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2節 大射禮的意義,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主人清洗爵,從西階登上正堂,在東階上獻給庶子,如同獻士的禮儀。都獻過之後,主人走下正堂清洗酒爵,然後在東階上獻給左右正和內小臣,如同獻給庶子的儀節。

之後就會不計算爵數的暢飲。士人有拿著美酒的,有拿著方壺的,拿著美酒的斟酒進獻國君,國君不拜接受。拿著方壺的斟酒,國君命令賜予某人,就把酒進獻給某人。接受賜予的人站起來,接受酒爵,走到席位西邊放下酒爵,行兩次跪拜禮,國君回拜兩次。接受賜爵的人拿著爵,入席坐下,等待國君喝完爵中的酒,然後才能飲。拿著美酒的士接過國君的酒爵,斟酒,放回國君的席前。接受賜爵的人站起來,把酒爵交給拿方壺酒的人,拿方壺酒的人於是斟上酒,勸酒。隻有在國君那接受酒爵的人行拜禮。

最後,接受酒爵的人站起來,在西階上向士敬酒。士登上正堂,大夫不行拜禮而飲酒,在爵中斟滿酒。士不行拜禮接受酒爵,大夫入席,士依次斟酒勸酒,也和大夫一樣。國君命令撤去遮蓋酒壺的巾,主賓以及諸公卿大夫都走下正堂,在西階下麵朝北,把東作為首位,行兩次跪拜禮。國君命令小臣正辭謝,國君回拜,此時大夫都避開。主賓、諸公卿大夫登上正堂,返回原位。士結束勸酒,如同開始一樣。歌唱、吹奏、交替合奏無數。

到了夜晚,庶子在東階上拿著火燭,司宮在西階上拿著火燭,甸人在鐘體拿著大火燭,閽(hūn)人在門外拿著火燭。主賓醉了,麵朝北坐下,拿取他的乾肉走下正堂,同時樂曲《陔》奏起。主賓所拿的乾肉在門內屋簷處賜予掌管鐘鼓的人,然後出門。卿大夫都隨著主賓出門,國君不送。國君進入後,奏樂曲《驁》。

*********

古代的射禮有4種,分彆是大射禮、燕射禮、賓射禮和鄉射禮。大射禮是天子、諸侯祭祀前選擇參加祭祀人而舉行的禮儀。唐代以後算為軍禮,是國家的事務。宋代重新恢複為嘉禮,大多用於皇帝宴飲之時。明太祖重新把大射禮定為軍禮,參禮的人除了皇帝以外大多數是有品級的官員,之後優秀的貴族子弟和地方俊秀也可以參加。

射禮,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禮儀,從先秦時期到宋明時期,無論是國家層麵的大射禮,還是民間主導的鄉射禮,一直延續,生生不息。《禮記》中記載:男孩子出生以後,要讓射人用桑木做成的弓射出6支蓬草之箭:一箭射天,一箭射地,其他四箭分彆射東南西北,表示敬天敬地,威服四方;有天地四方的雄心大誌,乃是男子分內之事;所以一定要立下這樣的雄心大誌,然後才敢享用穀物,這就像是先乾活而後吃飯那樣。

《禮記》中說道:比賽射箭這件事,其中含有求仁之道。射箭時先要求自己心平氣和、身體端正,自己做到了心平氣和、身體端正之後,才開始射箭;射箭如果沒有射中目標,不應該埋怨勝過自己的人,而應該回頭檢查一下自己。

射禮是中華禮儀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中華民族氣質、性格、思想的重要表達載體,是華夏獨特的人文景觀。射禮中有大量的華夏文明精華沉澱,講究謙和、禮讓、莊重。提倡“發而不中、反求諸己”,重視人的道德自省。射禮本質上是一種健康道德的巧妙導引方式,華夏民族寓德於射,寓禮於射、寓教於射。

大射禮是4種古射禮之一,大射禮是天子、諸侯祭祀前選擇參加祭祀人而舉行的禮儀。周代射禮的製度非常詳儘,兩漢以後,射禮逐漸簡化,唐開元年間,新定儀式,將大射禮列為軍禮。唐玄宗時期,舉行大射禮的次數很多。宋朝時,禮部官認為舊禮過於繁瑣,依照唐朝時的禮儀多有修訂,但是使用並不多。到了明代,禮部官員斟酌古今,雖然重新議定大射之禮,但是真正舉行的大射禮卻是鳳毛麟角。

(8)聘禮

《聘禮》記述的是諸侯之間相互聘問的禮儀,對出聘前的謀事、命使、準備禮物、主賓受命、祭告父廟等禮節儀式作了詳細說明;接著記述過邦借道、預習威儀、至境迎入、入境展幣、主國郊勞、致館設飧等禮儀;然後詳細說明了如何行聘享之禮,主君如何禮賓,如何做寺人拜訪,君、卿有故拜見該如何進行,主國的國君、卿如何勞賓、饗賓、食賓、贈賓,主賓如何歸國返命;如果聘問過程中遇到喪事應該如何處理等事務。

聘禮的禮儀是這樣的。國君和三卿謀議聘問的事情,於是任命卿為主賓。主賓行兩次跪拜禮辭讓,國君不準許,禦史退回原位。謀議完出使之事,同時像任命主賓一樣任命主賓的高級助理上介。宰讓司馬任命屬官眾介,眾介都接受命令,不推辭。

宰寫下行聘禮的數目,命令宰夫讓眾多官吏準備。到出使的前一天傍晚,陳列禮物。主賓穿上朝服,率領眾介,傍晚拜見國君。掌管館舍的官人在寢門外鋪幕。準備聘禮的人陳列禮物,獸皮,頭朝北,把西邊作為首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