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2章 萬曆十七年的大明
光頭李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42章 萬曆十七年的大明,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光頭李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而此時的大明,竟然也成為了治世……開拓,穩定,且充滿無限可能的治世。
大案從未興起,朝局穩定,政治清明,兵鋒強盛……
明明在二十五年前,大明還是另外一副樣子。
此時大明帝國疆域,東跨鯨波琉球,西撫烏斯藏、哈密之藩,南置交趾布政司統攝南洋諸島,北掌漠南水草,冰封之地,幅員之遼闊,堪比漢唐,實為亙古未有之巨邦……
天子禦極十六載,雖潛居深宮,然國勢之隆,如日中天,煌煌盛世氣象,充盈宇內,令萬國來朝者目眩神迷。
太倉銀庫,帝國心臟。
推開那包鐵楠木巨門,寒氣森然中,映入眼簾的是真正的銀山銀海!
官鑄“萬曆通寶”銀錠五十兩、十兩製堆積如山,在特設的鯨油長明燈照耀下,反射出令人心悸的、炫目白光!
八百萬兩。
這僅僅是常備流動之數,尚未計入內承運庫及各地分庫之儲。
支撐這駭人財富的根基,正是洞開的海門,以及張居正新政的推行。
廣州、泉州、月港、寧波、鬆江五大市舶司,千帆競發,萬商雲集。海事司歲入關稅、船引、抽分等項,竟高達三百五十萬兩白銀之巨……
此乃國朝前所未有之財源。
更有“皇商”體係,專司與南洋諸藩大宗貿易,歲入亦不下一百二十萬兩,充盈內帑。
內外相濟,太倉之銀,真可謂“取之不儘,用之不竭”……
糧儲之豐,更令人咋舌。
通州倉城,倉廩連綿數裡,新收之江南白粳、湖廣稻米、山東粟麥,堆積如一千五百萬石之巨……倉吏需乘梯方能至頂。天下漕運,海運糧粟,貫穿南北,晝夜不息……民間亦有“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的豐裕景象……
九邊雄鎮,鐵壁銅牆。
自遼東經略使府至哈密總兵府,萬裡邊牆,烽燧相望,精兵雲集,朝廷常備之野戰精銳,汰弱留強,實額披甲戰兵,竟達百萬之眾,此非虛數,乃實打實的糧餉、器械供養之師。
軍器局、火藥局規模空前,晝夜不息,所產軍械堆積如山,足夠同時支撐數場大戰。
沿海水師,戰船六百餘艘,輔以“沙船”、“鳥船”數千……
更令人稱道者,自萬曆十二年開始,九邊百萬將士之糧餉,按月足額發放,從無拖欠克扣,此乃軍心穩固、戰力彪炳之根本,軍士身著厚實新棉甲,手持精鋼刀矛,食飽穿暖,士氣高昂,實為虎狼之師!
戶部黃冊雖仍多隱匿,然官方在冊人丁已輕鬆突破萬萬數。
有司估算,若計婦孺隱戶,海內總口數,當在一億七千萬上下!
中原、江南自不必說,便是湖廣、四川、雲貴、遼東新墾之地,亦是人煙稠密,村落相望。
阡陌之間,精耕細作,稻麥飄香,山林河澤,物產豐饒,采擷不竭。
大明的根基,從未如此厚實過……
而生民之樂,亦是有所體現,江南棉紡大興,鬆江“標布”行銷天下,價格低廉。
尋常農家,亦多身著細密厚實的棉布襖褲,冬可禦寒,夏亦透氣, 色彩亦非單調,靛藍、茜紅等染料普及,婦人少女,衣衫間常見悅目之色。富戶、士紳、商賈,則綾羅綢緞視為常服,蘇杭織造之錦緞、粵繡之華美,爭奇鬥豔。
京城“時樣”衣帽,風行四方……
市井繁華,遠超往昔。
酒樓飯莊,南北大菜紛呈,茶館食肆,點心小吃琳琅。
尋常百姓之家,米麥為主食已屬平常,輔以豆蔬、蛋類,旬月之間亦可得見魚腥肉味。
漕運海運,南糧北運,北貨南輸,四方物產流通無阻。
南洋傳入之辣椒,在西南、湖廣等地漸成新嗜。
果品豐盈,南方的柑橘、荔枝,北方的桃李梨棗,市集充盈。
此萬曆盛世,金玉盈庫,甲兵如林,生民蕃息,市井歡騰,海舶如雲,白銀潮湧,煌煌乎如日中天,光耀萬古,誠然極盛之世!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
此時的天子,還不到三十歲,他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行了偉業,接下來的路,是要自己走的。
能夠保住現在的水平,而後,繼續往大治的方向走去……還是吃老本,短暫的璀璨……
唯有時間,能給出最終的答案……
……………………
乾清宮的餘威尚在,內閣值房內已是氣氛凝重。
首輔申時行端坐主位,麵色肅然。
下首坐著次輔,戶部尚書張學顏、閣臣司汝霖,以及新任禮部尚書王家屏,吏部尚書於慎行.
窗外天色漸暗,值房內卻燈火通明,映照著幾張或沉思、或凝重、或隱含憂慮的麵孔。
空氣中彌漫著上好的龍井茶香,卻驅不散那份事關重大的緊張感。
申時行言簡意賅地將天子在乾清宮的諭示複述了一遍,尤其強調了四點核心要旨,免費官學、兩年蒙期、實用教學、考成地方,首期試點,不在富庶江南,而在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四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