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拌日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2章 舉國並入大清版圖,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涼拌日月,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待清國使團返回漢城外海船上,北海水師提督王郡負手立在船頭,遠眺昌德宮方向冷笑。

斥候高聲稟報:"啟稟提督,朝鮮防守漢江入口的江華水營僅有十二艘巡船,桅杆最高不過兩丈,半數船板已蟲蛀滲水!"

王郡聞言嗤笑出聲:"朝鮮人竟拿這等破船守江?倒不如直接在船頭掛麵白旗來得省事。"

王郡指尖輕叩腰間劍柄,目光掃過粼粼江麵,"傳令下去,全軍擊鼓進逼,讓他們見識見識何為天朝水師。"

戰鼓聲中,二十餘艘戰船揚起白帆,如巨鯨破水而入漢江口,船頭劈開的浪濤卷著碎冰拍向江岸。

巡船阻攔時被船頭撞得粉碎,江華島炮台炮彈落點偏出百丈。

王郡俯瞰兩岸逃竄的軍民,冷聲道:"沿江兩岸炮擊,讓李昑聽清天朝的雷霆。"

炮口噴吐火舌,江岸工事與民居接連坍塌,半日不到,清軍水師便已沿著漢江抵達漢城外圍。

朝鮮朝野震動,文臣紛紛跪求妥協,軍方強硬派卻斷言"清軍久戰必退",僵持間漢城周邊已在炮轟中化為焦土。

幾乎同一時間,清軍第五集團軍第25師、第26師、第27師越境南下,以"賜痘苗,驅天花"為名沿途招降。

天花肆虐後的朝鮮城池本就防務空虛,百姓聽聞"清國痘苗可保命"扶老攜幼出城迎接清軍到來。

一些守將為求自家眷屬優先獲得痘苗,暗遣使者與清軍接洽,甚至親率文武開城納降——朔州守將李誌恩為保城中孩童先種痘,以府庫兵械為禮。

義州指揮使王明煥唯恐嫡子染疫,早早在城頭懸掛"求恩"白旗,清軍不費吹灰之力,便占領義州,朔州、龍川、鐵山等地。

在清軍橫掃朝鮮西北邊疆之際,朝鮮國王李昑立在昌德宮城頭,望著漢江麵上數十艘清軍戰船,麵露憂色:"數年未見,清軍水師火炮威力竟恐怖如斯?"

領議政金履淳連忙寬慰:"主上無需擔憂,待清軍水師糧草耗儘自會退去,臣已召集到一萬禁衛軍守衛漢城,數十門紅衣大炮炮手已經就位,隻要清軍敢上岸,必讓其有來無回。"

李昑聽了這話,心下稍感安定。

此後數日,漢江麵上清軍艦船錨泊未動,卻似鐵閘橫江,令朝鮮君臣心下難安。且清軍艦船不時炮轟漢城外圍,更添幾分威懾與惶惶不安。

金履淳每日在勤政殿指節叩案,堅稱"清虜水師糧道必絕",又言"陸路無警,不過虛張聲勢"。

滿朝文武隨聲附和,李昑雖有隱憂,卻也在眾臣哄慰中漸生僥幸,一邊命內府暗備"太平宴"器物,隻待清軍退去後粉飾太平,一邊遣左議政樸承哲攜國書赴清營。

樸承哲在清軍戰船甲板上強作鎮定,展開黃絹聲言"朝鮮願獻三百萬銀元以表歉意",末了嚅嚅請減歲貢。

不料清國使者斜倚座椅,拖長腔調笑出淚來:"三百萬?打發叫花子呢?

你們朝鮮人腦袋上的痘瘡,怕是比國庫的銀子還多吧?"

樸承哲踉蹌退後半步,喉間湧起怒火:“三百萬已是朝鮮一年財政收入!天朝未必欺人太甚!”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怎麼,你們朝鮮想要賴賬不成?”

見清國使者蠻橫刁難,樸承哲唯有灰溜溜折返。

返程途中,漢城軍民見其安然返城,竟誤以為"清虜怯戰"。

金履淳甚至在城樓上豎起"清虜可破"的三丈大旗,征調匠人熔鑄火炮——那些銅料多是從宗廟香爐、後宮銅缸上砸下來的。

五日後,探馬渾身泥漿混著血水,跌撞著滾進玄武門報急:“主上!數萬清軍已過鴨綠江!以派發天花疫苗為餌誘騙百姓出城,更有守城將士為換取疫苗開城門投敵,清軍此刻恐已兵臨平壤府!”

李昑正在燈下改清軍退去慶祝詔書,驚得朱筆從指縫滑落,在“海晏河清”四字上劃出歪扭的墨痕。

金履淳跌跌撞撞闖入,袍角帶翻茶盞卻渾然未覺,跪地顫聲稟道:“主上!清軍竟趁朝鮮痘疫橫行,從陸路大舉入侵,沿途以疫苗誘騙百姓、收買守將,此等行徑實屬卑鄙!”

李昑指尖緊扣龍案,抬眼望向金履淳時眼底儘是惶惑:“卿家且說,如今該如何是好?”

金履淳伏地叩首,頂戴歪斜亦渾然不覺,朗聲道:“主上勿憂!臣已快馬傳檄,收攏漢城周邊將士,今已聚三萬人馬屯於城郊!清軍遠來疲憊,糧草輜重難繼,我等隻需緊閉城門、憑險而守,定能將其阻於漢城之外!”

李昑聽罷,指尖摩挲著龍案上的鎮紙良久未言,金履淳的話雖似有幾分底氣,可那三萬兵馬的底細他如何不知?

自天花瘟疫橫行,朝鮮將士十去其六,哪裡經得起刀兵?

然此刻滿朝文武已無他策,隻得沉沉頷首:“便依卿所言,死守漢城。”

三日後,軍情急報如雪片般飛入勤政殿——清軍已破平壤府,正揮師逼向開城,距離漢城不足二百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