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一出好戲
光頭李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9章 一出好戲,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光頭李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慵懶的皇帝陛下,連下了三份聖旨。
一封是要追封自己的生母杜氏為孝恪淵純慈懿恭順讚天開聖皇後,並遷葬永陵,設牌位於神霄殿。追封杜氏之父杜林為慶都伯,命其子繼承宗嗣。
這道聖旨,倒是不難理解,母憑子貴,這已是慣例,即便先帝朱厚熜沒有給的待遇,在朱載坖登上皇帝尊位之後,他的母親也會被追封為朱厚熜的皇後。
人之常情,禮部的官員接了旨意,便開始布置籌備。
而第二道聖旨是讓海瑞擔任右僉都禦史,巡撫應天南京。
海瑞,朝中的官員都已經見識過了,他離開京師,去南京霍霍彆人,是大好事……
不過,內閣首輔徐階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海瑞為東宮詹事府左詹事,並無先例,由左詹事兼任右僉都禦史,在外放巡撫。
不過,他的意見被忽視了。
徐階隱隱感覺到了陰謀朝他湧來……
而第三道旨意是直接在朝會的時候,下達的。
京察。
陛下要對官員進行考核了。
京察乃是自太祖以來便有的規矩。
洪武初年至天順八年,京察尚未形成製度,隻是根據需要不定期地舉行。
“凡京官考察,兩京各衙門屬官、首領官,從本衙門堂上官考察。如有不才及老疾者,吏部驗實,具奏定奪。”
在天順八年英宗皇帝朱祁鎮駕崩之前,朝廷最終定下京察十年一行。
到了弘治年間,孝宗皇帝以及一些大臣,便覺得十年太過漫長,至弘治十七年孝宗皇帝定下京察六年一行。
雖然京察的初衷是為了能夠發現官員之中的害群之馬,找尋治國良才。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製度也早就變了味道。
特彆是在正德年間,嘉靖年間,京察已經成為了某些權臣的一項工具,成為傾陷忠厚,排除異己的殺招。
京察的舉行由各部門協作進行,吏部和都察院堂上官從事京察的主官。
吏部、都察院主持於上,吏科、河南道、考功司協讚於下。
考功司是吏部直接負責京察的衙門,科道主要負責京察前一係列準備工作,及京察後的拾遺工作,對官員的考察結果最終“以聽上裁”,由當今皇帝陛下決定被察官員的去留。
南京官員的京察,由南京吏部、都察院會同考察,南京京官的考察不由北京吏部、都察院執掌。
不過,應天作為陪都,雖然保留了六部,都察院,但職權卻小了很多,在此時的南京有兩股人,一股是養老,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一股是在仕途之上,難以存進,到了南京先解決級彆問題的。
京察,最重要的舞台還是在京師,在北京城內。
由於京察被不止一次彆有用心的操控,自是京察之大典不見信於天下……
雖然很多官員都有一種風雨欲來的感覺,但常規在前,有理可循,他們沒有辦法阻止。
楊博擔任此次京察的主官,算是給了這些官員一個心理安慰。
楊博何許人也。
初入朝廷已達四十年,老資格了,跟徐階算是同輩的人,甚至在某些方麵來說,比徐階這個內閣首輔更得人心。
就比如,高拱一係的人,他們信得過楊博,卻信不過徐階。
現在楊博是太子少傅,兼太子太傅。是先帝朱厚熜最信任的臣子,長時間擔任兵部尚書,嘉靖四十一年的時候,倒嚴之後,才改任吏部尚書。
說白了就是救火將軍,為了穩定局勢。
嘉靖八年進士,曆任盩厔、長安知縣,入朝後在兵部相繼為武庫清吏司主事、職方清吏司郎中,曾隨當時的兵部尚書翟鑾巡視九邊,受其賞識。
翟鑾去職後,又為張瓚、毛伯溫兩位兵部尚書所器重,憑借自身能力,一路受到提拔,最終在嘉靖二十年,升任右僉都禦史,巡撫甘肅。
在甘肅之時,興屯田、修水渠、築屯堡,使百姓安居樂業,境內肅然。
楊博服喪期間,大同被圍困,楊博受先帝征召,孝服急速出關赴任,解大同之危。
而後又先後擔任薊遼總督,先後針對蒙古布置了幾次會戰,累軍功,回朝任兵部尚書、少保,深受先帝重視,被視為左右手。
高拱搬出了楊博,就是為了要給京察正名,保證他的合法性以及服從性。
而楊博欣然領旨,便差人準備京察事宜。
不過,高拱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認為德高望重的楊博,竟然在京察之中,為自己埋了一個大坑。
說白了,楊博雖然是吏部尚書,但年齡也大了,吏部的事情已是下麵的人在管理,高拱看中的就是楊博的資曆老,比內閣首輔徐階還老,軍功卓著,他不怕得罪言官,而這次京察就是衝著言官去的。
隆慶元年的開年大戲上演。
朱翊鈞並不知曉這件事情到底是如何演變的,便想著密切的觀察,但身邊卻沒有什麼能用的人。
正瞌睡呢。
有人來送枕頭了。
馮保來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