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蒹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66章 愁苦的崇禎皇帝,明風再起,浮世蒹葭,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臘月裡的紫禁城冷清得嚇人,筆直的禦道從正陽門一路往裡,穿過天安門、端門、午門、奉天門,一直通到金鑾殿跟前。再往裡走,就是皇上住的地界兒——乾清宮。
乾清宮裡頭靜悄悄的,宮女太監們走路都踮著腳尖,大氣兒不敢出。偶爾有人進出,也都是輕手輕腳的,生怕驚動了萬歲爺。東暖閣地上擺著個大火盆,炭火燒得通紅,照得滿屋子亮堂堂的。
崇禎爺坐在龍椅上,身上裹著件油光水滑的紫貂皮大氅,裡頭襯著明黃色的綢緞衣裳,那料子上繡著江山萬代的吉祥花紋。這身行頭,就是在外頭冰天雪地裡站上一天也不帶冷的。可說來也怪,任憑炭火燒得多旺,皮襖裹得多厚,就是暖不熱萬歲爺那顆冰涼冰涼的心。
外頭北風"嗚嗚"地刮,把殿簷下的銅鈴鐺吹得"叮當"亂響。幾個當值的小太監凍得直跺腳,又不敢弄出動靜,隻能把脖子往衣領裡縮了又縮。暖閣裡的西洋自鳴鐘"哢嗒哢嗒"走著,每一聲都像是敲在人心尖上。
崇禎爺盯著案頭堆積如山的奏折發呆,那上頭不是這兒鬨饑荒,就是那兒起戰事,要不就是那個聽調不聽宣的寧遠侯李長風又開始從大明國的南方整船整船的把他的子民運往了海外。朱筆在手裡攥了半天,愣是一個字也批不下去。忽然一陣穿堂風刮進來,吹得燭火直晃悠,把牆上掛的"正大光明"匾照得忽明忽暗。
伺候的太監王承恩偷瞄了一眼,隻見萬歲爺眉頭皺得能夾死蒼蠅,那張瘦削的臉在燭光下顯得越發憔悴。他悄悄歎了口氣,輕手輕腳地往火盆裡添了塊銀骨炭,火星子"劈啪"爆了兩下,又歸於沉寂。
外頭更鼓敲了三下,乾清宮的琉璃瓦上已經積了層薄霜,在月光下泛著慘白的光。值夜的侍衛換了一班又一班,暖閣裡的燈卻一直亮著。崇禎爺就這麼坐著,從掌燈時分坐到三更天,活像尊泥塑的菩薩,隻有那雙布滿血絲的眼睛偶爾眨巴兩下,證明這是個活人。
眼瞅著就要進正月咧,往年這時候紫禁城裡早該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咧。可今年倒好,雖說宮女太監們也在拾掇過年的事,可都跟做賊似的,大氣兒不敢出,生怕鬨出點動靜。
崇禎爺癱在龍椅上,瞅著禦案上堆成山的奏折,連翻都懶得翻。心裡頭那個憋屈啊,活像"黃鼠狼下耗子——一窩不如一窩"!
年初那會兒,為著解救被困在鬆山城的洪承疇,他暗地裡跟內閣首輔周延儒、兵部尚書陳新甲、吏部尚書謝升幾個商量,打算先跟後金人議和,把洪承疇撈出來再說。哪成想陳新甲這個沒把門的,竟把兵部職方郎中馬紹愉千辛萬苦搞來的和談密本給漏了風!
最可氣的是,這廝居然把密本忘在案頭上,讓處理公文的小書童當普通文書發給了下頭府衙。崇禎爺得知這事兒時,那股子邪火"噌"地直竄天靈蓋,差點沒把禦案給掀嘍!
當下就下旨把陳新甲這糊塗蛋逮進大獄,判了個秋後問斬,這才勉強壓住朝堂上炸了鍋的群臣。可這事兒就像塊大石頭,加上陳新甲又被李長風給救走了,這事就一直壓在萬歲爺心口上,到今兒個還堵得慌。
暖閣外頭,幾個小太監正踮著腳往簷下掛燈籠。有個新來的毛手毛腳,差點把燈籠摔了,嚇得老太監直瞪眼,壓著嗓子罵:"作死啊!驚了聖駕看不要你腦袋!"
更漏"滴答滴答"響著,崇禎爺望著窗戶外頭慘白的日頭,心裡頭跟灌了鉛似的。案頭的奏折越堆越高,有稟報李自成在河南鬨騰的,有奏說張獻忠占了武昌的,還有哭窮要餉銀的......看得他腦仁子直疼。
王承恩捧著碗參湯進來,見萬歲爺這副模樣,心疼得直搓手:"主子,進點熱湯吧?這都過了午時了......"
崇禎爺擺擺手,連眼皮都沒抬。忽然一陣穿堂風刮進來,把案頭最上頭那本奏折"嘩啦"吹開,正好露出"潼關告急"四個朱批大字......
這糟心的事兒啊,就跟那韭菜似的,割一茬又長一茬。陳新甲那檔子事兒還沒消停呢,萬歲爺最寵愛的田娘娘又病倒了,禦醫們輪番診治,湯藥灌了一碗又一碗,可就是不見起色。
說起這田娘娘,那可是個妙人兒。自小就臨摹鐘繇、王羲之的楷書,一筆好字寫得跟印的似的。畫兒也畫得絕,那幅《蘭蕙群芳圖》在宮裡傳為美談。騎馬射箭、蹴鞠踢球,樣樣都比旁人強。最絕的是那一手琴藝,彈起來能把人聽得如癡如醉。更難得的是她善解人意,跟萬歲爺下棋時,總是不動聲色地讓著一兩個子兒。
萬歲爺對她那是真上心,有一回在周皇後跟前說漏了嘴,誇田娘娘的三寸金蓮小巧玲瓏,說袁妃的腳要大好幾圈,把周皇後氣得小半個月沒露笑臉。這田家原本在揚州也就是個普通人家,自打閨女當了娘娘,那可真是雞犬升天了。萬歲爺把西安門鐵獅子巷前朝大太監王體乾的宅子賞給了田家,那園子裡的亭台樓閣、歌姬舞女,在京城裡都是數一數二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明風再起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明風再起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