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霸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十七章 儒家六藝(求訂閱!),諸天我為帝,興霸天,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這是孔子教導冉求的一句話,勸誡冉求堅持自我,不要故步自封。

因此直麵老者的伏念,卻發現那每個字寫下,都是大放光彩,直指心靈,做出拷問。

汝能持否?

幾乎是下意識的,這位麵容方正,氣質肅然的儒家掌門,腰間的太阿出鞘,施展出畢生所學,聖王劍法。

佩劍太阿,劍譜上排名天下第二,僅次於天問。

聖王劍法,內聖外王,內聖修身養德,外王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劍與心合,法與道合,這一刻煌煌劍光斬出,那虛空中的金字紛紛消散。

然而那金光泯滅得快,誕生得更快,老者趣÷閣尖懸於虛空不動,一個個大字旋轉衝刷。

伏念的臉色很快變了。

因為照此下去,他很快就會真氣不濟,力竭不支。

中道而廢!

“師兄,我來助你!”

立於一側的顏路挺身相助。

他的坐忘心法乃是參悟道家精髓所得,收斂形體,離形去知,遇弱則弱,遇強則強。

伏念專攻,顏路專守,這齊魯雙傑配合得渾然天成,毫無弱點。

可惜依舊無用。

那金字鋪天蓋地,越聚越多,生出一股充斥天地的茫茫偉力。

龐然的氣勢,將“力”字闡述到極致,壓得整個六藝館都搖搖欲墜,直欲傾塌。

儒家眾人麵色如土,一些心智薄弱的弟子更是險些哭泣出來。

這老者莫名打上門,強得又可怕,莫非今日儒家有滅門之災?

眾弟子中,唯獨一個少年雙目沉靜,眨也不眨地看向老者。

下一刻,他閃身撲出。

“張良!退下!”

伏念百忙之中,還分出心神關照門人,眼見這入門不足數月的小師弟竟要參戰,立刻高喝阻止。

“師兄,我也想向前輩討教幾招!”

張良溫和一笑,卻未出劍,而是身形變幻,在空中劃過無比玄奧的軌跡,竟然直接自金字的縫隙中穿行而過。

“嗯?”

伏念和顏路都是一驚。

他兩人身為儒家的執掌者,聯手對敵,豈能不知這老者的手段驚人至極,那金字洋洋灑灑一片,無絲毫疏漏。

可偏偏張良就極為準確切入縫隙之中,他的身形輕盈流暢,行雲流水,隱隱有鸞鳥鳴叫的聲音響起。

“難道是?”

伏念和顏路心神一動,就見那鸞鳥鳴叫中,老者的趣÷閣尖突然一顫,金光大字的誕生驀然一緩,然後張良側身,做了一個張弓搭箭的姿勢,或連發,或蓄力,數道白光利箭,破空飛射。

嗖!嗖!嗖!

那利箭似劍氣所化,又如浩然正氣,電光火石之間,就已正中金字。

說來也怪,金字在這箭下,如冰雪消融般散開。

老者收趣÷閣。

六藝館中終於一靜。

“多謝前輩指點,今日方知儒門六藝,能夠化作實招!”

伏念目現異芒,拱手行禮。

禮、樂、射、禦、書、數,禮即禮節,樂即音樂,射是弓箭射術,禦則是驅禦馬車,書指書法,最後的數,則是數論。

這便是儒家弟子應該掌握的六項技藝,但也隻是基本功罷了。

誰知老者單單以書之藝,便將聖王坐忘,統統破之。

隻因單單是書之一道,就有六法——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這個年代的字體,正是象形字,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皆是造字之法,唯有轉注和假借是識字方法。

思想傳承,皆靠文字,造化奇妙,趣÷閣尖一凝,便有無窮之力誕生,劍法心經,淪為下乘。

倒是張良旁觀者清,施以禦和射,以六藝破六藝。

禦分五法,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qú)和逐禽左。

方才張良施展的就是舞交衢和鳴和鸞,過狹窄通道而驅馳自如,行車時和鸞之聲相應,再以逐禽左,行獵時追逐禽獸從左麵射獲。

騎射不分家,既然有禦,自然就有射。

射同樣分五法: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白矢指箭穿靶子,而箭頭發白,追求準確有力;參連乃是連發,若連珠之相銜;剡注重速;襄尺為君臣重儀;井儀則是四矢連貫,正中目標,是威力最大的一式,難以掌握。

張良一點就透,通過老者的考驗,伏念和顏路也深有體悟。

“奇怪,此人莫非真是儒家前輩,特來指點?”

公孫玲瓏看得嘖嘖稱奇。

如果這老者真以儒門六藝考校小聖賢莊上下,等同於師徒喂招,助其實力大進。

但他的行徑,怎麼看都有些古怪。

“不是那麼簡單,如果儒家沒有人能勘破他的所傳,那就是滅門的下場了。”

公孫龍目光無比鄭重,緩緩地道:“而且此人的目標不是這些小輩,恐怕正是……”

果不其然,老者視線躍過伏念,望向小聖賢莊後方的隱居之地,雙手一展,白氣開始湧動。

那股飄飄渺渺的雲氣繚繞間,鐘磐琴瑟,管笙簫鼓,一件件樂器,浮現奏鳴。

樂分六樂,最早是《雲門大卷》,堯時有《鹹池》,舜時有《大韶》,禹時有《大夏》,商時有《大濩(hù)》,周時有《大武》。

這些樂舞都在重大的祭祀活動中使用,用於祭祀天神、地神、四望、山川、始祖,而此時白雲幻化,龍鳳起舞,古辭清鳴,共同組成聲勢浩大的樂,卻是在迎接某人的到來。

“師叔!”

於是乎,在伏念顏路的注目下,一位同樣高冠古服,神清氣俊的老者緩步而來,周身氣勢不斷攀升,越來越強。

儒門宗師,荀夫子!

“好!不愧是能稱子的人物!”

壽陽之中,顧承露出由衷的喜悅。

他吸納縱橫家、陰陽家、墨家、兵家、醫家、雜家、農家,七家大道,根基已成,接下來要追求的五家,便是越強越好。

所以動用天地金橋,正是以主世界的六藝絕學,提升此世儒家大道之力。

而子乃聖者之稱,皆是所學領域中最強者,在如今的戰國末年,可稱子的唯有兩人——

荀子與韓非子!

儒家大道,由荀子親身驗證,何其幸也!

這一刻,顧承所馭器靈躬身一禮。

六藝之中,禮為第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幻魔法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