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百四十八章:歸鄉,黃天之世,羅小明,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回家咯!” 官道之上,大量的四輪馬車停靠在驛站的旁邊。 有人站在馬車之上,高聲的呼喊了一句,瞬間便帶起了無數人的回應。 “回家咯!” 成百上千名明軍的軍卒高興的回應著他的那聲呐喊,哪怕他們素不相識,但是並不影響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否在軍中,但是他們永遠都是同道。 長安城外東麵的甲字驛站,驛站的內外都聚滿了的已經得到了假期的軍卒。 長安城外城共有十二道門,一共有一十二條大路通往四麵八方,城外共有驛站一十二,負責中轉。 負責統管驛站的驛官韓才坐在櫃台後,笑嗬嗬的看著驛站裡麵鬨哄哄的軍卒,他也曾經是黃巾軍的老兵,還曾經是一名屯長。 隻是歲月不饒人韓才在戰場之上也負了傷,隻能無奈退下了戰場,但是禍福相依,退伍之後,在退伍軍人事務局的安排,他也謀得了一個可以安老的職位,在這裡做了驛官。 如今再度看到如此多的同道,又讓韓才回憶起了昔日軍伍之中的景象。 韓才不是舊太平道出身,而是並州軍出身,並州刺史張懿身死,太平道入主並州之時,他的部曲也加入了黃巾軍序列。 當時太平道占據並州,人為魚肉,我為刀俎,上官都已經歸順,他們這些小卒也隻能是跟著一起加入黃巾軍之中。 隻是,當他們真正的進入了黃巾軍之中,才發現了黃巾軍其實和那傳言之中的完全不一樣。 傳言之中的黃巾軍凶神惡煞,個個殺人如麻,心狠手辣,性情殘暴,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很多人都是那太行山中的山精妖魔所化,並非真人。 但是真正的成為了黃巾軍之中的一員,也讓他慢慢的認識到了黃巾軍真實的模樣。 那些黃巾軍和他們一樣,其實都是凡人,被刀劍砍中也會受傷,麵對強敵也會畏懼,同樣他們也有各自的家人,隻是他們很多人的家人早已經死在了連年的動亂之中…… 黃巾軍中的風氣和漢軍之中的風氣可謂是天壤之彆,截然不同。 在漢軍之中,貪墨功勞,克扣物資這些都是習以為常之事,能夠記得給主功之人分潤一些的上官,都已經算是罕見了。 軍侯一級的軍官基本都是世家出身的子弟,他們這些普通的良家子根本就不夠資格,最多升任到了屯長就已經到了頭。 但是到了黃巾軍之中,這樣的情況便就此消失,統計戰功的軍中的軍法官,也就是當時軍中的符祝,軍官也不會貪墨戰功,他們自有指揮作戰之戰,和普通軍卒的斬首之功區分了開來。 直到現在韓才仍然記得他們隊內的那名黃巾軍符祝,也記得那黃巾軍的符祝為他講解的經義。 沒有以往漢軍之中那森嚴的階級,所有人都相互稱呼對方為同道,軍官除了在訓練之時嚴苛之外,在平時都是和顏悅色。 所有人吃飯都是在一個鍋中,甚至包括營官在內。 韓才從未有想過能憑借軍功升為軍官,但是在連番的大戰之後,踏著屍山血海,他的軍職一路水漲船高,沒有人克扣他的軍功。 他最終憑借著功勞成為了武卒營中的一名屯長,指揮上百人,成為了一名黃巾軍中的一名軍官…… 聽著驛站內噪雜的人聲,韓才靠在椅背上,緩緩閉上眼。 時間再次回到了初平三年時的華陰,那是他經曆的最後一戰。 一切似乎都是那麼的真實。 “天地自有神寶,悉自有神有精光……” “隨五行為色,隨四時之氣興衰,為天地使,以成人民萬物也……” 耳邊噪雜的人聲已經變成了恢弘的誦經聲。 黑壓壓的董卓軍甲士手持著利刃,高舉著長槍蜂擁而來。 那密集而又急促的踏步聲,猶如洶湧的潮水。 那山呼海嘯般的呐喊聲幾欲徹底壓倒軍陣之中誦經的聲音,猶如天邊滾滾的驚雷一般。 但是饒是如此,就在他的身旁,成百上千名頭裹著黃巾的同道依舊堅定的和他站在一起,沒有遲疑分毫…… “韓大哥!” 喊聲從驛站之外傳來,打斷了韓才的思緒,將韓才重新拉回了現世。 韓才睜開楊看向官道,聲音是從官道之上一輛坐滿了人的四輪馬車之中傳出的。 許多手伸出了車窗,向著他不斷的搖動。 “我們先回家了!” 馬車內的軍卒興高采烈的向著韓才揮動著手,他們都和韓才熟識。 韓才作為驛站的驛官,每個月都要定時幫著軍中的人傳遞家信,也定期會帶著回信送到長安城外的軍營之中,一來二去,便已經熟識了。 黃巾軍的軍卒沒有休假的時候,和家中聯係,隻能依靠書信。 各地的屯所都有識字典農官,軍中也有識字的符祝可以幫忙代寫書信。 韓才也是笑嗬嗬的揮了揮手,以示告彆。 趕車的車夫一抖馬鞭,長鞭在空中猛然一響,馬嘶聲乍然響起,滿載人貨的四輪馬車揚起了些許塵土,向著前方緩緩馳去。 馬車逐漸消失,韓才的目光並沒有移開,依舊停留在了馬車之上。 其實韓才已經記得不這是多少個跟你告彆的人了,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但是他卻是記不清那些人的名字,雖然見過了很多次,也聽過他們的名字,但是韓才總是並不願意記得所有人的名字。 他當了驛官已經有兩年的時間了,他以前記過很多人的名字,幫他們寄過信,幫他們收過信,喝過很多人的喜酒,見過很多人的親友。 但是現如今,他隻是和軍隊中的軍卒保持著基本禮貌。 兩年的時間,很多他熟悉的人,他認識的人,他記得名字的人一個又一個相繼消失。 最後再看到有關於他們的信息之時,都是在中軍府下發的撫恤信中。 在驛站,最不受歡迎的人便是中軍府的文吏。 那些文吏每一次來,帶來的都是讓人死亡的消息。 所以韓才選擇不去記那些軍卒的名字,不記得名字,不知道消息,就不會太過於難受。 “老韓、老韓!” 一隻手出現在了韓才的眼前猛地晃了晃,擋住了韓才的視線。 一個紙包被扔到了韓才身前的櫃台上,隨後一道黑色陰影徹底的遮住了他的視線。 韓才看到來人,笑容瞬間凝固在臉上,而後板起了臉,露出了公事公辦的態度。 “東西要寄往哪裡?” “寄到三十六重天之上。” 來人將手舉起,指著上方,笑道。 韓才嘴角抽搐了幾下,放下了手中的筆,麵色鐵青的將一塊牌子從櫃台下麵拿了出來,放在了櫃台上,對著旁側喊道。 “胡樂,把這塊牌子掛到驛站外麵去。” 一名看起來不過十五六歲的少年聽到呼喊,右手夾著一遝文書匆匆忙忙的趕到了近前。 “來了,來了。” 少年名叫胡樂,如今家住長安,也曾經上過學,不過沒有考起郡學,所以畢業了隻是在驛站之中謀了一個驛站文吏的職位。 韓才將牌子遞了過去,胡樂正準備伸手去接,但是那站在櫃台旁邊的人立馬抓住了韓才的手臂。 “彆彆彆,韓大哥,你把這牌子掛出去,到時候我可真就出名了……” 胡樂起初還有些疑惑,等到站住了身形,看清楚了牌子上寫的黑字之後,也是笑了起來。 那牌子上工工整整的寫著十二大字——本驛站禁止田璋與田鼠入內。 “我不寄東西,真不寄,這包東西是我剛在東市稱的豚肉,是給你的。” 來人不是彆人,正是得到了假期的田璋。 韓才退伍之前是武卒營屯長,田璋也是武卒營的一名的屯長,兩人雖然不是一曲,但是因為田璋是一個話癆,所以基本上很多的人都認識田璋,而且關係都很好。 田璋出了名的話癆,喜歡說些不著邊際的事情,用田璋的話來說,他不是適合打仗,沒有什麼打仗的天賦,隻是已經當了屯長,不好退伍,不然去當說書先生也能大賺一筆,風風光光。 韓才之所以寫了牌子,就是被田璋煩的無奈了。 “我覺得這個牌子確實該掛。” 就在田璋在搶奪的時候,另一隻手伸了過來,拿走了掉在櫃台上的掛牌。 王起看著手中的掛牌,然後一把將其丟給了不遠處的陳伍。 “就掛到驛站大門的右邊吧。” 陳伍笑嘻嘻的拿著掛牌就要去掛,田璋也從愣神之中反應了過來,趕忙鬆開了韓才去阻攔陳伍,幾人很快又吵鬨了起來。 “見過軍侯。” 韓才看到王起,連忙站起了身來,恭敬用軍中的禮節向著王起行了一禮。 “叫我名字就好,沒有必要稱呼軍侯。” 王起同樣回了一禮,笑道。 “若是沒有軍侯,恐怕我都已經成了碑文之上的刻字了,無論身在何處,軍侯永遠都是我的上官。” 韓才麵色嚴肅,鄭重其事道。 華陰之戰,是王起將他死人堆裡拉了出來,所以他對於王起一直以來都十分恭敬。 “驛站的工作這段時間比較忙,但是也彆忘記去陪家裡人,前端時間我在軍營裡麵聽說的時候,你家裡又添了新丁,當時忙著賑災不得空閒,這些東西算我們幾個的隨禮,可彆嫌少了啊。” 王起從懷中取出了一個錢袋,交給了韓才。 錢袋裡麵的錢並不多,明國如今的製度頗為針對貪汙腐敗。 官吏將校之間正常的婚嫁等收取禮金等等畢竟是一直以來的習俗,肯定是不能強行取締,強行取締隻會適得其反,引起不滿。 但是許安對其還是做出了一定的限製,為的就是阻止以禮金的方式行賄賂之事,這樣的事情在後世屢見不鮮。 當然反腐的手段肯定不隻是從製度上,還有鷹狼衛和各地的提刑司等監察機構。 “放心都是規定之內,不用擔心審查。” 送完了禮金,王起和韓才寒暄了一陣,便聽到了鈴響的聲音。 “去並州的車到了,那我們就先走了。” 各地的守備軍其家眷一般都就地安排,軍區兵也是一樣。 黃天使者、騰驤衛是親衛軍,家眷都安置在長安城內,至於陷陣營都是由囚徒組成,其家眷自然是沒有移動。 黃巾軍的直轄軍,主要是由武卒、銳士兩部構成,如今經曆了數次擴軍,武卒已經有了一萬人,而銳士也有一萬餘人,各有三營。 因為稱帝建國的原因,黃巾軍也進行了一些改革,不再稱為黃巾軍,而是稱為明軍,軍服仍舊是還是用土黃色為主。 原來黃巾軍的軍製大致和漢軍相仿。 十人一什設什長,五十人一隊,設隊率,百人一屯設屯長,前後左右中五屯為一曲,五百人一曲設軍侯,前後左右中五曲為一部,五曲一部設軍司馬。 另外每隊設有符祝一名,領親衛伍,共五人,平日間為隊內的軍兵們講解太平道經義,軍規,曲有符長,部有祝長。 本來符祝還兼任軍法官一職,不過許安在後續從鷹狼衛中分離了一部分人,並以此為骨乾,成立了憲兵部隊負責維持軍隊紀律,保障軍隊命令的執行之後,軍法官的職位便被憲兵接管。 營是屬於特彆的建製,不受人數限製,具體以軍令為主。 從下至上,按照部隊的規模大小,黃巾軍的軍隊組成有什、隊、屯、曲、部,五級。 改革之後,太行、兩郡、巴東、漠北四大軍區,分彆設軍,其實軍一直就在稱呼,隻是落實到紙麵之上。 徹底取消了甲乙丙丁等編號,而改用更為直觀的數字編號。 守備軍和屯田兵仍按照原來的建製,因為他們基本都以曲、屯的形式存在,或者是以屯所的行駛,部一級規模的軍隊隻有在四州的兵備都護司手中掌握。 直轄軍的家眷大多都被安置在了長安城附近,也就是應天郡內,他們大多數都在第一波移民的隊伍。 但是故土難離,還是有一部分人選擇了留在並州,習慣了並州,對於軍卒的家屬自然是不能強行逼迫,而王起的家眷就就留在了並州。 不過並非是並州原來的九郡,原來的司隸河東郡被劃分到了並州,王起的家眷如今就住在河東郡其實也不遠。 越來越多的鈴聲響起,官道之上,塵埃揚起,一輛接著一輛的四輪馬車在車夫的吆喝聲緩緩向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