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百五十七章:不負萬民之托,黃天之世,羅小明,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寅時剛過。 東方未曙,繁星猶亮。 長安城內夜仍深沉。 巍峨壯麗的應天府屹立於長安城的最北方,被無垠的黑暗所環抱,仍在沉睡之中。 三十三輛馬車在上百名全副武裝的騎兵護送之下,順著長安大街朝著長安門的方向疾馳而去。 蕭瑟冷清的長安城就這樣,在車輪和馬蹄聲的回蕩之下,一點點的醒來,重新煥發出生機。 與長安城中的蕭瑟冷清不同,此時的應天府早已經是忙碌了起來。 三府六部的文吏官員都已經是趕到了衙署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一日之計在於晨。 古時不與今時同,沒有電燈,沒有各種各樣的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白天對於人們來說極為重要。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止是農夫是這樣,對於普通的工匠民夫、貨販商人,甚至於文吏官員,軍人將校也是如此。 那三十一輛馬車之上坐著的正是通過了今年第一屆國考,被錄取的新科監生。 四輪馬車的車輪碾過了長安大街,快速的通過了寬闊的街道。 陳生端坐在車廂之中,透過車窗看著窗外的景象。 高大而又深沉的門樓從他的視野之中一晃而過,眼前一陣豁然開朗。 不知不覺之間,他們已經抵達了長安城最大的廣場——長安廣場。 陳生轉頭向著北方望去,應天府高大的城垣出現在他的視野之中,那一麵有一麵的黃旗也驅散了他心中的不安。 長安廣場正中央那高大中州鼎此時也完全的融入夜色中去,消失在了視野之中。 應天府的城垣此時已經顯露出了些許的輪廓,城牆上人影依稀可見。 陳生收回了目光,重新坐正了身軀。 這輛車廂之中隻有他一人,這輛馬車所在的位置也正是三十一輛馬車的第一位。 他沒有讓他的老師們失望,他考取了國考的第一名,拿下了會試的會元,因此得以獨乘一車。 三十一輛馬車之中,另外三十輛馬車分彆載著被太平道陸軍學院錄取的一百名郡生,還有被石渠、天祿兩所國學院錄取的九十八名郡生,共計一百九十八人。 不知道行駛了多久,馬車漸漸的停了下來。 “新科監生請下馬車。” 陳生應言打開了車門,走出了車廂。 一眾新晉的監生也和陳生一樣,走出了車廂,在護衛軍將的引導之下聚集在了一起。 新晉的監生們被分成了兩部,一部站於左側,一部站於右側。 左側有監生九十八人,右側有監生一百人,這樣的分列正是按照錄取的學院不同。 左側的九十八人全部都是國學院的學生,而右側的一百人則都是被太平道陸軍學院所錄取的學生。 雙方看起來,左側的監生明顯要多了一些的文氣,而右側的監生們卻是看上去多了幾分英武之氣。 之所以有這樣的情況,還是因為考取太平道陸軍學院的很多監生家人都是軍人,出身軍屯,他們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也收到了影響。 一開始的大家都混雜在一起,還難以看出,但是等到分成了兩部之後,差距便比較明顯,一眼便可以看出不同。 陳生沒有到任何一方去,而站在了人群的最前方。 他是這次國考的榜首,稍後他將要帶著帶著新晉的一百九十八名監生進入應天府,等待著宣召。 天一點一點的亮了,星光黯淡,白月隱去。 蒼穹放光,東方漸紅。 一道金光自東方出現,金光破開了層層的雲霧向著四方輻射而去。 長安城高大的城垣托著初生的旭日一步一步升起。 隨著天色逐漸放亮,長安門前的燈火也逐漸的黯淡了下來。 陡然之間,大明鐘響,悠揚而又威嚴的鐘聲,伴隨著門樓之上黃天戰鼓渾厚的鼓聲,在應天府內重重的宮門和城垣之中跌宕回響。 吱呦的沉悶響聲在一眾監生的耳畔響起,長安門外,一眾監生的目光皆是落在了眼前高大恢弘的長安門上。 伴隨著沉悶的響聲,那高大而又壯麗的長安門緩緩的向著左右而開。 道道宮門,層層宮禁皆沿著應天府的中軸線,從外至內,從前到後,逐次開啟。 一名又一名全副武裝,罩袍束帶,手執長槍佇立在宮門兩側的明軍武卒也出現在了眾人的眼前,無儘的肅殺撲麵而來,長安門外的一眾監生皆是麵色微變,心中一驚,就是陳生也是心中生出了些許的敬畏。 長安門大開,門內一名騎乘著棗紅色駿馬,身穿著甲胄的將校牽引著戰馬走了出來。 “傳道君詔,請新科監生進入宣政殿覲見!” 一瞬間的心驚,並沒有讓一眾監生失去理智。 “諾。” 在聽到了傳召聲後,一眾監生皆是微微躬身,恭聲應諾。 陳生深吸了一口氣,抬頭看著眼前高大的宮闕,邁步向前。 在他身後一眾監生也是紛紛邁步,向著不遠處巍峨而又壯麗的宣政殿緩緩走去。 新晉的監生將會從長安門一路走到宣政殿。 陳生帶領著一眾監生穿過了重重宮門,穿過了道道宮牆。 一路行進,高大的未央宮前殿也離眾人越來越近。 應天府建在龍首原地勢最高點,而宣政殿又修築夯土台基以為地基,這也使得宣政殿更為高大。 宣政殿以清香名貴的木蘭為棟椽,以紋理雅致的杏木作梁柱。 屋頂椽頭貼敷有金箔,門扉上有金色的花紋,門麵有玉飾,裝飾著鎏金的銅鋪首,鑲嵌著各色寶石。 殿前左為斜坡,以乘車上,右為台階,供人拾級,礎石之上聳立著高大木柱,紫紅色的地麵,金光閃閃的壁帶,間以珍奇的玉石。 穿過了最後一道宮門,此時天色已經大亮。 一眾監生在軍將的引領之下,走到了宣政殿的殿下。 陳生抬起頭,仰望著頭頂巍峨壯麗的宣政殿。 眼前,宣政殿的屋簷如雁翅般排開。 “宣新科監生入殿,宣政殿內覲見!” 一道又一道的聲音從宣政殿的台階之上傳來,從遠到近,從上到下。 “道君有旨,宣新科監生入殿,宣政殿內覲見!” 等候在宣政殿下多時的軍將聽聞了傳來的宣召聲後,朗聲傳召道。 穀董 在引領官員的示意之下,陳生深吸了一口氣,緩步踏上了台階。 一眾監生也是跟隨在陳生的身後拾階而上。 等到一眾監生走完了最後一階台階,走到了宣政殿前之時。 悠揚的大明鐘已經是響了第九下,黃天戰鼓那渾厚的鼓聲也在此時停下。 兩隊頂盔摜甲,身披著金色戰袍的黃天使者,邁著雄健的步伐從宣政殿內走出。 一道道經幡林立,一麵麵旌旗分布。 上百名全副武裝的黃天使者手持著金黃色的旗幡站在宣政殿前兩側, “道君有旨,宣新科監生入殿,宣政殿內覲見!” 上百名黃天使者齊聲傳召,竟猶若仙神之音。 恍惚之間,陳生隻感覺有一種錯覺,自己已經不是在凡間,而是在那九天之上,在傳言之中的天庭之上。 不止是陳生如此,一眾新晉監生也俱是因為眼前的恢弘的景象,還有宣政殿外那些威武的黃天使者而產生了些許的錯覺。 “道君有旨,宣新科監生入殿,宣政殿內覲見!” 再度響起的宣召聲將陳生的思緒從九天之上重新牽引了回來。 陳生定了定神,再度向前邁步走去。 一眾監生也因再度響起的宣召聲回過了神來,連忙跟隨著陳生走向宣政殿內。 眾人緊隨著領路的官吏,向著宣政殿的主殿走去。 一路行過了宣政殿的前殿,一眾監生早已經是被宣政殿的恢弘和壯麗給震撼,他們早已經是看的眼花繚亂。 “道君有旨,宣新科監生入殿,宣政殿主殿內覲見!” 宣政殿主殿外,同樣站立著上百名黃天使者,見到一眾監生走來後,猶如波開浪裂一般分出了一條道路以供通過。 陳生的腳步因為那宏大的宣召聲甚至都有些虛浮,他努力的握緊了手中的笏板,目光堅定,向著宣政殿內緩步走去。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如鬆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昭如日月,是為“明”! 宣政殿內,百官肅立,玉笏金繡,班行整齊。 十八尊銅爐分列於宣政殿內兩側,縷縷白煙自銅爐之中流出。 銅爐之中所流出的白煙並非是全是升騰而起,還有部分銅爐的煙塵是流往地麵,竟然猶如流水一般。 步入宣政殿內,薄霧飄渺,猶如置身處雲端,置身仙境。 此時的宣政殿的殿內,三府六部的主官,還有長安城內各處的官員,以及中央的官員都聚集在了宣政殿殿內。 賈詡還在涼州,所以並沒有參加此次朝會。 閻忠作為作為內閣首輔,涼州巡撫,太平道的大醫位列百官之前,站於右首,而在他的身旁則是中書府的府令許攸。 中道府的府令石厚站於左首,六部官員分列於兩側。 武官位右,文官位左。 如今的明國國內文武已經逐步開始了分離。 武官儘皆身穿戎裝,穿戴著戰袍,一股肅殺之氣自殿內已是彌漫開來。 能夠站於這大殿之中的軍將哪一個不是屍山血海之中殺將而出,又有哪一個不是戰功赫赫,身經百戰?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一眾新科監生都經曆了禮部官員的教導,也知道覲見的禮儀。 韶樂聲停,殿內的禮官上前唱道:“班齊。” 宣政殿內一瞬間便安靜了下來,除外殿外輕微的風聲之外,偌大的宣政殿內幾乎落針可聞。 陳生等人也不由的屏氣凝神,目光向著殿上移動而去。 此時許安穿著一身赭黃色的道袍,青鞓革帶,光素銀帶,頭戴太清魚尾冠,端坐於殿上。 殿下百官恭敬,猶如眾星捧月一般,分列殿中。 內穿玄甲,外罩著金色戰袍,按配著雁翎刀的騰驤衛軍士環衛於四周。 許安看著台下的一眾監生,心中微定。 太平道已經渡過了最為艱難的時期,人才的不足,在不久之後就將全麵補齊。 這一次國學院和陸軍學校錄取的近兩百名監生。 不出意外的話,他們將會成為以後各地的郡守、縣令管理一方,治理一地,甚至是部官掌管一部。 或是成為軍司馬,軍侯帶領一部一曲,甚至是將軍,獨領一軍。 不過與這兩百名監生對比,其實許安更看重的反而是那些郡生。 這一次通過了國考,達到了結業水平的郡生有兩千人之多,隻有一百餘人落榜,這一百餘人之中,並沒有成績很差的存在,離結業線不過隻有少許的分數。 這些拿到了結業證的郡生擁有足夠的能力去辦政理事,如今太平道內各地的官員文吏都是十分短缺,尤其是在經曆了數次擴張,治下民眾達到了千萬,疆域廣泛之後,道堂出來的符祝根本不足以填補官員文吏的缺口。 很多的地方,太平道的官員文吏遠遠不夠,他們往往一個人要做兩三人的事情。 甚至於很多地方的舊官吏都還在任職,一如原先在上黨郡時的那樣,是在鷹狼衛的監督之下辦公理政。 這一次,這些剛剛畢業的兩千餘名郡生正好可以填補這一空缺,前往各地作為官吏。 國考並非隻有一屆而是一屆接著一屆,現在明國國內的讀書寫字的人正在急速的上升。 各軍的軍卒因為開辦的識字班,都認識了不少的漢字。 這些事情,不需要統計,單從各地不斷攀升的報紙銷量便能得知。 原來的報紙銷量慘淡,因此印刷的也不多,一月一版,各地的維持的費用也頗大,主要還是因為能夠識字讀書的人少。 現在的報社雖說主要還是支出,但是也算是開始盈利了一些。 識字率的提高是多方麵的好處,最顯著的好處,便是不用再擔心發布下去的政令被歪曲,使得良政變為惡政。 宣政殿內新晉的監生在禮部官員的引領之下,一一拿到了各自的錄取證書。 “我有很多話想說,但若是全部說出,恐怕你們過不了多少時日便會忘記。” “所以我隻說一句話。” 許安站起了身來,目視著一眾監生。 “為官者,當為民請命,方不負萬民之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