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百七十八章:漢中,黃天之世,羅小明,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初平四年 漢中郡,南鄭。 張魯身穿著青娟道袍,頭戴太清魚尾冠,臂掛浮塵,端坐於首座。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記載: “沛人張魯,母有姿色,兼挾鬼道,往來焉家,遂任魯以為督義司馬,與彆部司馬張脩將兵掩殺漢中太守蘇固,斷絕斜穀,殺使者。魯既得漢中,遂複殺張脩而並其眾。” 張魯作為一道之主,自有一道之主的風度。 其相貌隨其父母也生的相貌俊朗,風度翩翩。 “帶太平道使者。” 一聲高喊自殿閣之外傳入了殿閣之中。 腳步聲響起,一名身穿著黃娟黃娟道袍,頭戴莊子巾的青年道人在一名身穿法衣的道士引領之下,從容不迫的走入了殿閣之中。 張魯雙目微閉,仍舊保持著入定的姿態,並沒有因為那青年道人進入殿閣而有任何的其他動作,似乎並沒有感知到那青年道人進入殿閣之中。 那青年道人並沒有張魯的無視而憤怒,臉色也沒有太多的波動,依舊是做足了禮數,恭敬的行了一下太平道的道禮。 “太平道外務司外務令田仲見過張天師。” 田仲的語氣彬彬有禮,並沒有盛氣淩人。 但是田仲沒有躬身,也沒有垂首,隻是雙手作揖。 這一副舉動在殿閣之中,一眾漢中的將官祭酒眼中,便成了大不敬。 張魯乃是五鬥米道的係師,地位崇高,乃是五鬥米道的道主,田仲這副模樣分明就是在藐視張魯,藐視他們整個五鬥米道! “放肆!” 一名身穿戎裝的將校拍案而起,怒斥道。 “太平道的官吏都如同你這般無禮?不知尊卑?不知長幼?不知禮節?!” 殿閣之中一眾漢中郡的官吏、祭酒、將校皆是怒目而視。 “這禮便是我太平道的道禮。” “莫非這世界上隻有垂首躬身跪拜於地,才算的是尊敬有禮?” 田仲的眼神甚至都沒有在殿閣之中一眾漢中郡將校祭酒的身上停留。 “莫非你麵見你們太平道的大賢良師之時,也是這般倨傲?” 聽到有人提起許安,田仲眼神終於動了一下,他轉眼循聲望去,說話之人身穿著法衣,頭戴著芙蓉冠,就坐在右首的位置,看起來在五鬥米道之中身份不低。 田仲又看了一眼坐在上首的張魯,發現兩人的麵貌有些相似。 田中心領神會,他此前就聽鷹狼衛說過,張魯有一個胞弟名叫張衛,負責統管軍事,掌管整個漢中郡的軍事大權,官拜校尉,在五鬥米道是僅次於張魯之下的“治頭大祭酒”。 此人性格頗為急躁,軍略平平,昔日劉焉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彆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 張修殺蘇固後,張魯又殺張修,奪其兵眾。並截斷斜穀道,在劉焉授意下,殺害朝廷使者。 當時張魯讓張衛分領一軍,但是張衛卻是差點暴露意圖,險要誤了大事。 不過張衛終究是張魯的弟弟,就算是有些不堪大用,但是卻是值得信任,所以張魯仍然委任張衛到要職之上。 田仲沒有急著和張衛爭辯,他向前邁出一步,環顧著四周。 殿閣之中,甲兵林立,一件件法衣道韻流露,一件件盔甲幽光迷茫,一件件兵刃寒光閃閃,一名又一名軍卒站立於殿閣的四周,對著他怒目而視,毫不遮掩其淩厲的殺意。 殿閣的兩側,一眾漢中郡的將校祭酒皆是不懷好意的盯視著他,幾個人挺身而立,怒聲斥責。 尋常之人被如此眾多的軍卒將校所逼視,心中再如何也會出現幾分畏懼之色。 但是田仲又豈是什麼普通人 這天下之大,他到過的地方,遇到的危險,又豈能是這群坐井觀天的鄉野鄙父可以想象? 昔日發現王屋山黃巾,不知敵友,田仲僅帶十數人便敢於在營外請求會見郭泰。 蒲子城數千西河郡兵聚集,田仲單人匹馬,深入大營,說服了當時一眾心思各異的西河郡將校。 再後來,出使幽州,說服了張舉和太平道聯合,回並州的路上,也是帶著十數騎便尋到了上穀烏桓的王庭,說服了上穀烏桓部的首領難樓一起夾擊南匈奴,而後甚至說服了難樓歸附太平道。 某種意義上來說,實際上田仲還是許安媒人,畢竟如果不是田仲,許安最後也不會和上穀烏桓聯姻,得到在草原之上的一大助力。 幽州兩郡能夠安定,上穀烏桓功不可沒,當初襲取幽州兩郡之所以能夠成功,上穀烏桓也是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今漢中郡張魯所擺出來的陣勢,在田仲眼裡,就如同稚童學步一般可笑。 “我太平道之中,眾人無論尊卑,無論高低,皆是行我太平道之中的‘新道禮’。” “右手平舉,握拳在心,昂首挺胸。” 田仲背負起雙手,環顧著殿閣之中一眾漢中郡的道官將校,輕蔑的笑了一聲 “垂首低眉,躬身跪拜?我等既為同道,誌同道合,共同奮鬥,本為同根,為何要再行那些折辱人的禮節?” 田仲站在殿閣之中,昂起頭,看向張魯。 “張天師若是想在禮節之上做些文章,大可不必。” 田仲不屑的冷哼了一聲。 “如今天下風雲變幻,中原之戰塵埃已落,我軍已經攻取關中、涼州兩地,治下民眾已逾千萬,帶甲之士以十萬計,精兵強將無數。” “漢中郡方圓不過百裡,軍兵不過萬人,甲仗甚至不能配備全軍,倉中糧草更是並無多少。” “涼州亂軍八年未平,軍將逾十數萬,胡騎無數,劫掠州縣,而漢庭不能製,我主大賢良師,授鉞於冬末,收功於初春,輕取涼州,擊破鮮卑,塞外胡騎無不望風披靡。” “董卓亂京,擁兵十數萬而製天下,關東群雄興兵數十萬,卻仍舊止步於函穀關外,不得寸進。” “然而就在旬月之間,關中易主,董卓伏誅。” 張魯此時再也無法保持那入定的姿態,他睜開了雙眼,雙眉微蹙,盯視著田仲。 “田令君想要出言恐嚇於我?” 張魯雙目帶著怒意,逼視著張魯。 “漢中之地,攻難守易,我漢中郡有甲兵三萬人,道眾數十萬之眾,若真是如同你說的那般容易,為何現在是你來出使漢中,而不是黃巾軍的甲兵打入漢中郡?” 田仲沒有避開張魯的目光,他盯視著張魯的雙眼,毫不畏懼的和張魯對視。 “若非是大賢良師念及張天師於漢中郡傳道授業,接濟民眾,廣有德福,派遣我來說和,恐怕現在漢中郡早已易主。” “關中四塞之國,涼州西北之地,地勢不可不謂險要,董卓、韓遂二人一代梟雄,又豈是庸主,但是仍然化作黃土。” “攻取漢中,對於我太平道來說,不過猶運之掌也!” 田仲邁步向前,緩緩靠近張魯所在的位置。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今漢運將終,大聖人出,汝等皆宜順天從正,以樂太平!” 田仲雙手作揖,斜向右舉,慨聲道。 “我太平道之道主許安乃是黃天之化身,受命而正,順應天命。” “占據鹿台,一統太行,響徹群山。鏖戰葵城,進軍上黨,攻略河東。入主並州,北擊匈奴,揚威朔方。襲取兩郡,東收烏桓,並州定鼎。四州並發,兵進冀州,鏖戰漳水。擊破河東,西征鮮卑,席卷涼州,名聞四海。” 田仲放下了手,他此時距離張魯的距離已經不遠。 站立於張魯身側的兩名甲士已經是按劍而立,護衛在張魯的左右兩側。 “張使君。” 田仲這一次沒有再稱呼張魯為天師,而是稱呼張魯的官職。 “中原混戰,袁紹於冀州登基稱帝,南北兩庭紛爭不停,張使君想要找尋南庭支援,隻怕是難之又難。” “我軍占據關中,武關也在我軍之手,就算是南庭想要援助漢中,我軍也可以兵出武關阻截漢軍進軍。” “北庭距離漢中何止千裡,而南方便是益州之地,在下聽聞張使君和益州牧劉焉之中似有間隙,恐怕劉焉也不會馳援使君。” “西部、北部,皆為我軍所占,東部南庭無力來援,南部益州若是聽聞漢中被攻,恐怕隻會是趁機北上,一並圍剿,屆時南北合圍,使君以為隻憑漢中數萬戰兵,數十萬道眾可以阻擋?” “天下大勢,在我太平道!” 田仲環視著殿閣之中的一眾漢中郡道官將校,昂首言道。 “我太平道,受命於天。” “星星之火亦可燎原。” “如今我太平道已經解放了並州,解放了涼州,解放了中州,早已經不是星星之火。” “如今在天下的西北方已經燃起了衝天的火焰!” “這場烈火已經被引燃!” 田仲目光炯炯,盯視著張魯。 “已經不再是一桶清水,一條溪流,一條大河的水就可以平息下來,哪怕是傾儘四海的海水都無法將其平息!”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田仲眼神清明,火光在他的眼中躍動。 “等到大火席卷了大漢十三州,席卷了整個神州,席卷了整個天下,席卷了這寰宇之後,燃清了一切的罪孽之後,等到那黃天之世的建立之後,這場大火才會平息!” 田仲目視著張魯,他的聲音冰寒無比。 饒是張魯見多識廣,貴為一方太守,也算是見過了無數的風雨。 身為一道道主,但是也不由被田仲的言語和氣勢所震懾。 “在此之前,任何橫在我們前行道路之前的障礙,任何膽敢阻攔我們前行的事務,都將被大火所吞噬。” “皇甫嵩不行。” 田仲轉過身,麵對著殿閣之中的一眾漢中郡道官將校。 “朱儁不行。” “張懿不行。” “韓遂和董卓更是不行!” 田仲的聲音在封閉的殿閣之中回蕩著,在殿閣之中傳響著。 那些怒視著他,毫不遮掩殺氣的甲兵,微微低頭,皆是不敢看向田仲。 田仲雖然隻有一人,甚至連刀劍都沒有佩戴,但是仍然讓他們的感到了恐懼,那是一種來自心底的恐懼。 張魯的臉色一陣青,一陣白。 “田令君可是忘了洛陽之戰?大興刀兵奪下了洛陽,卻是最後將其拱手讓給了北庭?” 田仲眉毛微挑,冷哼了一聲。 “洛陽彈丸之地,取之無用,棄之可惜,不過隻是一塊供關外的豚犬爭搶的骨頭罷了。” 田仲頓了一頓,轉移了話題。 “張使君之前說麾下將兵數萬,麾下道眾數十萬,據我所知,張使君襲殺了張修,奪其兵眾。並截斷斜穀道,麾下兵眾經年積累,也不過一萬六千七百人,如何有數萬軍眾?” 張魯陡然變色,猛然轉頭看向田仲。 “張使君,可是問我如何知道使君麾下有多少的軍兵?” 張魯麵色難堪,他麾下的軍兵總數爭是一萬六千七百人。 田仲能夠將人數精確到百,這無疑是證明著,漢中郡的軍事實力早已經被黃巾軍所洞察。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現在黃巾軍知曉他的底細,但是對於黃巾軍的情況,張魯完全是兩眼一摸瞎。 他曾經也派遣了不少的暗探進入了關中,但是那些暗探本來在黃巾軍進入關中之前還有信息可以傳遞過來。 但是自從太平道占據了關中,並在各地設立了狼衛的衛所之後,封閉了子午穀等要道,他便再也沒有收到過任何的信息。 田仲臉色未變分毫,不急不緩。 “不妨告訴使君,我不僅知道使君麾下有多少軍兵,甚至還知道使君如何安置軍兵布防。” “子午穀地勢險要,難以調動大軍,使君隻是安插了兩千精兵守備,留下了兩千軍卒守備南鄭,而以一萬一千人守備陽平關,其餘的軍兵分守各地,各地治安靠祭酒、道官維持。” 田仲雙手作揖,麵對著張魯,雖然在行禮,但是臉色卻沒有絲毫的敬意。 “我隻給使君一刻鐘的時間考慮。” “五鬥米道的存亡,皆在使君一念之間。” 田仲環視了一圈殿閣之中一眾漢中郡的道官將校,昂首逼視著張魯寒聲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