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蒹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1章 大明爛透了,明風再起,浮世蒹葭,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潮濕的海風裹挾著鹹腥味撲麵而來,李長風站在瓊州港的了望台上,望著碼頭上螞蟻般忙碌的役夫。二十艘福船整齊排列,麻袋壘成的糧山在暮色中泛著灰白的光。

"將軍,暹羅的稻米已經全部裝船。"副將陳平遞來清單,甲葉碰撞聲驚起桅杆上的海鷗,"安南那邊傳來消息,最後兩萬石糙米明日卯時就能到港。"

李長風接過竹簡,指尖摩挲著"二十萬石"的墨跡。半年來他走遍南洋,用絲綢換稻米,用火銃換木薯,甚至扮作海盜劫掠紅毛番的商船。想到京城外餓殍遍野的景象,他攥緊腰間繡春刀的刀柄,關節泛白。

"讓水手們三更造飯,五更啟航。"他轉身時瞥見港外礁石間有黑影閃動,那是錦衣衛的探子。

海浪拍打船舷的聲響持續了三十個晝夜。當順天府灰蒙蒙的城牆映入眼簾時,李長風看見運河兩岸跪滿了衣衫襤褸的災民。他們凹陷的眼窩裡燃起微弱的光,像秋夜裡的螢火蟲。

文華殿的蟠龍藻井在晨曦中泛著金輝。李長風跪在冰涼的青磚上,聽見自己鎧甲上的露珠滴落的聲音。崇禎皇帝疾步從丹墀走下,明黃龍袍掃過他的護心鏡。

"愛卿快起!"年輕天子的手在顫抖,李長風抬頭時看見他眼角細密的紋路,"這二十萬石糧,能救百萬生靈啊。"王承恩捧來朱漆木盤,猩紅綢布上躺著蟒袍玉帶,金線繡的海浪紋中藏著四爪飛魚。

百官隊列中傳來窸窣響動。李長風謝恩時瞥見戶部侍郎鄭元化的冷笑,還有司禮監秉筆太監曹化淳意味深長的眼神。那種眼神他見過,在安南海盜舉著火把逼近貨船時,在占城王宮談判桌上對方突然掀翻茶盞時。

三個月後,身兼錦衣衛千戶的李長風在保定府西郊的官道上勒住韁繩。本該設立粥廠的地方隻有幾根焦黑的木樁,泥土裡混著發黴的穀殼。幾個瘦成骷髏的婦人正在刨樹根,看見官軍過來,慌慌張張將懷中的繈褓往身後藏。

"去歲臘月撥來的賑濟糧呢?"李長風踹開知府衙門的大門時,趙文康正在後堂聽曲。戲子尖細的嗓音戛然而止,琵琶弦"錚"地崩斷。

知府油光滿麵的臉瞬間慘白:"下官...下官都按章程發放了..."話音未落,陳平已將賬冊拍在案上。墨跡簇新的冊頁裡,粳米變成了麩糠,二十萬石縮水成三萬。李長風抽出繡春刀,刀尖挑起趙文康腰間玉佩——羊脂白玉雕的送子觀音,足夠買下整個米鋪。

深夜的驛館彌漫著血腥味。李長風正在擦拭皇上給的尚方寶劍,忽聽瓦片輕響。他翻身滾到床下時,三支弩箭已釘入枕中。陳平帶人追出三裡,隻在蘆葦蕩裡找到具屍體,牙槽裡藏著毒囊,右手虎口有拉弓的老繭。

"將軍請看。"親兵遞上半截燒焦的信紙,殘存字跡依稀可辨:"...張家口...範永鬥...大汗..."李長風瞳孔驟縮。範永鬥是晉商首腦,而"大汗"隻能是關外的皇太極。月光透過窗欞,在"每石抽三分利"的字樣上投下蛛網般的陰影。

次日淩晨,二十輕騎衝破居庸關的晨霧。李長風伏在馬背上,耳邊呼嘯的風聲中夾雜著災民易子而食的嗚咽,混雜著趙文康玉佩的脆響。當他在張家口外山穀看見連綿的糧車時,終於明白為何京畿始終餓殍載道——麻袋上"戶部賑濟"的朱印正在晨光中滲血,車轍朝著大境門的方向延伸。

"聖上,臣有本奏!"李長風闖進乾清宮時,崇禎正在批閱遼東軍報。他摔在地上的證據裡滾出幾粒稻米,金燦燦的,和蟒袍上的繡線同色。

年輕皇帝的目光掃過晉商賬簿,掠過邊軍守將的畫押,最後停在司禮監的批紅條陳上。李長風看見天子額角青筋暴起,像看到三年前袁崇煥辯解不是他放建奴進京時的模樣。

"朕知道。"朱由檢突然輕笑,笑聲在空曠大殿裡回旋,"範永鬥去年給內帑進獻了八十萬兩遼餉。"他拾起一粒米,端詳著上麵細小的蟲洞,"李卿可知,昨日他範家送了十匹汗血寶馬到宣府?"

“可他範家也把賑災用的大米賣給了大金國!”李長風說話擲地有聲。

乾清宮的銅鶴香爐吐出嫋嫋青煙,李長風看著飄散的煙跡在禦案前斷成三截。崇禎指尖摩挲著晉商賬簿上的燙金雲紋,忽然抓起硯台砸向蟠龍柱,飛濺的墨汁在《皇明祖訓》屏風上暈開大片汙漬。

"朕要誅他們九族!"天子嘶吼聲驚得殿外侍衛甲胄作響,卻在瞥見李長風腰間蟒紋玉帶時驟然收聲。那玉帶本應賜給閣臣,此刻卻勒在武夫的戰袍上。

李長風單膝點地,戰靴碾碎了兩粒金黃的稻米:"那些人,臣實在信不過,請陛下準臣自設粥廠。"他解下繡春刀橫捧過頂,刀鞘上還沾著張家口山穀的草籽,"臣願以項上人頭作保,若有半粒米..."

"準了。"崇禎打斷他的誓言,枯瘦的手指劃過遼東地圖,"聽說你前日斬了保定府三十七個胥吏?"窗欞透進的光束裡浮塵翻滾,皇帝的聲音突然變得輕柔:"永安公主前日來信,說瓊州產的珍珠比崇明島的圓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明風再起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明風再起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