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節 孔子關於道德和修養的說教
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節 孔子關於道德和修養的說教,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下麵,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一下孔子的言論吧!
(一)關於道德的。孔子說:一個人如果立誌於仁德,就不會為非作歹了。君子連吃一頓飯的功夫也不會背離仁德,在最緊迫的時候也一定會實行仁德,哪怕在顛沛流離的時候心裡也一定想著仁德。仁德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靠自身的努力,一定能擁有仁德。聰明的人不會迷惑,有仁義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但有善言的人卻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然會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仁人誌士,不會為求得保全性命而損害仁德的,關鍵時刻會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就仁德。麵對仁德,就是老師,我也不會同他謙讓。儘力去做有利於彆人的事情,敬畏鬼神但要遠離它們,一個人如果能這樣做,就可以稱得上智慧了。君子可能因為正直被一時欺騙,但卻不能因為正直而被無理地愚弄。我們平時一定要克製自己,一切事情都要按照禮的要求去做;自己不願意要的,就不要強加給彆人。為政的人,要懂得愛人,懂得了解人,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平常在家規規矩矩的,辦起事來嚴肅認真,待人忠心實意,這樣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是錯不了的。
好勝、自誇、怨恨、貪欲這四點都沒有的人,真是很難得!做工的人想要把活兒做好,首先必須要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能夠處處實行“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這五種德行的人就是仁人了;莊重就不會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彆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一個人的父親在活著的時候,這個人能學習他父親身上的優點;等他父親死後,如果他能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堅持而不加改變的話,這樣的人就可以說是儘到孝了。
我們在侍奉父母的時候,如果他們有過失,我們要婉言相勸;把勸說的話語講清楚了就好了,如果父母沒有接納,我們仍然要尊敬他們,不能違逆對抗,應該繼續操勞而不怨恨。其實,我講的道是有一個根本的思想把它們貫徹始終的。人應該是能夠把道發揚光大,而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擴大。我不願彆人強加給我的事情,我也不願把它強加在彆人身上;我自己不願意要的東西,也不會強加給彆人。有道德的人是永遠不會被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相處的。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應該是最高的了。到現在,我還沒有見過像喜好女色那樣喜好仁德的人呢!
(二)關於修養的。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彆人爭的事情。自己問心無愧了,那還會有什麼憂愁和恐懼的事情呢?君子會成全彆人的好事,而不會助長彆人的惡處;小人則剛好與之相反。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隻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一個人,修養自己,就是要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就是要使周圍的人們安心,就是要使所有的百姓都安樂。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度去完成;平時能這樣做的人,就可以稱為君子了。
君子隻擔心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彆人不知道自己。君子隻謀求道,不謀求衣食。君子隻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自己會貧窮。君子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情: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清與否;聽的時候,要思考聽清與否;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自己的容貌,要思考是否謙恭;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忠誠;辦事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彆人詢問;忿怒時,要思考是否會有後患;獲取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的標準。
一個人,做事時能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這樣的人就可以稱為士了。君子,不莊重了就不會有尊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雖然貧窮但樂於向道,雖然富裕但又以禮待人。士人,有誌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不好穿不好為恥辱,對於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對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的事情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情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做人要以道為誌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借,活動於六藝的範圍之內。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一個人可以做我的老師;對於彆人,我會選擇他好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一個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如果他驕傲自大而又吝嗇小氣,那其他方麵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做人,一切要以忠信為本,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錯誤就不要怕改正。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事情。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那才真得叫做錯了!有益的喜好有三種,有害的喜好也有三種:以禮樂調節自己為喜好,以稱道彆人的好處為喜好,以有許多賢德的朋友為喜好,這是有益的;喜歡驕傲,喜歡閒遊,喜歡大吃大喝,這就是有害的喜好了。一個人,如果質樸多於文采,那麼他就會像個鄉下人,流於粗俗;如果文采多於質樸,他就會流於虛偽、浮誇;隻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的人,才可以稱為君子。
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人與人之間的爭鬥;等到年老的時候,血氣已經衰弱,要戒除貪得無厭。我們應該這樣:看到善良的行為,就擔心自己做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為,就好像把手伸到開水中一樣趕快躲開。在路上聽到的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行為。不懂得天命,就做不成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很好地立身處世;不善於分辨彆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地了解一個人。
起點中文網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儘在起點原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