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節 文王何以安四方
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9節 文王何以安四方,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棫樸》:周文王如何安四方
山林茂盛,百姓才能不愁薪柴;賢人眾多,國家才能興旺富強。棫樹和樸樹,在這裡比喻賢人,周文王有德,氣度非凡,才使得國士歸附,上下得體。周文王出征,六師之眾自覺跟隨。銀河在天,寬廣無邊,就像周王的德行一樣,惠澤萬民。文王深謀遠慮,培養人才,百姓祝願他萬壽無疆。精雕細刻到了極致,它的外表一定是最美的,純金碧玉到了極致,才是最好的質地。周文王既有美好的裝飾,又有優秀的內質,而且勤勉不已,所以能治理好四方。
棫樹樸樹多茂盛,砍作木柴祭天神。周王氣度美無倫,群臣簇擁左右跟。
周王氣度美無倫,左右群臣璋瓚捧。手捧璋瓚儀容壯,國士得體是賢俊。
船行涇河波聲碎,眾人舉槳齊劃水。周王出發去遠征,六軍前進緊相隨。
寬廣銀河漫無邊,光帶燦爛貫高天。萬壽無疆我周王,培養人才謀慮全。
琢磨良材刻紋花,如金如玉品質佳。勤勉不已我周王,統治天下理國家。
《旱麓》:周文王用人
旱山的山腳下長滿茂密的榛樹和楛樹,樹木之所以如此茂盛,是因為得到了雲雨的潤澤。周族百姓可以享受和樂的生活,是受到了文王德行的教化。君王因為和樂平易而得福,得福而更加的和樂平易。祭祀時,白玉黃酒相互映襯,色彩鮮明,周文王通過虔誠地祭祖而得福。他懂得培養人才的重要性,“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文王讓優秀的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才智。和樂平易的的君主,怎麼可能不培養新人,讓他們發揚光大祖輩的德業呢!
祭祀的現場,斟酒於圭瓚,鋪白茅於神位前,把酒澆在茅上,酒滲入茅草中,就像神飲用了一樣。同時,宰殺紅色的公牛作為犧牲。人們將柞樹和棫樹的枝條砍下來,堆在祭台上作為柴火,將玉帛、犧牲放在柴堆上焚燒,縷縷煙氣升騰天空,象征著與天上神靈的溝通,將世人對神靈虔誠的崇敬之意、祈求之願上達。對於這樣的君民,上天與祖宗先王的在天之靈自然會賜以景福的。生長茂密的葛藤在樹枝樹乾上蔓延不絕,就像上天將永久地賜福給周族的君民一樣。
這是一首在大型宴會上唱的雅歌,是一首歌頌周文王祭祖得福的詩歌:
瞻望那邊旱山山底,榛樹楛樹多麼茂密。和樂平易好個君子,求福就憑和樂平易。
圭瓚酒器鮮明細膩,金勺之中鬯酒滿溢。和樂平易好個君子,天降福祿令人歡喜。
老鷹展翅飛上藍天,魚兒搖尾躍在深淵。和樂平易好個君子,怎會不去培養青年。
清醇甜酒已經滿斟,紅色公牛備作犧牲。用它上供用它祭祀,用它求取大的福分。
柞樹棫樹那麼茂盛,百姓砍來焚燒祭神。和樂平易好個君子,神靈要來把你慰問。
葛藤一片到處長滿,蔓延纏繞樹枝樹乾。和樂平易好個君子,求福有道不邪不奸。
鬯(g)
《思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周室三母——文王的祖母太薑、文王的生母太任和文王的妻子太姒。文王之所以可以成為聖人,是因為他的母親也是一位賢母。文王孝敬祖先,傳統美德在文王身上得到了完滿的體現,因此祖先無怨無痛,保佑文王。文王對妻子以身作則,使得妻子也像自己那樣為德所化;然後文王又表率於兄弟,使得兄弟也為德所感化;最後,這種德行推及到了家族邦國中去。這大概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表達的意味。
文王在家庭和宗廟中,處處以身作則,為人表率。不要說因為這裡光線昏暗就沒有人能看見我,然後就可以肆意妄為。鬼神之妙,就在於無物無體,無處不在,暗處也是會有鬼神監臨的。也就是說,文王即使深處在幽隱之處,也是小心翼翼,而不是為所欲為,因為他覺得再幽隱的地方也是有神靈的眼睛在注視著。文王保持自己美好的節操,可謂是孜孜不倦。
如果以上說的是文王的修身,那麼我們可以再來看看文王的治國。文王好善修德,所以天下太平,外無西戎之患,內無病災之憂。就是從來都沒有聽說過的事,在處理起來也是合乎法度的。雖然沒有進諫的人,文王依然是可以聽取到善言。文王又勤於培養人才,保證了文王美德的薪火相傳。
雍容端莊是太任,周文王的好母親。賢淑美好是太薑,王室之婦居周京。太姒美譽能繼承,多生男兒家門興。
文王孝敬順祖宗,祖宗神靈無所怨,祖宗神靈無所痛。示範嫡妻作典型,示範兄弟也相同,治理家國都亨通。
在家庭中真和睦,在宗廟裡真恭敬。暗處亦有神監臨,修身不倦保安寧。
如今西戎不為患,病魔亦不害人民。未聞之事亦合度,雖無諫者亦兼聽。
如今成人有德行,後生小子有造就。文王育人勤不倦,士子載譽皆俊秀。
《皇矣》:一部周族的周原創業史
這是一首周部族的開國史詩,前半部分重點寫的是古公亶父、大伯、王季的事跡,後半部分主要寫周文王,歌頌他的豐功偉績。其中重點描繪了文王伐密、伐崇的兩場戰爭,頌揚了王季、文王父子二人領導的周部族,通過戰爭不斷擴張領土,逐漸發展強大,為滅商奠定基礎的曆史過程。
西周為天命所歸,古公亶父經營岐山、打退昆夷,王季繼續發展,文王伐密、滅崇,這些都是周部族得以發展、得以滅商建國的重大事件。古公亶父、王季、文王,都是周王朝的開國元勳,對周部族的發展和周王朝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周人原本是一個遊牧民族,居住於今天的陝西、甘肅接境一帶。傳說,後稷做了帝堯的農師,開始以農桑為業,並初步建國。到了第四代公劉之時,又舉族遷往豳地,開始進行耕種生活。他們開荒定居,周部落更加的興旺和發展。第十三代為古公亶父,因為經常受到戎狄、昆夷的侵擾,所以又遷居於岐山之下的周原。周部族在周原開荒墾田,營建宮室,修建城郭,發展農業,使得周部族日益強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