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4節 遠望當歸長歌當哭,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國風·魏風

《魏風》是魏國境內的民歌,一共有7首。魏是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小國,故址大概在今天的山西芮城。春秋時期,公元前661年,魏國被晉獻公所滅,晉獻公把魏國這塊土地封給了晉國的大臣畢萬。畢萬去世後,他的子孫根據封地稱自己為魏氏,魏氏也成為了後來戰國七雄中的魏國先祖。《魏風》中的魏國是指春秋時代的古魏國,不是指後來戰國時代的魏國。

春秋時期的古魏國與晉國相鄰,春秋之初,秦國向東擴張領土,占領了西周的王畿故地,魏國在西麵又與秦國接壤,因此它常常受到晉國和秦國的侵奪。在這種情況下,魏國的統治者既要擴張軍備,又不肯克製自己的奢侈生活,因此國內的百姓飽受沉重的經濟剝削和兵役負擔。我們能看到的現存的魏詩雖然不多,但人民反對剝削和兵役的呼聲卻是非常高的。除此之外,在《魏風》中我們還可以聽到一些有識之士憂國憂時的嗟歎。

《魏風》中的7首詩歌分彆是《葛屨》《汾沮洳》《園有桃》《陟岵》《十畝之間》《伐檀》《碩鼠》。下麵,就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魏風》吧!

《葛屨》(jù):可恨的女主人

縫衣女因為受到女主人的虐待而心生不滿,無處發泄之餘,於是她寫了首詩歌來加以諷刺。

天氣已經轉冷了,但她的腳上仍然穿著夏日的涼鞋。女主人對她虐待又吝嗇,導致她不僅受凍,而且還經常挨餓,以至於她雙手纖細,瘦弱無力。儘管如此,她還是不得不為女主人縫製新衣服。自己還在受著凍,所做的新衣服不但不能穿在身上,還要服飾他人試穿,這是何等的淒慘!女主人富有而傲慢,她穿上縫衣女辛苦縫製而成的新衣後,連看都不看她一眼,還故作姿態地拿起簪子自顧梳妝打扮起來,這樣的舉動讓縫衣女更加的憤慨甚至難以容忍。

腳上這一雙夏天的破涼鞋,怎麼能走在滿地的寒霜上?可憐我這雙纖細瘦弱的手,又怎麼能替彆人縫製衣裳?做完後還要提著衣帶衣領,恭候那女主人來試穿新裝。

女主人試穿後覺得很舒服,卻左轉身對我一點也不理,又自顧在頭上戴象牙簪子。正因為這女人心腸窄又壞,所以我要作詩把她狠狠刺。

《汾沮洳》:勞動人民的愛歌

汾水就是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水兩岸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孕育了燦爛深厚的民族文化。汾水兩岸一代又一代的勞動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傳承著一個民族的曆史。“美如玉”讚美了勞動人民的節儉、勤勞、美好的品格和自食其力的高尚情操,“公族哪能比得上”諷刺了品質低劣、遊手好閒的精英權貴的寄生蟲嘴臉。

一位癡情的女子,無論乾什麼活兒,也無論在什麼時間和什麼地點,她總是思念著自己的意中人,這足可以看出她一往情深的程度了。在女子眼中,那位男子美得像怒放的鮮花,容光煥發,有美玉般的光彩。男子在這位女子心目中的地位,是那些“公路”、“公行”、“公族”等達官貴人望塵莫及的。

於是女子深情地唱起了讚歌:

在那汾水低濕地,來此采莫心歡喜。瞧我那位意中人,英俊瀟灑美無匹。英俊瀟灑美無匹,公路哪能比得上。

在那汾水河流旁,來此采桑心歡暢。瞧我那位意中人,貌若鮮花朝我放。貌若鮮花朝我放,公行哪能比得上。

在那汾水彎彎處,來此采蕒心歡愉。瞧我那位意中人,儀表堂堂美如玉。儀表堂堂美如玉,公族哪能比得上。

《園有桃》:沒人了解真苦悶

一位士大夫,他對自己所在的魏國並不滿意,因為這裡沒有人了解他,而且其他人還經常指責他高傲和反複無常。因此他在憂憤無處派遣的時候,隻得長歌當哭,聊以**。最後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隻能置一切於不顧,不再掛念思索了。

桃樹和棗樹所結的果實尚且可供人食用,味美又可飽腹,而自己卻沒有用處,不能把自己的才華貢獻出來,做一個有用之人,這讓他心中總是鬱鬱不平。他無法解脫自己心中的苦悶,隻能放聲高歌。他選擇暫時離開自己生活的這個城市,到彆處走一走,看一看。或許是為了排解憂愁,又或許是想更謀出路,至少要換一換這種不愉快的環境。在這位士人的眼裡,大概是“天下皆醉我獨醒”,因為他的思想,他的憂慮,特彆是他的行為,彆人根本無法理解,因此造成了很多的誤會,他隻能有時長歌,有時放浪行遊了。他感到非常的委屈,卻因為無法表白自己的心跡而無可奈何。“難道是他們說得對,我到底該怎麼辦”,此時士人的心中擁有無人能理解的痛苦和矛盾。

他以有識之士自居,自信自己所思慮與所作為的事情是正確的,因而悲傷的隻是世間沒有知己而已,所以他表現出深深的孤獨感。其實他的期望並不高,隻是想讓世人理解他而已。然而,連這個基本的要求都沒有一丁點希望。

他還能怎麼辦呢?隻能用不去想來安慰自己了:

園中桃樹壯,結下桃子鮮可嘗。心中真憂悶,姑且放聲把歌唱。有人對我不了解,說我士人傲慢太驕狂。那人是對還是錯?你說我該怎麼做?心中真憂悶,還有誰能了解我?還有誰能了解我,何必掛念苦思索。

園中棗樹直,結下棗子甜可食。心中真憂悶,姑且散步出城池。有人對我不了解,說我士人多變不可恃。那人是對還是錯?你說我該怎麼做?心中真憂悶,還有誰能了解我?還有誰能了解我,何必掛念苦思索。

《陟岵》(hù):千古羈旅行役詩之祖

常言說得好:遠望可以當歸,長歌可以當哭。遠在他鄉服役的征人,如果不是特彆地想念親人,是不會登高望鄉的。而這位征人,登上高高的山崗,遠望父親、遠望母親、遠望兄長,這份真摯的情感,實在是打動人。他甚至進入了這樣的一個幻想:在他登高思親的時候,家鄉的親人此時此刻也在登高思念著自己,並在他耳旁響起了親人們一聲聲體貼艱辛、提醒慎重、祝願平安的囑咐和叮嚀。這不是他主觀的刻意想法,而是情至深處的自然表現。在這一聲聲親人想念自己的設想中,包含了多少嗟歎,多少叮嚀,多少希冀,多少期盼,多少愛憐,多少慰藉。羈旅之人,思親之心。

再仔細聽,父親囑咐他不要永遠地滯留在他鄉,這樣的語氣是厚重的,但仍不失父親的曠達;母親叮嚀自己的小兒子不要拋棄親娘,表現出難以割舍的母子之情;還有自己的兄長,直言祈禱自己的兄弟不要屍骨埋在他鄉,這雖然是脫口而出,但卻表現出了強烈的手足深情,表現了對青春生命的愛惜和珍惜。

征人登高歌唱:

登臨蔥蘢山崗上,遠遠把我爹爹望。似聞我爹對我說:“我的兒啊行役忙,早晚不停真緊張。可要當心身體呀,歸來莫要留遠方。”

登臨荒蕪山崗上,遠遠把我媽媽望。似聞我媽對我道:“我的小兒行役忙,沒日沒夜睡不香。可要當心身體呀,歸來莫要將娘忘。”

登臨那座山崗上,遠遠把我哥哥望。似聞我哥對我講:“我的兄弟行役忙,白天黑夜一個樣。可要當心身體呀,歸來莫要死他鄉。”

《十畝之間》:桑園晚歸圖

古魏國地勢險要相對貧瘠,因此老百姓大多貧困而節儉。然而,華夏先民是勤勞樂觀的,他們生活在清新恬然的田園風光中,享受著勞動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夕陽西下,暮色漸重,牛羊歸欄,炊煙四起。夕陽的斜暉,透過碧綠的桑葉照進一片寬大的桑園。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準備回家了。頓時,桑園裡響起了一片呼喚同伴的聲音。她們人漸漸走遠了,可是說笑聲和歌聲卻仿佛仍在嫋嫋不絕地回旋在桑田裡,多好的一幅桑園晚歸圖!歡聲笑語,是緊張勞動後輕鬆而舒緩的喘息,又是麵對一天的勞動成果滿意而愉快的感歎。

這樣的生活,真是讓人羨慕:

十畝田間是桑園,采桑人兒真悠閒。走吧,與你把家還!

十畝田外是桑林,采桑人兒笑盈盈。走吧,與你攜手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