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洪武舊製
光頭李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96章 洪武舊製,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光頭李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海瑞,看著張居正,高拱,郭樸三人離去,心中也是不明白,陛下為何隻留下自己。
而在三人離開後。
朱翊鈞便看向海瑞:“海愛卿,你覺得張居正說的考成法,能否一改我大明吏治弊病……對朕所提議的這個百官考成總述,以及禦政房,有什麼看法。”
海瑞趕忙應道:“陛下,臣覺得想要恢複大明的吏治,便應遵循太祖高皇帝洪武舊製……”
聽到海瑞的話,看著他的這個表情,朱翊鈞不由苦笑一聲。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出身貧苦,深知百姓疾苦,對貪官汙吏深惡痛絕。
在他主政期間,對貪汙腐敗的官員采取了極其嚴厲的懲罰措施,設立《大明律》,將《受贓》專門設為一篇,詳儘規定對腐敗的懲罰,還下令編寫《大誥》等司法教材,發到每個家庭,規定藏有《大誥》的家庭在執法時可罪減一等,反之則罪加一等,且《大誥》被列入全國各級學校的必修課程,連科舉選士的題目中,也有大誥……
在洪武年間,太祖高皇帝對不法貪官大批處死,包括開國將領朱亮祖、女婿駙馬都尉歐陽倫等,在郭桓案、空印案中也牽連殺死數萬名官員……
數萬名官員,什麼概念,幾乎各個崗位都清算了一遍……
他不僅利用皇權反腐,還鼓勵民間反腐,頒布《大誥》,規定布政司、府、州、縣的在職或賦閒官員若有違法亂紀行為,當地賢良方正、豪傑之士可將其抓起來綁送京城……
為讓百姓有冤情能申告,他在通政司門口放置紅牌,寫明百姓可取牌直接進入內府,各門禁不得阻擋,還在午門外設立“登聞鼓”,若地方官員不受理冤案,當事人可擊鼓,由禦史帶著上奏,允許民告官、百姓越級告狀,甚至鼓勵百姓直接把貪官綁赴京城治罪,各級官員若“截訪”,將被治以誅滅家族的重罪……
當然,這些也不全是洪武年間對待貪官汙吏的舊製精華。
精華是在那些酷刑上麵,如刷洗(把犯人剝光放在鐵板上,下麵燒水煮沸,用鐵刷子刷人皮)……
梟令(用鐵鉤子吊起犯人的脊骨示眾)……
稱竿(把犯人綁在杆子上,另一頭掛石頭,慢慢撕裂人的骨骼)……
抽腸(用鐵鉤子把腸子勾出,再在杆子另一頭掛石頭,利用彈力將腸子全部勾出)……
剝皮(在人的頭上開小口灌鹽水,犯人受刺激後會順著小口把自己的皮剝下來,人皮被做成麻袋)……
這種種的舉措,讓大明在洪武年間,官員腐敗的問題得到了有效控製……
但儘管如此,仍未能完全杜絕貪汙現象,一方麵是官員俸祿過低、第二是封建製度下官員權力大且缺乏有效監督管理等,就拿此時來說,一個小縣城的七品縣令都有“百裡侯”的民間稱呼……
海瑞此番提及舊製,讓朱翊鈞頗為哭笑不得。
隻因,能玩這一整套,大明還不玩完的,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一人……
就連,永樂大帝朱棣,都無法做到用這麼嚴苛的律法,來約束官員,治理天下……
他想讓自己一個十歲的天子同意他乾這些事情,這太不現實了,不,六十歲的萬壽帝君,世宗陛下在世,也沒有威望,甚至是“膽量”乾這種事情啊……
當然,世人皆知洪武舊製,對官員心狠手辣,但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舊製,也是在太祖高皇帝晚年,被他親自廢除。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認為,守成之君,不應像他這般殘暴,在洪武二十年正月,朱元璋下令焚毀錦衣衛刑具,該衛“詔獄”所係囚犯,皆送刑部審理,在洪武二十八年六月,朱元璋禦奉天門,敕諭文武群臣,就廢除酷刑、罷設宰相及宗室待遇三大問題,做了帶遺囑性的交代,並將其收入《皇明祖訓》。
其中,關於廢除酷刑,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親自發了旨意做了解釋。
之前使用法外加刑,是為了讓人知所警懼,不敢輕易犯法,但這隻是權時處置,非守成之君所用常法,以後嗣君統理天下,止守《律》與《大誥》,並不許用黥刺、剕劓、閹割之刑,以防嗣君不了解人情善惡而誤傷善良……若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可即時劾奏,處以重刑……
他不僅廢除了,還特彆做了解釋,自己玩的這一套,後來之君都不能玩,要有哪個臣子,上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全部彈劾他,處以重刑。
朱翊鈞苦笑一聲說道:“海愛卿啊,太祖高皇帝之洪武舊製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但大明建國已有兩百餘年,如今時過境遷,再去遵循,一來有傷天和,二來嗎,恐生亂子……在朕看來,張居正之考成法亦有其獨到之考量,可以嘗試一番……”
朱翊鈞說的很是委婉。
但海瑞也聽明白了,不過,他絲毫不怕。
在他看來,重刑警示世人,沒有什麼不妥之處。
“陛下,張居正之考成法,雖意在督促官員,然施行過程中或有偏差,易滋生新的弊端,洪武舊製重在嚴刑峻法,對貪腐瀆職之官員嚴懲不貸,以雷霆手段肅清朝堂。如今若要重振吏治,當以重典治之,凡有違法亂紀者,絕不姑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