敢自作主張。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忘掉父母和對國君懷有二心的。

孔子說:相見之禮,是在行過相見之禮以後才奉上見麵的禮物。之所以要這樣做,是要教育百姓先做事情而後接受俸祿。先奉上見麵的禮物然後再行相見之禮,就會導致百姓產生貪財之心。不加辭讓,見禮就收,就會導致百姓相爭。所以,君子在有人饋贈禮物時,如果自己不能接見,就不接受對方的禮物。《易經》上說:不耕而獲,不開荒而得到良田,凶。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看重利祿而輕視做事的。

孔子說:君子不把利益全部占有,要給百姓留下一部分。《詩經》上說:那裡有遺留下來的禾把,這裡有撒在地上的禾穗,這是讓寡婦們隨意揀拾的。所以君子當官就不種地,田獵就不打魚,一年四季有啥吃啥,不追求山珍海味,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狗。《詩經》上說:采薪又采菲,葉子已摘走,不要連根取。昔曰山盟莫相忘,與你生死不分離。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因為忘義爭利而喪身的。

孔子說:禮可以用來防止人們的貪淫好色,強調男女有彆,使其避免嫌疑,並成為人們遵守的紀律。所以,男女之間沒有媒妁就不得交往,不下聘禮不得相見,就是擔心男女無彆才做出這種規定。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人們還有私自結合的。《詩經》上說:砍柴靠什麼?沒有斧頭就辦不到。娶妻靠什麼?沒有媒灼辦不成。種麻靠什麼?必須整理田畝。娶妻靠什麼?必先察告父母。

孔子說:娶妻不娶同姓之女,這是為了強調同姓不婚。所以娶妾的時候,如果不知道妾的姓,就應該占卜一下,看看是否適宜。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召公竟然還娶和魯國同姓的吳國女子作為夫人,以至於魯國的《春秋》在記載昭公娶婦人這件事時,不得不隱去夫人的姓,而隻說是來自吳國;到她死時,又不得不隱去她的姓,而隻說是孟子卒。

孔子說:按照禮的規定,不是祭祀的時候,男女之間不互相敬酒。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陽侯還殺掉繆侯而且霸占了他的夫人。從那以後,兩君相見的大饗,就廢除了婦人必須參加的禮節。

孔子說:對於寡婦的兒子,如果不是看到他很有才能,就不和他交朋友,因為君子要遠避嫌疑。所以朋友互相往來,如果男主人不在家,又沒有死人、生病等重大事情,就不進他家的門。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人們還好色超過了好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