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34節 禮的核心是誠,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禮在有的時候又是用樸素為貴。例如,祭天時天子所穿的大裘不叫露出來,在父親的麵前不須裝模作樣,天子所用的大圭不加任何雕琢,作為上等祭品的肉汁不加任何調料,祭天用的大路樸素無華,上麵隻鋪一層蒲席,牛形的酒樽是用粗布覆蓋,勺子也隻用本色的木頭來做。這是以樸素為貴的例子。

孔子說:禮,不可以不加以審察。禮有種種不同,該減少的不能增加,該增加的也不能減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禮要注意相稱。禮之所以有多、大、高、文作為貴重,原因就在於它是存心向外界炫耀的。王者的道德發揚,普及萬物,統領的事情又千頭萬緒,無所不包,像這樣,能不以多、大、高、文為貴嗎?所以君子就樂於向外界炫耀。禮之所以有以少、小、下、素為貴,原因就在於它是存心表示內宰之德的。內在之德所具有的密致精微程度,邊關天下所有物品,沒有一件可以與之匹配的,這樣的話,能不以少、小、下、素為貴嗎?

所以君子就格外注意內心的修養。古代的聖人,既注重內心的修養,也樂於對外的炫耀,有時候以少、小、下、素為貴,有時候又以多、大、高、文為貴。所以先王在製禮時,該少的不能讓多,該多的不能讓少,追求的目標就在於一個相稱。由此看來,大夫以上的貴族用太牢作為祭品,和身份相稱,這就叫合禮;士用太牢作為祭品,和身份不相稱,這就叫盜竊。管仲身為大夫,卻使用鏤花鑲玉的簋(guǐ),係著朱紅的帽帶,供人居住的房間鬥拱上雕刻著山圖案,梁上的短柱刻著水草,君子認為這是過分,用了天子諸侯之禮。

齊國的晏子也是大夫,他祭祀祖先時用的豬蹄膀太小,連一平碗也不到,穿戴著洗過的舊衣帽就去朝軍,君子認為這是小氣,不合乎大夫的身份。由此看來,君子行禮,不可以不慎重。因為禮是規範人們生活的綱紀,如果綱紀散亂,那麼人們的生活也就亂套了。孔子說:作為一個知禮的人,打仗會必勝,祭祀必定得到保佑,就是因為他深刻領會了禮要相稱的道理。

君子說:祭祀的本意在於思親,不在於祈福;祭祀都有一定的時間,不能說提前舉行就好;祭祀用的禮器玉帛都有一定的規格,不能一味追求高大;舉行冠禮、婚禮,祭告祖先是應該的,但也不須為此而另行祭祀;祭祀所用的犧牲不可以全都追求肥大,貢品也不可以全都追求數量。孔子說:臧文仲怎麼能說是懂禮的人呢?夏父弗綦(qí)顛倒了宗廟祭祀的順序,他作為四朝元老也不加以阻止。而且在灶神麵前舉行燔柴之祭也做得不到位。要知道灶神是一位發明了炊器的老婦,在祭祀灶神時,隻要把貢品放在盆裡,酒放入瓶內就行了。

所謂禮,就好比是人的身體。身體如果有了缺陷,君子就把他叫做殘疾人。禮如果用得不當,就好比人體有殘疾一樣。禮有時以大、以多為貴,有時以小、以少為貴,有時以高、以紋為貴,有時以素以下為貴。以大、以多為貴的就不可以隨便減少,以小、以少為貴的就不可以隨便增加,以高、以紋為貴的就不可以隨便遮掩,以素、以下為貴的就不可以隨便裝飾和加高。

所以,雖然禮的綱要有三百條,禮的細則有三千款,但它們追求的都是一個誠字。這就像人要進屋,沒有卜筮從門而入一樣。君子對於禮的態度,有時候是通過貴少、貴小、貴下、貴素而表達誠意,有時候是通過貴多、貴大、貴高、貴紋來表達誠意。君子在具體行禮的時候,有時是放任感情毫不掩飾,有時是情感服從理智,有時是不分貴賤,上下一樣,有時是按照順序遞減禮數,有時是取物於上而普施於下,有時是根據推理而提高規格,有時是效法天地而紋飾至極,有時是效法天地而紋飾有限,有時是卑賤的人沿襲采用高貴之人的禮也不犯忌諱。

夏商周三代的禮都貫穿著一個誠字,民眾共同遵循。從形式上看,有的崇尚黑,有的崇尚白,夏代開始創立,殷代有所因循。例如,在祭祀的過程中,在夏代屍室中是立著的,在殷代則室中是坐著的,周代的屍也是室中坐著,而且凡是助祭的人都可以告訴屍如何保持威儀和勸屍飲食,並沒有固定的人選,這種禮數是從殷代學來的,甚至誠之道也是一樣的。不過,周代有六屍依次相互勸酒的儀式,這是殷代所沒有的。所以曾子說:周代的六位屍互相勸酒,就好像眾人湊錢喝酒一樣。

古代的哲人講過:用接近現代人情的東西作為祭品,並非最高貴的祭品。例如祭祀至高無上的天是用牲血作為祭品,合祭列祖列宗是用生肉,祭祀社稷是用半生不熟的肉,祭祀小的鬼神是用熟肉。熟肉是接近當今人情的祭品,但並不高貴。最高貴的倒是牲血。所以君子對於禮,並非一時衝動來表達自己的敬意,二是有所效法於古人。所以兩國國君相見,賓主都要各自安排七個隨從傳話,不然的話就顯得太簡單了;客人要三次向主人表示不敢當,主人要三次讓客人先進入,然後才登堂,不然的話就顯得太急促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