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節 孔子閒居
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05節 孔子閒居,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所以,君子做事,沒有一件不合乎禮的要求。客人剛一進門就鐘鼓齊鳴,這是表示歡迎之情。歌工升堂合唱《清廟》,這是表現文王的崇高德行;管樂隊在堂下奏起《象》這首樂曲,這是表現武王的偉大功業。所以古代的君子要互相溝通感情,根本就用不著說話,隻要通過行禮奏樂就可以表達意思了。
孔子說:所謂禮,就是道理;所謂樂,就是節製。沒有道理的事君子不做,沒有節製的事情=君子不做。如果不能通過《詩經》言誌,在禮節上就會出現差錯;能行禮而不能用樂來配合,禮就顯得單調呆板。如果道德淺薄,即便行禮也隻是一個空架子。孔子又說:各種製度是由禮來規定的,各種文辭上的修飾也是由禮來規定的,但要實行起來,卻是非人不可呀!
子貢又離席發言說:請問夔(kuí)這個人是不是隻懂得樂而對禮一竅不通呀?孔子回答說:你問的是古代的那個夔嗎?須知古代的人是把精於禮而不精於樂的人叫做素,把精於樂而不精於禮的人叫做偏。夔這個人隻不過是在樂的方麵的造詣比在禮的方麵的造詣高一些罷了,所以隻傳下來一個精通音樂的鳴聲,須知那是根據古人的標準來說的。
子張問到如何從政,孔子說:師(子張名師,字子張)啊,你往前邊走,聽我給你說!君子從政,不過是首先自己在禮樂方麵精通,然後再拿來付諸實行罷了。子張似乎沒有聽懂孔子的意思,就又接著發問。孔子於是繼續說道:師,你以為隻有鋪設案幾筵席,升堂下堂,獻酒進饌(zhuàn),舉杯酬醉,這樣做了才算是禮嗎?你以為隻有在位置上晃來晃去,揮動羽龠(yuè),敲鐘擊鼓,這樣做了才算是樂嗎?其實,說到就能做到,這就是禮,做起來又使人感到快樂,這就是樂。君子隻要在這兩點上狠下功夫,不需要多麼費勁,天下就會太太平平的。
於是諸侯來朝拜,萬物各得其所,百官無不恪儘職守。禮得到了重視,這就是百姓們為什麼得到了治理;禮被扔到了一邊,這就是百姓們為什麼作亂。舉例來說,屋室有房室和台階之分,坐席有上下之分,乘車有左右之分,行路有先後之分,站立要各就其位。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如果屋室沒有房室和台階之分,堂和室就混亂了;如果席位沒有上下之分,座位就混亂了;如果乘車沒有左右之分,車上的位置就混亂了;如果行路不分先後,道路就混亂了;如果站立沒有順序,誰的位置在哪裡也就混亂了。
從前聖明的帝王和諸侯,分彆貴賤、長幼、遠近、男女、內外的界限,使他們不敢互相逾越,用的都是這個辦法啊!三個學生聽了孔子的這一番高論,心中豁然開朗,好像瞎子重見光米昂一樣。
*********
(29)孔子閒居
孔子在家休息,子夏在旁邊侍立。子夏問道:請問《詩經》上所說的“平易近人的君王,就好比百姓的父母。”那怎樣做才可以叫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回答說:說到百姓的父母,他必須通曉禮樂的本源,達到五至,做到三無,並用來普及於天下;不管任何地方出現了災禍,他一定能夠最早知道。做到了這些,才算是百姓的父母啊!
子夏說:什麼百姓的父母,學生已經領教了。再請問什麼叫做五至:孔子回答說:已經有愛民之心至於百姓,就會有愛民的詩歌至於百姓;已經有愛民的詩歌至於百姓,就會有愛民的禮至於百姓;已經有愛民的禮至於百姓,就會有愛民的樂至於百姓;已經有愛民的樂至於百姓,就會有哀民不幸的心至於百姓。哀和樂是相生相成。這種道理,瞪大眼睛來看,你無法看得到;支起耳朵來聽,你無法聽得到;但君王的這種思想卻充塞於天地之間。這就叫做五至。
子夏說:什麼是五至,學生已經明白了。再請問什麼叫做三無?孔子回答說:沒有聲音的音樂,沒有喪服的服喪,沒有形式的禮儀。這就叫做三無。子夏說:什麼是三無,我大體上已經懂了,再請問什麼詩最近乎三無的含義?孔子回答說:“夙夜謀政,誌在安邦”,這句詩最近乎沒有聲音的音樂;“儀態安詳,無可挑剔”,這句詩最近乎沒有形式的禮儀;“看到他人有災難,千方百計去支援”,這句詩最近乎沒有喪服的服喪。
子夏說:您這番話太偉大了,太美妙了,太有哲理了!是不是話說到這裡就算到頭了呢?孔子說:怎麼會呢?君子在實行三無的時候,還有五起呢。子夏說:五起怎麼講?孔子說:第一,沒有聲音的音樂,百姓不違背國君的心願;沒有形式的禮儀,國君的態度從容不迫;沒有喪服的服喪,設身處地的同樣非常悲傷。第二,沒有聲音的音樂,心願已經滿足;沒有形式的禮儀,態度恭恭敬敬;沒有喪服的服喪,愛心延及四方各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