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拌日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8章 思想為矛,武力為盾,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涼拌日月,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弘曆擲地有聲地拋出“黃皮膚黑頭發即為華人,滿漢回蒙藏同屬炎黃子孫”的論斷,語驚四座。
在此之前,族群間的隔閡與偏見根深蒂固:漢人秉持“華夷之辨”,以儒家禮教為標尺,將剃發易服的滿人、逐水草而居的蒙古人、崇信喇嘛教的藏人、遵循伊斯蘭習俗的回人皆視作未開化的蠻夷。
滿人以“旗民有彆”自居,八旗子弟自恃龍興之地的勳貴血脈,將其他族群視為治下子民。
土謝圖汗部的察琿多爾濟、車臣汗部的巴布、劄薩克圖汗部的旺舒克等蒙古王公,骨子裡仍保留著對農耕民族的輕慢——他們世代以馬背為家,沿襲著草原“幼子守灶”的傳統,追憶著成吉思汗時期將漢人列為“南人”的舊例,即便清朝時與皇室頻繁聯姻,仍在私下聚會時嘲笑漢人的“文弱”。
賽音諾顏部的策棱、漠南科爾沁部的阿喇布坦雖與清廷關係親厚,卻也在聽到這番言論時微微皺眉。
策棱戰功赫赫,曾在額爾德尼昭之戰大破準噶爾部,自認是草原的守護者,阿喇布坦因滿蒙聯姻成為皇親,此刻卻擔憂“華人”的概念會衝淡蒙古部落的獨特性。
藏人世代信奉藏傳佛教,以雪域高原的獨特文化為傲,自認為教法傳承神聖獨立。
回人恪守《古蘭經》教義,清真寺宣禮聲與中原廟宇鐘聲截然不同,因商貿習俗差異,與其他族群常生齟齬。
這般根深蒂固的族群壁壘,使得“同屬一脈”的論調在曆朝曆代從未有過立足之地。
儘管這一標準基於外貌特征存在某種依據,但現場眾人大多難以認同。
漢人官員暗捏朝珠,腹誹“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古訓。
察琿多爾濟目光陰沉地轉動著腕間的銀質圖騰手鐲,想起先祖橫掃中原的榮光。
西藏郡王頗羅鼐撚動佛珠,疑慮這是否意在消解政教合一的傳統。
藩屬使臣則交頭接耳,擔憂自身文化會被這強勢的“華人”概念所吞噬。
礙於君臣之禮,無人敢公然反駁,隻是神色冷漠,從蒙古王公到藩屬使臣,皆是一副不以為然的模樣,無聲地表達著對這一定論的質疑與不屑。
見現場鴉雀無聲,蒙古王公們麵色陰沉,藩屬使臣交頭接耳間滿是質疑,理藩院尚書來保立刻趨步而出,拱手朗聲道。
"諸位可莫要糊塗!昔日準噶爾部噶爾丹野心勃勃,鐵騎踏破喀爾喀草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若不是聖祖皇帝三征噶爾丹,世宗皇帝又在和通泊、額爾德尼昭痛擊叛軍,你們的牧場早成焦土!
如今準噶爾雖退守天山,但朝廷大軍陳兵阿爾泰山,這才保得蒙古諸部歲歲安寧!"
"再說雪域西藏,自唐宋以來,中原皆視其為化外之地,稱吐蕃為''西戎''。元朝雖將其納入版圖,政令卻難通達。
明朝也不過行羈縻之策,直至我大清,先帝冊封達賴、班禪,委派駐藏大臣,才真正將雪域高原納入治下!"
來保掃視全場,"至於南洋藩屬,荷蘭、西班牙的堅船利炮虎視眈眈,若不是大清艦隊鎮守要衝,蘇祿、琉球的宗廟社稷何在?"
來保猛地一拍腰間代表理藩院權力的鎏金腰牌:"千百年來,中原視蒙古為''北狄'',視西藏為''羌蠻'',藩屬更不過是''向化遠人'',血脈從不與中原相連。
過往你們皆是化外蠻夷,如今皇上卻要將爾等認作炎黃子孫,這是何等的恩德!"
內閣首輔張廷玉亦整冠出列,高聲喝道:"自商周以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華夷之辨深入人心。
漢修長城禦匈奴,唐築烽燧防吐蕃,哪朝哪代不是將邊地視作外邦?
即便蒙古在元朝入主中原,朝廷典籍仍稱其為''腥膻之族'',西藏喇嘛教與中原禮教大相徑庭,向來被視為異端。"
"今上卻以''黃皮膚黑頭發''為證,將滿漢回蒙藏、乃至藩屬諸邦,皆認作同胞。
這不僅是破祖宗''華夷之辨''的舊例,更是要讓你們的子孫後代,堂堂正正地載入史冊!
要知道,若沒有朝廷大軍壓製準噶爾,你們的牛羊、妻小,此刻還在敵寇的鐵蹄下哀鳴!"
這番話如重錘擊在眾人心頭。
蒙古王公想起清廷曆代和親聯姻、減免稅賦的恩典,更記起朝廷大軍在邊境抵禦準噶爾的赫赫戰功。
西藏郡王憶及駐藏大臣帶來的中原物什與律法規製,藩屬使臣更是清楚,若無大清艦隊威懾南洋,自己的國土早被他國吞並。
權衡利弊後,眾人紛紛撩袍跪地,山呼"皇上聖明"之聲此起彼伏,"感謝皇上認可我族血脈"的謝恩聲中,雖仍暗藏不甘,卻也多了幾分對浩蕩皇恩的敬畏。
弘曆垂眸凝視階下叩拜的身影,眼底泛起冷冽的光。
曆代帝王雖以武力拓土,卻難消弭族群間根深蒂固的隔閡。
此番以"炎黃同脈"重新定義"華人",實則是將千年"華夷之辨"的思想利器,巧妙轉化為鞏固統治的新枷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