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的小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三八四章 董扶的推薦,帶著成都回三國,安哥的小弟,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精彩小說無彈窗免費閱讀!董扶點了點頭,沉思了一會兒之後,笑著對劉鑫說道:“如果王爺你需要的是文士類型的人才的話,小老兒能夠為王爺你推薦許多的益州名士,如任安、王商、陳實、祝龜等人,他們都是當代益州文士的代表人物,而且小老兒在他們哪裡也算是有幾分薄麵,所以如果由小老兒去聘請他們出仕為官的話,成功率應該在八成以上。”
劉鑫點了點頭,八成以上的成功率如果換在遊戲裡,那就相當於是百分之百的成功率了,除非遇上某些特殊的情況,否則是不可能招攬失敗的。
而且正如董扶所說的那樣,董扶提出打的這些文士都是當代益州的重要人才了,畢竟益州的人才說實話也是不少的,但是一個個都選擇隱居,避不出世,所以導致益州人才稀缺的假象,如果深挖的話,還真能湊出一個不錯的陣容來。
當然了,這說的都是文士,益州的武將真的是有些拿不出手,帥才雖然還有那麼幾個,比如黃權張任還有嚴顏,而武將基本上就都是一些二流水平了。
劉鑫在聽完董扶的話後,便笑著說道:“董侍中,還請你為本王詳細介紹一下這些人吧,畢竟我還真不認識這些文士,畢竟董侍中你也知道本王這才剛剛回到大漢。”
董扶笑著點了點頭,他自然是知道劉鑫剛剛來大漢,不知道自己剛剛開口說的那些人的名字。
於是乎,董扶開始為劉鑫介紹起這些人來,“首先我想給王爺你介紹的是任安,正如王爺你知道的那樣,在益州小老兒我正是和任安齊名的,而且我們都是廣漢綿竹人,並且還是師出同門,都是在大儒楊厚門下學習的。”
根據董扶的敘述,劉鑫也算是知道了任安的為人與經曆。
任安出生於公元124年,如今也有六十五歲的高齡了。
而任安字定祖,廣漢綿竹人,在年少時便師從益州當地著名文士楊厚,並在楊厚門下求學多年,然後由於任安勤奮努力,學業非常優秀,所以為了進一步深造,任安在楊厚的支持與推薦下,決定遠離家鄉,離開益州到京師洛陽入太學學習,用心專研儒家經典,並在《詩》、《書》、《禮》、《易》等方麵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
在太學期間,任安很快就表現出非凡的才華,他對於各類的經典均能索隱探微,深研博取,受到太學中師生的好評和尊敬,甚至有人編出歌謠來稱讚任安為“居今行古任定祖”,即是誇讚任安具有古人的高節。
任安太學結業後,便返回家鄉綿竹,曾先後應郡太守的邀請作郡功曹,然後受益州刺史征召作治中,都是相當重要的職位,但是因為東漢政局的日益動亂,貪官汙吏如魚得水,而像任安這樣清高的文士自然不可能與之同流合汙,所以不久之後任安就選擇棄官還鄉,隱居綿竹教授學生了,並且有不少學子慕名而來,十分踴躍。
而在任安他所教的學生中,也出了不少有名的人才,劉鑫知道的就有成都人杜瓊,梓潼人杜微,郫縣人何宗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些任安的學生以後基本上都成為了蜀漢政權時期的名士。
後來,益州舉薦任安為孝廉茂才,當時的大漢太尉也再次征聘他去朝廷任官,並任博士,而且幾次派遣公車接任安去洛陽,結果任安都以身患疾病不能出任為理由,一概拒絕了。
當然了,劉鑫也知道任安在劉焉入蜀之後,被董扶推薦給了劉焉,而且也深受秦宓的推崇,而等到劉備入主蜀地之後,秦宓還和諸葛亮討論了益州文士,其中就有任安,而秦宓對任安的評價則是“記人之善,忘人之過”,可見任安也是一名深受益州文士愛戴的人物。
所以劉鑫覺得,像任安這樣深受益州文士愛戴的人物,自然能招攬到最後,不能招攬到也得“供起來”,畢竟這任安也算是益州文士的一麵大旗了。
於是乎,劉鑫點了點頭,對董扶說道:“董侍中,這招攬任安任老先生的事情還得董侍中你多費心了,儘量爭取讓任老先生出仕為官吧,如果任老先生實在是身體不佳的話,還希望董侍中你能說服任老先生擔任一個虛職,本王也會給任老先生一趣÷閣俸祿,就當做是本王代益州學子給任老先生的養老費吧。”
董扶聽劉鑫這麼一說,立馬點了點頭,笑著說道:“那小老兒就先替任定祖向王爺你謝過了,小老兒一定會儘力說服任定祖出山的,話說這第二個我想要給王爺你推薦的益州文士,名叫王商。“
王商,字文表,也是廣漢人,曾經遊學過大漢的很多地方,所以學問廣博且見多識廣,而董扶之所以會推薦王商,最重要的還是王商在益州的關係網極大,幾乎和益州的各大世家豪門都能夠說得上話,這就代表著王商能夠為劉鑫舉薦更多的人才。
而這王商劉鑫正好也知道這人的大名,因為就如董扶所說的那樣,這王商給劉璋推薦過大量的人才,比如安漢人趙韙、墊江人龔揚、趙敏、黎景,閬中人王澹、江州人孟彪,這些人才後來都是官至州府大員,可見這王商人脈之廣。
所以劉鑫自然是來者不拒,希望董扶也能替自己將王商招攬到手下,然後再通過王商招攬到更多的蜀地人才,從而擴張自己在益州的影響力。
董扶在推薦了王商之後,便繼續給劉鑫推薦益州地區的人才,這次董扶推薦的則是陳實了,而這陳實對於劉鑫來說也算是如雷貫耳,畢竟這陳實的名頭可非常響亮,與同郡的名士鐘皓、荀淑、韓韶並尊為“潁川四長”,陳實、陳紀、陳諶父子三人又號稱“三君”,並且還娶了荀家的女子,也算是荀彧的姑父了,而且如果這些大家都不熟悉的話,那梁上君子這個典故大家應該都知道吧,說出梁上君子這個成語的,正是這陳實了。
相傳有一天晚上,有一個小偷溜到陳實的家裡,然後躲藏在屋梁上麵,想趁所有人都休息了之後再進行偷竊,而陳實當然是知道屋梁上麵有人,所以並未喊人捉拿他,而是把自己的子孫們都叫到麵前訓示道:“今後每個人都應該要努力上進,勿走上邪路,不可做那“梁上君子”。當然了,作壞事的人並不是生來就壞,隻是平常不學好,慢慢養成了壞習慣。本來也可以是正人君子的卻變成了小人,所以你們千萬不要學梁上君子的行為!”
而那呆在梁上的小偷感慚交並,直接就下地叩頭請罪,而陳實則是勉勵那個小偷改惡向善,並贈送絲絹布匹於屋梁上的那個小偷,於是後人常以“陳實遺盜”比喻義行善舉,而“梁上君子”也成了小偷的代名詞、或者說是雅號了。
不過讓劉鑫非常好奇的是,這陳實貌似應該是穎川人,怎麼會被董扶推薦呢,畢竟穎川可是在後來的河南地區了,與益州可是相去甚遠了。
而根據董扶的敘述,陳實的確是穎川人,而且前半生也算是非常過的非常風光,但是在黨錮之禍中陳實被人陷害而落罪,還好陳實平時名聲不錯,所以逃過了一劫,然後就舉家遷離了穎川,選擇在益州定居,董扶在前來洛陽為官之前,曾經和陳實有過不錯的交流,所以董扶才會特意向劉鑫舉薦這陳實。
不過這也讓劉鑫終於搞明白了陳實怎麼會在益州了,不過不是董扶所說的這個原因,而是這個天道的世界搞錯了這個陳實與益州陳實的區彆。
簡單來說,這個陳實和曆史上董扶向劉焉推薦的那個陳實根本就不是一個人,不過因為這兩個人的名字一樣,所以天道可能出現了誤判,所以就把這個陳實當做了益州那個陳實,所以才會出現陳實舉家遷往益州這回事了。
想到這裡,劉鑫忍不住扶額歎息,這天道果然是不靠譜,連這人都能搞錯。
不過劉鑫倒是覺得這波不虧,畢竟這穎川陳實的身份與地位肯定是要比那益州陳實要高得多,而且能力自然也會高出一籌,當然了,這些對於劉鑫來說都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畢竟穎川陳實最重要的一點,是他的出身!
穎川陳實,雖然現在被天道強行舉家遷移到了益州,但是說到底這陳實也是穎川人,而且在穎川當地的名望也非常高,而且最重要的是,陳實還是荀家的女婿,按照輩分來說也是荀彧,荀攸等人的長輩,這就很有操作的空間了。
首先劉鑫對於荀彧和荀攸的能力還是很在意的,甚至可以說是垂涎三尺的,畢竟這兩人都算是三國前期就登場的重要人才了,簡單來說就是即戰力,隻要能夠招攬到這兩人,就可以立馬提現他們的價值了,而不用像現在的諸葛亮與司馬懿那樣,就算把這兩個還是正太的三國頂尖謀士招攬,或者說是拐賣到手,劉鑫也得花個十來年的時間來把他們進行養成,這既費時又費力,而且萬一養殘了,劉鑫還沒處哭去。
所以對劉鑫來說,如果能夠招攬到荀彧或是荀攸的話,那劉鑫這次洛陽之行可就賺大了。
當然了,劉鑫對於荀彧還是有著一定的抵觸心理的,畢竟荀彧是著名的保皇派,堅決擁護漢室,在某種角度來說,荀彧和徐庶一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隻不過荀彧沒有像徐庶那樣不作為罷了,而曹操之所以在有生之年沒有稱帝,就是受到了荀彧的影響。
不過如果真讓荀彧來投劉鑫的話,劉鑫自然是會欣然接受的,畢竟像荀彧這樣的王佐之才,誰會不喜歡呢?
而現在,劉鑫覺得自己隻要想辦法招攬到陳實,那就可以利用陳實在穎川的影響力,想辦法招攬到穎川當地的文人名士,畢竟穎川可是三國最著名的人才寶庫,劉鑫隨便從裡麵招攬一批文人名士出來,都夠劉鑫在益州使用的了。
所以劉鑫立馬對董扶說道:”董侍中,既然這陳實如此有能力,那麼自然也得想法設法的讓他出仕為官了,所以這還得交給董侍中你來負責了。“
董扶點了點頭,笑著說道:”那是自然,既然王爺如此信任小老兒,小老兒自然會竭儘全力為王爺你招攬人才的,而且這陳實我也和他聊過幾次,陳實這人的能力肯定沒話說,在學問方麵還在我之上,而且陳實雖然是因為避那黨錮之禍才來到益州的,但是陳實他卻沒有隱居的打算,一直在找機會想要重新出仕為官,所以隻要王爺你願意給陳實提供一個合適的位置,我相信這陳實一定會答應王爺的邀請,出仕為官的。“
劉鑫點了點頭,他自然知道陳實是想要重新入仕為官的,畢竟在曆史的記載中,陳實也是在黨錮之禍後棄官隱居於家鄉紫荊山下張史保村中,耕讀自娛,準備以終餘年,不過最後被何進征用為參軍,也就是軍事參謀一職。
所以劉鑫覺得就像董扶說的那樣,隻要給陳實一個合適的職位,那陳實一定會選擇重新出仕為官的。
所以,招攬陳實的成功率還是非常高的。
而至於董扶向劉鑫推薦的最後一個人,那便是祝龜了。
祝龜這人劉鑫倒是沒有多少了解,但是卻受到了董扶的極力推崇,在董扶的口中祝龜的文學功底極強,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如果單論文章的話,董扶認為祝龜在東漢境內無人能及。
而說到這文章,劉鑫就突然想起來建安七子之中,哪位最會罵人,或者說是最會寫檄文的陳琳了,畢竟陳琳替袁紹寫的那篇檄文,可是把曹操偏頭疼的毛病給治好了。
而這陳琳也算是建安七子的異類了,因為陳琳在東漢戰亂之中三易其主,曾經為袁紹作有《武軍賦》,頌揚袁紹克滅公孫瓚的功業,寫得頗為壯偉,當時亦稱名篇,然後在袁紹與曹操決戰之前,有寫下了《為袁紹檄豫州文》這篇可以說是大罵曹操的檄文,結果在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後,陳琳又歸附於曹操,曹操讓陳琳擔任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書檄多為陳琳所作,然後就又有了是讚美曹操北征烏桓時軍容之盛的《神武賦》,可見這陳琳還是醉心於功名的,不算是那種單純的文士了,畢竟在陳琳的檄文中可是把曹操罵的狗血淋頭,這轉眼間又高高興興的為曹操效力了,實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所以劉鑫不禁有些好奇這祝龜了,既然董扶都認為祝龜的文章在大漢無人能敵,那麼這個祝龜說不定能成為劉鑫手下的”陳琳“,幫助劉鑫寫檄文了吧。
畢竟一個好的檄文,能夠起到振奮人心,提高己方戰鬥力的同時打擊敵方的士氣,順帶具有征兵數量的加成,所以劉鑫還是很希望自己的手下中能有一個檄文寫得好的人,畢竟日後劉鑫想要爭霸天下,這檄文可不會少寫,至少對付董卓的時候肯定會來寫一份檄文的。
劉鑫如此想著,於是讓董扶也也要想辦法將祝龜招攬到自己的手下,畢竟這種專業性的人才可是很少見的。
說道這裡,董扶向劉鑫推薦的人才基本上,或者說全部都是益州的文人名士,這讓劉鑫感到一種無力感,難道益州本地就真沒有什麼武將了嗎?
所以劉鑫忍不住開口對董扶說道:”董侍中,你給本王推薦了這麼多文人名士,本王是非常感謝你的,但是本王有一個問題想要問問董侍中你了,難道這益州真是沒有什麼武將類型的人才了嗎?本王還在益州的時候,就沒有聽說過益州有誰誰是武將類型的人才了。”
劉鑫的吐槽讓董扶有些無奈,不由得摸了摸下巴,開口說道:“這該怎麼說呢,益州地區的確是沒有多少武將類型的人才,據我所知也就江州的嚴顏算是一個,其他的小老兒我就不知道了,畢竟益州該怎麼說呢,益州的世家豪門基本上都在培養文人名士,而不是培養武將類型的人才,畢竟有言道窮文富武,這沒錢想要訓練出一名武將來還是很難的,除非是那種天賦異稟的人,所以在這些年裡,我就隻聽說過江州嚴顏算是在個人武力方麵還不錯,聽說有萬夫不當之勇,至於其他的益州武將,也就是實力平平,不值一提了。”
劉鑫無奈的點了點頭,看來現在益州的本地武將也就隻有嚴顏拿得出手了,不過現在的嚴顏戰鬥力應該屬於一流水平,畢竟嚴顏在老年時期還能和張飛過上幾招,可見現在正值壯年的嚴顏武力應該不錯。
劉鑫現在不得不慶幸自己一開始選擇了薑維,之後天道又給自己送來了王雙與馬忠,現在又有曹操帶著夏侯兩兄弟來投靠自己,這才不至於讓劉鑫手下無大將可用。
ps:休息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