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拌日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7章 兆惠赴西北,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涼拌日月,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京城張廷玉宅邸的書房,已近五月中旬,簷外的石榴樹抽出新綠,映得窗紙都泛著淺碧色。
張廷玉坐在鋪著軟墊的太師椅上,手裡摩挲著塊老玉,望著案上堆疊的奏章,又是一聲長歎——這聲歎裡,少了幾分驚惶,多了些塵埃落定的疲憊。
“老爺又在想楊尚書和張大人的事?”妾室李氏端來冰鎮的酸梅湯,瓷碗外壁凝著細珠,“他們倆年初就遞了辭呈,皇上正月裡就準了,原是喜事,您倒愁了這些天。”
張廷玉接過碗,呷了一口,涼意順著喉嚨滑下去,才緩聲道。
“我能不愁嗎?楊名時臘月裡跟我透口風,說禮部這攤子事,新學舊禮攪成一團麻,那些‘新學教材’‘西洋書籍’,眼睛都看花了,說自己這把老骨頭,實在跟不上趟了。”
“張照更早,”張廷玉續道,“去年秋闈就念叨,說刑部瞧著要改,他那腦子怕是撐不住。”
“老爺早知道?”
張廷玉指尖敲著桌麵,“我早知道他們要走,可真看著這倆老夥計離了朝堂,心裡頭空落落的。”
李氏蹲下身替他捶著腿,輕聲道。
“他們是揣著體麵走的。楊尚書離京那日,皇上還賞了禦筆‘耆儒歸裡’的匾額,張大人的兒子剛補了刑部主事,這不是恩寵是什麼?”
“恩寵是真,可也是提醒啊。”張廷玉苦笑。
“你當他們真是單單‘年事已高’?是看懂了這朝堂的風向——跟不上新政的,與其被推著走,不如自己體麵退場。”
張廷玉望著窗外那棵石榴樹,“我比它們還大幾歲,眼睛早就花了,皇上那道‘度量衡新製’的旨意,光換算表就看了三遍才敢下筆。”
李氏笑道:“可老爺您不一樣,皇上離不得您。
蘇琦大人奏請建圖書館分館,還特意說‘需首輔把關’呢。”
“離不得?”張廷玉搖頭,將酸梅湯碗擱在案上。
“是我離不得這朝堂了。”張廷玉忽然想起正月裡楊名時辭行時的話。
“衡臣兄,咱們這代人,能看著新政落地已是幸事,剩下的,該讓年輕人接了。”
當時張廷玉隻斥對方“老糊塗”,如今想來,倒是自己當局者迷。
張廷玉起身走到書架前,抽出最上層那本《明史》,翻到“張居正傳”那頁——當年張居正改革,多少老臣灰頭土臉,可終究留了份家業。
如今皇上的新政,比張居正時更烈,他這三朝老臣,能做的不過是替皇上把好最後一道關,讓那些老夥計體麵歸鄉,讓後來人少些阻礙。
“明兒把那盆文竹搬到廊下吧,”張廷玉忽然道,“總在屋裡捂著,反倒長不好。”
李氏應著,見張廷玉臉上愁緒散了些,便笑道:“老爺想通了?”
“想不通也得想啊。”張廷玉重新坐下,拿起朱筆蘸了墨。
“皇上還等著我擬‘刑部改製’的旨意呢。楊名時和張照能歇著,我這把老骨頭,還得再撐撐。”
筆尖落在紙上,沙沙作響,窗外的石榴葉被風拂得輕搖。
怡親王府。
床榻前藥味混著初夏的潮氣,沉甸甸壓在人心上。
允祥半睜著眼,胸口隨著喘息輕輕起伏,往日清亮的目光如今蒙著層霧。
李玉帶著太醫院院使錢鬥保進來時,正聽見他低聲咳嗽,忙上前道。
“王爺,皇上讓錢院使再給瞧瞧。”
錢鬥保診脈許久,退到外間對李玉搖頭。
李玉心裡一沉,轉身回內屋時,見允祥正望著帳頂,聲音啞得像砂紙磨過:“又讓皇上費心了……”
“王爺寬心,皇上說您歇著就是。”李玉勸道。
允祥緩緩搖頭,枯瘦的手在被上抓了抓。
“這陣子……軍機會議都沒去成,蒙藏軍改、藩屬整編、倭國駐防……多少事堆著,我卻躺在這裡……”
允祥喘了口氣,眼裡浮起愧色,“不能替皇上分擔,反倒添亂。”
李玉想起皇上說的“十三叔雖有時拗,卻從沒掉過鏈子”,喉頭有些發堵。
“王爺這話折煞奴才了,您從前替皇上扛了多少事……”
“不一樣了。”允祥打斷他,聲音輕下去,“讓孩子們……好好當差,彆給皇上丟人。”
李玉應著,見他倦得閉上眼,便悄悄退了。
養心殿。
李玉跪在地上,聲音發顫:“皇上,王爺他……怕是熬不過這三更天了。”
弘曆手裡的朱筆在“藩屬軍製整編實施條例”的奏折上頓了頓。
弘曆閉了閉眼,再睜開時,眼底的波瀾已壓了下去。
這個時空裡,允祥活到了五十八歲,從裁撤綠營到設立反貪局,從《中華日報》創刊到蒙古軍改,樁樁新政都看在眼裡,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擬旨吧。”弘曆的聲音穿過殿內的寂靜,帶著一種塵埃落定的平靜。
李玉忙躬身應著,鋪開明黃的聖旨,筆尖懸在半空等候。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怡親王允祥,久侍宮廷,勤勉素著,著依親王例治喪,輟朝三日,其子弘曉依例降襲,著封為多羅怡郡王(注1)。”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