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辰魚長白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史記》——《秦本紀》·統一,誅紅與八十紅論,長辰魚長白山,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史記》——《秦本紀》·統一

一、先人顯名: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先人是五帝時期帝顓頊的孫女叫女脩,傳言她吞神鳥玄鳥的卵生了一個孩子叫大業,就是秦國的祖先。大業的兒子大費因為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獎勵,賜予黑色旗幟,所以秦國崇尚黑色。舜帝祝福大費子孫繁旺,將一個姚姓的玉女賜給他為妻。後來,大費因為幫助舜馴養鳥獸,也被叫柏翳,被舜帝賜姓為贏氏,這就是秦國贏氏姓名的由來。

大費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大廉,即鳥俗氏;另一個叫若木,即費氏。費氏的玄孫叫費昌;大廉的玄孫叫孟戲、中衍。到商湯伐夏桀時期,費昌是商湯戰車的禦者車夫,幫助商湯在鳴條一戰擊敗夏桀。注意:禦者車夫在古代是重要的職位,孔子將“禦”作為六藝之一可見對其重視。

商帝太戊曾經卜問是否可讓中衍來駕車,卜的結果是吉,便召中衍來駕車並賜女為妻。從太戊以來,中衍的後代,世世輔佐殷國有功,所以贏姓中有不少顯名於世,終於成為諸侯。也就是說秦國的贏氏是在那個時候有的貴族爵位。

到商紂王時期,贏氏的蜚廉、惡來父子都憑勇力報效紂王。周武王伐紂,連惡來一起殺死。當時蜚廉正為紂在北方采石,回去已無可複命,便在霍太山築壇報祭殷紂王,結果得一石棺,其銘文說:“上帝使處父幸免於殷亡之亂,賜給你石棺以光耀氏族。”這段史實有些奇幻。

蜚廉還有一個兒子叫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有寵於周成王,他就是宅皋狼。宅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擅長駕車而有寵於周繆王,也就是周穆王。曆史上有周穆王見西王母的傳說。

周繆王得到赤驥、盜驪、驊騮、騄耳等駕車的駿馬,西去巡狩,樂而忘返。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駕車,長驅疾馳,一日千裡,趕回周地來平定叛亂。繆王把趙城封給造父,造父一族從此稱為趙氏,也就是戰國趙國的祖先。

二、分封裂土:

殷商時中衍的玄孫叫中潏,住在西戎,鎮守國家的西部邊垂。西戎位於今天的陝甘地區,是後來以勇武聞名的羌族人的祖先,三國時期的名將馬超就是這裡人。

商紂時期的惡來革是蜚廉的兒子,早死。他有兒子叫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他們都因造父所受之寵,承趙城之名而姓趙氏。當時是周孝王時期,非子喜好馬和各種牲畜,擅長養殖它們。犬丘人把這些告訴周孝王,孝王便召非子命他掌管養馬,馬匹繁衍得很多。孝王想立非子為大駱的嫡子。但申侯之女為大駱的妻子,她生的兒子叫成,已立為嫡子。所以申侯對孝王說:“從前我們的祖先酈山之女,是戎胥軒的妻子,生了中潏,中潏由於親戚關係而歸附於周,保守西垂,西垂因此才和睦。現在我們又嫁女給大駱為妻,生下嫡子成。申人和大駱再次通婚,西戎全都歸順,您才得以為王。請您再三考慮。”孝王說:“從前伯翳為舜掌管牲畜,牲畜繁衍得很多,因此獲得封地,被賜姓為贏氏。現在他的後代又來為我養馬,我也要分封國土讓他作附庸。”把非子封在秦,讓他重新接續贏氏的祀統,號稱秦贏。但同時又不廢去申侯之女所生立為大駱嫡子者,以安撫西戎。

憑借自先祖以來馴養牲畜的努力、經過這番變故贏氏成為有封地的貴族,開始其創業建國步伐。贏氏的主要對手是周王室的邊患少數民族——西戎。

在周厲王時期因為厲王無道,有些諸侯起來反叛。西戎也反叛王室,滅了住在犬丘的大駱之族。周宣王召來贏氏莊公五兄弟,給他們士兵七千人,讓他們征伐西戎,終於將西戎擊潰。周宣王把土地重新給予秦仲的後代,連同其祖先大駱的封地大丘在內,封他為西垂大夫。

到周幽王時期,因為褒姒之亂周幽王被殺,贏氏秦襄公率兵救援周王室有功,又率兵護送周平王東遷到了洛邑。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之地,說:“戎人無道,強占我岐、豐之地,秦若能趕走戎人,即可擁有這些土地。”與秦立誓,封賜爵稱。襄公從此正式建立國家,與諸侯互派使節往來,並用赤色幼馬、黃牛、公羊各三,在西岐祭祀上帝。十二年,襄公伐西戎至岐山死去,他的兒子是秦文公。文公率兵討伐西戎,西戎戰敗逃走。文公收羅留居當地的周人歸自己統治,將領土擴大到周朝發源地岐山,而又把岐山以東的土地獻給東周天子。到此時秦國可以說氣象已成。

三、稱霸西戎:

東周春秋時期,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交相迭起。

秦國穆公時期,總體形勢是向東發展因為晉國而受阻,遂西向擊敗老對手西戎、將其兼並,從而稱霸西戎為後來統一中國奠定初步基礎。

如果評定君主,那麼秦穆公嬴任好無疑屬於第一流的君主。

區分君主上下的標準之一是胸襟,好的君主是對大小輕重區分得很清楚。秦穆公在這方麵做得無可指摘。

首先,秦穆公對臣下不鄙。著名“五羖大夫”百裡奚故事說的是晉國俘虜了百裡傒之後,用他陪嫁秦穆公夫人到秦國。百裡傒認為秦國荒蠻就逃到宛,被楚國邊地的居民抓獲。穆公聽說百裡傒很賢能,想用重金把他贖回,又怕楚人不肯給,就派人向楚國說:“我國陪嫁奴隸百裡傒現在貴國,請用五張黑羊皮贖他。”楚人才同意交還。這時候,百裡傒已有七十多歲。穆公釋放了他,同他討論國家大事。百裡傒推辭說:“我是亡國之臣,還有什麼可問!”穆公說:“虞君正是因為不聽您的勸告才亡國,這並不是您的罪過。”再三向他請教,談了三天,穆公大喜,要把國政交給他,號稱五羖大夫。禮賢下士至此,比之文王求薑尚更加傳奇,古今通傳為美談。

其次,秦穆公與國人相處不凶。有個“穆公亡馬”就是如此:當初,秦穆公的駿馬走丟了,岐山下的農民把馬抓住、饑餓難耐之下就吃掉了,一塊共有三百多人,官吏追捕到他們,要依法處置。穆公說:“君子不會因為畜牲而害人。我聽說吃過駿馬肉如果不喝酒,是會傷人的。”於是全部賜酒,赦免了他們。後來這三百個人聽說秦要迎戰晉軍,都爭著要隨軍前往,在戰場上正好碰上穆公處於困境,個個手持兵器拚死力戰,以報答偷吃駿馬肉而被赦免的恩德,使得秦穆公反敗為勝俘獲晉君而歸。與民相處義氣至此,百姓效死以報自是當然。

第三,秦穆公對強鄰晉國不貪。秦晉兩國相鄰,時常爭鬥戰爭,但兩國又互為婚姻。當時晉大旱,來求借糧食。丕豹勸穆公不要借給,趁其饑荒而伐之。穆公問公孫支,公孫支說:“豐歉交替出現,(誰都難免碰上災荒,)不可不借。”問百裡傒,百裡傒說:“夷吾得罪了我們的國君,但他的百姓又有什麼罪過呢?”最後采納了百裡傒、公孫支的意見,終於借給晉國糧食。用船載車運,從雍到絳絡繹不絕,這就是有名的“泛舟之役”。過兩年,秦國發生饑荒。晉國背信棄義反而乘機進攻秦國,引發韓地之戰,最終俘虜晉君夷吾。夷吾獻上晉國的河西之地,讓太子圉到秦國為質,秦把宗女嫁給子圉為妻。當時秦的領土已東抵黃河,秦國領土擴張是穆公仁德的結果。

第四,秦穆公不文飾己過。穆公不聽百裡傒、蹇叔二人勸諫執意襲鄭,致使秦軍在殽山被晉國全殲。秦軍三將百裡傒之子孟明視、蹇叔之子西乞術和白乙丙被俘,僥幸因為晉文公夫人是秦國女子為這三位在押的將軍求情得以放歸。穆公穿戴凶服親迎於郊,麵向三人大哭說:“都是我不聽百裡傒、蹇叔的話才讓三位受了委屈,三位有什麼罪呢?你們要想方設法報仇雪恥,不可懈怠。”於是恢複三人的官職如同以往,待遇更好。到了三十六年,穆公派他們率兵伐晉,渡黃河時,連船都燒掉,終於大敗晉人,占領王官和鄗,作為對殽之戰役的報複。晉人皆守在城裡不敢出來。於是穆公就從茅津渡河,掩埋了殽山中(秦軍死難者的)屍骨,為他們發喪,哭了三天。穆公向全軍發布誓辭說:“喂,士兵們!請安靜聽著,不要喧嘩,我要向你們宣告誓辭。古時候的人們都向白發蒼蒼的老人請教,所以才不犯大錯誤,然而我卻沒有聽取蹇叔、百裡傒的勸告,為了反省這一點,所以作此誓辭,讓後代永遠記住我的過錯。”君子聽說了,無不為之流淚,說:“唉!秦穆公用人真是周到呀,所以到底還是靠孟明視等人取得了很大成功。”秦穆公的努力保證了秦國在暫時戰爭失敗後沒有衰落,而是持續發展。

第五,秦穆公能夠良計製敵。當時戎王派由餘出使於秦。由餘,其祖先是晉人,逃亡到戎地,會說晉國話。戎王聽說穆公賢能,所以派由餘到秦國考察。秦穆公向他炫耀宮殿建築和物資儲備。由餘說:“就是讓鬼神來完成,也夠煩累鬼神了;就是讓人民來完成,也夠辛苦人民了。”穆公對他的話很奇怪,問他說:“中國靠詩書禮樂和法度來治理,尚且經常出亂子,現在戎翟沒有這些,那又靠什麼來治理呢,豈不是太困難了嗎?”由餘笑著說:“這恰恰是中國所以發生亂子的原因呀。從至聖黃帝製定禮樂和法度,以身作則,率先奉行,才僅僅達到小治。到了後世,統治者日益驕奢淫佚。依仗法度的威嚴,去苛求下民,下民疲勞到極點就會埋怨責怪統治者不仁不義,上下互相責怪,篡奪殺戮,以至斷子絕孫,還不都是由於這類緣故。而戎夷卻不是這樣。統治者懷有淳厚的仁愛之心以對待其下,下民也懷有忠貞不渝的信義以事奉其上,管理一國之政猶如管理一個人一樣,簡直不知是憑什麼來管理,這才是真正的聖人之治呀。”於是穆公回來問內史廖說:“我聽說鄰國有聖人,是其敵國擔心的事情。現在由餘這佯賢能,也是我的心頭之患,應該拿他怎麼辦呢?”內史廖說:“戎王住在偏僻蔽塞的地方,沒有聽到過中國的音樂。您不妨試探給他送去一些歌伎舞女,以削弱他的誌氣。並替由餘請留,以疏遠他們的關係;挽留不放,以耽誤他的歸期。戎王感到奇怪,必然懷疑由餘。君臣有了嫌隙,就能俘獲戎王。而且戎王喜歡歌舞。也一定會懈怠政事。”穆公說:“好。”於是和由餘連席而坐,傳器而食,把該國的地形和軍事情況打聽得一清二楚,然後命內史廖把八人一列的兩列歌伎舞女送給戎王,戎王接受之後很喜歡,一年到頭也沒有送還。這時秦才放回由餘。由餘屢次勸諫均不為采納,穆公也不斷派人暗地邀請由餘,由餘終於棄戎降秦。穆公把他當貴客一樣來招待,向他請教如何伐戎。由餘長期生活在戎人中,對他們的情況熟悉,他的建議穆公很重視。後來采用了由餘的計策討伐戎王,兼並了十二個國家,秦國辟地千裡,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寧夏鹽池),東到黃河,史稱“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過帶了金鼓送給秦穆公,以表示祝賀。秦穆公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去世,安葬於雍(今陝西鳳翔東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輿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國人對此悲痛萬分,賦《黃鳥》之詩,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然而,對於這件事,宋朝的蘇東坡卻有不同的見解。他認為穆公生前不誅殺喪師之將孟明,是不會忍心用三良殉葬的。三良之死,就像田橫自殺後,從行至洛陽的二齊士自刎殉主一樣,完全是“士為知己者死”的意思。今人不理解“古人感一飯,尚能殺其身”這種殺身圖報的尚義精神,反而以今日的世俗之見責難古人,相比之下,愈見古人之可敬,今人之可傷。

秦國最後的義舉發生在哀公八年,楚公子棄疾殺靈王而自立,就是平王。十一年,楚平王派人來求娶秦國女子作太子建的妻子。娶回國來,見秦國女子漂亮便自己娶了過去。十五年,楚平王要處死太子建,太子建逃亡:伍子胥逃奔到吳國。晉國公室衰落,六卿強大,考慮的主要是內部的兼並,所以有很長時間秦、晉不再相互攻擊。三十一年,吳王闔閭與伍子胥伐楚,楚王逃奔到隨國;吳乘勢攻進郢。楚國的大夫申包胥來告急,七天不吃飯,日夜哭泣。這樣秦國才派兵車五百輛救援楚國,打敗吳軍。吳軍撤回,楚昭王才又回到郢。

在以後一段時間裡,秦國頻繁更換國君,君臣名分顛倒失次,所以晉國又重新強大起來,奪走秦的河西之地。

四、孝公圖強

到秦孝公繼位時,黃河、華山以東有六大強國,秦孝公與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悼王、韓哀侯、趙成侯並稱。淮水、泗水之間有小國十多個。楚、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從鄭沿洛水河岸北上,占有上郡之地。楚從漢中,往南占有巴郡和黔中郡。周王室衰落,各諸侯國憑武力征伐,相互兼並。秦僻處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的會盟,被人視同夷翟。孝公於是廣施恩惠,賑濟孤寡,招募戰士,論功行賞,在國內下令求計以圖強國。衛鞅聽說此令已下,西來秦國,通過景監介紹求見孝公。衛鞅勸說孝公變更法製,整飭刑罰,對內提倡致力農業,對外嚴明賞罰,鼓勵士卒力戰效死,孝公表示讚賞。但甘龍、杜摯等人不以為然,同他辯論起來。最後還是采納了衛鞅的新法。(新法初行,)百姓覺得很苦,但過了三年,他們就習慣了。秦孝公十二年,建造成陽城,修築冀闕,秦遷都於鹹陽。合並各小鄉聚,編為大縣,每縣設縣令一人,共四十一縣。規劃田畝,設置阡陌,把領土擴大到洛水以東。十四年,開始收賦。富國強兵的國策使秦國發生巨大的進步,秦國從此不再是蠻夷之地。秦國富強,使得周天子把祭肉賜給秦孝公、各國諸侯都紛紛前來祝賀。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由此秦國開始對山東六國轉入攻擊態勢,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但秦律的嚴苛不僅使得商鞅最後身死,也為秦朝滅亡埋下伏趣÷閣。

五、縱橫天下

自秦孝公後,秦國曆經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以降至秦始皇統一經過相當的努力才得以實現。

秦惠文王時著名的就是蘇秦、張儀縱橫天下,在這場以天下為賭注的秦國與六國的角鬥中,蘇秦合縱以燕為主、聯合六國抗秦;張儀連橫以魏為主,分化瓦解六國,為秦不斷打擊六國創造條件;最終因為六國固有利益矛盾,張儀的連橫占據優勢,秦國擴張的勢頭變得不可遏製。

秦惠文王時還有的重要事件是司馬錯取蜀。當時苴國和蜀國相互攻打,分彆到秦國告急。秦惠王要出動軍隊討伐蜀國,又認為道路艱險狹窄,不容易到達。這時韓國又來侵犯秦國。秦惠王要先攻打韓國,然後再討伐蜀國,恐怕有所不利;要先攻打蜀國,又恐怕韓國趁著久戰疲憊之機來偷襲,猶豫不能決斷。司馬錯和張儀在惠王麵前爭論不休,司馬錯主張討伐蜀國,張儀說:“不如先討伐韓國。”惠王說:“我願聽聽你們的理由。”

張儀說:“我們先和魏國相親,與楚國友好,然後進軍三川,堵絕什穀的隘口,擋住屯留的要道。這樣,使魏國到南陽的通道斷絕,讓楚國出兵逼近南鄭,秦軍進擊新城和宜陽,徑直逼近西周和東周的城郊,討伐周王的罪惡,再攻占楚、魏的土地。周王自己知道沒辦法挽救,一定會獻出傳國的九鼎寶物。秦國占有了九鼎之寶,依照地圖和戶籍,就可以挾製著周天子而向天下發號施令,天下各國沒有誰敢不聽從的。這是統一天下的大業啊!如今蜀國是西方偏僻的國家,像戎狄一樣的落後民族,搞得我們士兵疲憊、百姓勞苦,也不能夠揚名天下,奪取了他們的土地也得不到實際的好處。我聽說追求名位的人要到朝廷去,追求利益的人要到市場去。如今,三川、周室,如同朝廷和市場,大王卻不到那裡去爭奪,反而到戎狄一類的落後地區去爭奪,這離帝王的功業就太遠了。”

司馬錯說:“不是這樣。我聽說,想使國家富強的人,一定要開拓他的疆土;想使軍隊強大的人,一定要使百姓富足;想要統一天下的人,一定要廣施恩德。這三種條件具備了,帝王大業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今,大王的疆土還狹小,百姓還貧窮,所以我希望大王先做些容易辦到的事情。蜀國,是西方偏僻的國家,卻是戎狄的首領,已經發生了類似夏桀、商紂的禍亂。出動秦國強大的軍隊去攻打它,就好像讓豺狼去驅趕羊群一樣。占領了它的土地就可以擴大秦國的疆域,奪取了它的財富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整治軍隊。用不著損兵折將,他們就已經屈服了。攻克一個國家,天下人不認為我們殘暴;把西方的全部財富取儘,天下人不認為我們貪婪,我們這一出動軍隊,使得聲望、實利都有增益,還能享有禁止暴亂的好名聲。如今去攻打韓國,劫持天子,是很壞的名聲,未必就能得到好處,還負有不義的醜名,而又是天下人所不希望攻打的國家,那就危險了。請讓我陳述一下理由:周王,是天下共有的宗主;是和齊、韓交往密切的國家。周王自己知道要失掉傳國的九鼎,韓國自己知道將會失去三川,這二國必將通力合謀,依靠齊國和趙國的力量,與楚國、魏國謀求和解。如果他們把九鼎寶器送給楚國,把土地讓給魏國,大王是不能阻止的,這就是我說的危險所在,所以不如攻打蜀國那樣完滿。”

惠王說:“說的好,我聽您的。”終於出兵討伐蜀國。當年十月攻占了蜀國。於是,平定了蜀國的暴亂,貶謫蜀王,改封號為蜀侯,派遣陳莊出任宰相。蜀國歸秦國後,富饒的巴蜀平原成為其後勤基地,秦國因此更加強大、富足,更加輕視其他諸侯了。

秦武王在位時間不長,但基本實現了張儀的策略,打通三川之地,威脅周天子,但武王好勇,亡於舉鼎鬥力。

秦昭襄王是在位時間很長的君主,《羋月傳》、孟嘗君來秦、楚懷王被騙留秦、和氏璧等故事發生在期間。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用穰侯魏冉四次為相,起用名將白起,連續東伐,攻城略地,可以說所向睥睨;秦昭王一度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在位中期,魏國人範睢入秦,一為秦昭王提出“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的戰略構想使得秦國國家機器開始全速投入統一全國的節奏,二清除威脅王權的勢力“廢太後,逐穰侯、高陵、華陽、涇陽君於關外”集中國家權力避免了統一過程中的乾擾。到了長平之戰將山東六國最精銳的趙國40萬大軍徹底殲滅,前朝最後的殘餘西周滅亡、九鼎入秦,秦國統一趨勢已經不可避免的到來。

秦孝文王在位三天病亡,莊襄王在位三年保持著對六國的攻擊,而六國已經無力反擊,越來越衰弱。

六、一統華夏

秦始皇於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出生,出生在當時趙國邯鄲的廓城,是秦莊襄王的中子,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嬴姓趙氏,名政。

當時,秦國已經兼並了巴、蜀、漢中,越過宛占有了鄙,設置了南郡;往北取得了上郡以東,占有了河東、太原、上黨郡;東邊到達榮陽,消滅了西周、東周,設置了三川郡。呂不韋做丞相,封邑十萬戶,號為文信侯。招攬賓客遊士,打算吞並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秦王年幼,即位初期,國家政事交由大臣處理。

秦始皇統治初期,秦與六國互有勝負,主要精力在鞏固自己統治。及至平定嫪毐叛亂、呂不韋服毒自儘,秦始皇已經穩定住秦國,李斯用事處理國政,尉繚用謀參讚軍事,對六國的總攻開始了。

自秦始皇十七年滅韓國,到二十六年滅齊國,用時10年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兼並天下、一統華夏。

期間,雖有荊軻刺秦王的傳奇、王翦破楚的波折,但中國統一大業終於完成了。

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製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製,代以郡縣製,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裡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係。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主義中央集權製度開創新局麵。對中國和世界曆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製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而中國文明也邁向新的一頁。

2016.5.20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