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蒹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章 戰前準備,明風再起,浮世蒹葭,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十一月十三日,天色微明,凜冽的寒風如同一頭猛獸,在京城郊外肆意咆哮,卷起漫天的塵土與霜霧。李長風站在臨時搭建的營帳前,望著那密密麻麻、衣衫襤褸的流民隊伍,眉頭緊鎖,心中迅速盤算著應對之策。他深知,這些流民既是亟待救助的百姓,也是他可以借助的力量,於是,一項“想吃粥就得乾活”的政策應運而生。他的命令迅速傳達下去,不出片刻,原本嘈雜無序的流民群中爆發出一陣議論聲,但在生存的壓力與粥食的誘惑下,大量流民紛紛響應,主動投身到招募民夫的隊伍中。

十一月十三的寅時三刻,西直門甕城飄起帶著冰碴的炊煙。李長風踩著結霜的城磚,看流民們在粥棚前排成蜿蜒長龍。"領了粥的漢子都去王把總處畫押!"親兵敲著銅鑼喊,"搬三百塊城磚換張烙餅,鑿五十桶冰水賞碗肉湯!"有個瘸腿老漢剛摸到粥碗,就被獨臂什長拽去捆紮拒馬——他腰間彆著的,正是前日鑲白旗斥候的牛角號。

很快,這些新招募的民夫便忙碌起來。他們穿梭在各處,有的幾人一組,費力地搬運著沉重的磚石和粗壯的木頭,腳步踉蹌卻不敢停歇,每一塊磚石、每一根木頭都承載著他們對安穩生活的期盼;有的則手持簡陋的工具,在城壕中艱難地敲冰取水,冰層堅硬,每一下敲擊都震得手臂發麻,但他們咬緊牙關,全然不顧刺骨的寒冷,為即將到來的防禦戰準備著必要的物資。

乾活的青壯有烙餅吃有肉湯喝,不能乾活的老弱還是隻能喝粥。等打發完乾活的青壯,李家軍著手煮粥,炊煙騰起的刹那,人群爆發出歡呼。捧著粗陶碗的孩子們擠在隊伍前頭,熱氣模糊了睫毛上的霜花。有個臉頰凍得通紅的小姑娘不小心打翻了粥碗,米粥潑在青石板上,倒映著夥夫心疼的眼神,伸手就要打:"老子說過,敢糟蹋軍糧的..."話音未落就被李長風按住手腕,後者轉身對著人群朗聲道:"老少爺們聽好了,明天就要和建奴接陣了,今天呐,這粥可勁喝,管飽!"故意拖長的尾音驚起一群烏鴉,"等建奴的箭雨來了,咱們可得躲好了,不要傷了分毫!"

流民聽見感動異常,在這亂世,居然還有人惦記他們,一時間紛紛跪倒,口稱菩薩轉世。

與此同時,城外的局勢愈發緊張。鑲藍旗的旗哨如同鬼魅般在周邊出沒,白天裡已經與李家軍的斥候遭遇了兩次。李家軍的騎兵,雖個個奮勇,但在麵對建奴那驍勇善戰的騎軍時,實力稍顯遜色。每次交鋒,李家軍的斥候在放完三眼銃後,便迅速吹著哨子邊報警邊往回奔逃。一個三眼銃騎兵剛放出第二輪齊射,建奴的披甲箭便穿透皮甲。有個十七歲的斥候被釘在馬鞍上,喉頭汩汩冒著血泡還在吹響警哨——直到濟爾哈朗的親兵割下他頭顱,那支鑲銀銅哨還死死咬在齒間。

李長風得知此事後,深知斥候防線的重要性,當即重新布置戰略。他將斥候交由烏蘭率領,分為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設在十裡開外,第二道防線則在五裡開外,每一道防線都由六隊騎兵組成,每隊十二人。這些騎兵,身披簡易的鎧甲,手持長刀與弓箭。同時,他還安排了一隊步兵,迅速占領了那個方向三裡左右的區域,尋找了一些堅固的房屋作為據點。步兵們在屋內設置障礙,儲備武器,為騎兵撤退時提供有力的掩護,確保情報傳遞的安全與及時。

在城防的布置上,李長風緊貼西直門的城牆下,安紮了一個長方形的營寨。這個營寨巧妙地利用城牆作為一邊,正麵寬闊,兩麵狹窄,形成了一個易守難攻的布局。從左至右,三個方隊依次排開,整齊有序。此次,李長風決心修建一個更為牢固的營房,以抵禦建奴的猛烈攻擊。但冬季的土地,凍得如同鋼鐵一般堅硬,挖土變得十分困難。無奈之下,他隻能派人拆去城牆周邊逃難百姓的無主房屋,取來土石木材,開始在營地外圍修築胸牆。

修築胸牆的過程並不輕鬆,民夫們在寒風中揮汗如雨,一筐筐的土石被堆砌起來,一根根的木材被打入地下。胸牆雖不連貫,每間隔十一步便有一個缺口,但這正是李長風精心設計的陷阱。每個缺口處,都安排了火銃小隊和弓箭小隊嚴陣以待,由李長火管理。一旦建奴來襲,必然會在這些缺口處擠成一團,成為火銃與弓箭的活靶子,遭受密集的火力打擊。而長槍兵們全部交給李長林管理,他們整齊地排列在胸牆之下,手持長槍,槍尖斜指上方,時刻準備著,隻要韃子妄圖跳牆而入,便會被長槍紮成刺蝟。

另外,朝廷得知李長風的防禦部署後,向他提供了大量的火藥。李長風大喜過望,立即命三弟李長火帶領民夫抓緊製作火藥罐。李長火,身形矯健,眼神中透著乾練,他指揮著民夫們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製作,每一個火藥罐都製作得十分精細。同時,李長風又從民夫裡麵挑選出500名精壯之士,負責當擲彈兵。這些擲彈兵,經過簡單的訓練,手中緊握著製作好的火藥罐,躍躍欲試。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明風再起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明風再起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